欄目主持:葉揚
我們仿效BBC的廣播節(jié)目“60秒改進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進建筑60秒”欄目,每期將在世界范圍內采訪兩位人物,請他們就建筑、城市、景觀、技術等相關問題在60秒的時間里講出一個或兩個有啟發(fā)性、批判性甚至有爭議性的觀點。本欄目如實記錄了他們的話,采訪所拍攝的視頻將會出現在我們的相關網頁上。所述觀點只代表嘉賓本人,與本雜志立場無關?!?/p>
楊旭東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
YANG Xudong
Vice Dean,Professor,School of Architecture,Tsinghua University
在國家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戰(zhàn)略的新形勢下,對于建筑建造、改造和運行性能的要求也會發(fā)生根本上的變化。目前,我們國家建筑運行能耗及產生的碳排放占全社會總量的22%,再加上每年大量建材生產消耗的能源,建筑業(yè)對全社會的總碳排放貢獻超過40%。因此,建筑行業(yè)的節(jié)能減碳既存在巨大的潛力,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那么,如何才能降低建筑相關的碳排放呢?首先,從建造上要更多地使用低碳材料,如木材、生土、各種循環(huán)使用的鋼材等,實現建筑本體和建造過程的低碳。此外,建筑運行過程中也要實現低碳甚至零碳,這除了需要做好精細化設計、使建筑的空調供熱通風能耗達到最小,還要更多地使用如太陽能光伏電、風電、生物質能等新型低碳能源。未來對于建筑性能的評價也必將增加一個新的要求,那就是建筑物的碳排放指標。我們預期將來的很多建筑除了實現超低能耗,還能自己產能,滿足能源需求,并且實現零碳運行?!?/p>
鄭方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
ZHENG Fang
Deputy Chief Architect,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技術的意義
密斯說:“技術根植于過去,主宰著現在,展望于未來。當技術得到真正的體現時,它就升華為建筑學。”
在“冰絲帶”“水立方”這樣的設計中,我研究3 個關鍵要素:通用建筑空間、輕質結構和透明立面。通過數字設計,基于材料的最有效利用,建立和應用創(chuàng)新的可持續(xù)技術體系,實現建筑效果、結構邏輯和環(huán)境性能的統一。
我理解,建筑的品質來源于技術過程和方法的總和。創(chuàng)新的技術力量凝聚成為建筑的復雜系統,它幫我們恢復失去的統一,重建我們與自然、社會休戚與共的感覺,有一種與之分享和被強化的精神力量。在那些宏偉壯闊、光彩奪目的空間里,我們得以認識自己,共享夢想成真、相互依存的時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