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抗抗,楊國愛,陳曉琳,申巧麗,劉 娜
心力衰竭為一種較為復雜的臨床綜合征,多數(shù)病人表現(xiàn)為心功能減退、內分泌系統(tǒng)紊亂等,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心力衰竭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上對于心力衰竭的診斷多依據影像學、臨床癥狀、體征等,雖然可有效診斷此病,但目前對于心力衰竭的發(fā)生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有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炎癥反應相關,而炎癥反應的發(fā)生與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數(shù)量異常相關[2]。血小板平均體積(MPV)可有效反映血小板活化功能,在正常情況下MPV維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但當其升高后可介導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心絞痛、心力衰竭等多種疾病的發(fā)生[3]。腦鈉肽(BNP)屬于鈉尿肽家族成員之一,由心肌細胞所分泌,廣泛分布于心、腦、肺等組織中,其中在心肌中的含量最高,是具有生物學活性的循環(huán)激素[4]。本研究分析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MPV、BNP在心力衰竭病人預后中的評估價值,以及NLR、MPV、BNP之間的相關性,為臨床上心力衰竭的診治和預后評估提高參考。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病人80例作為心力衰竭組,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5]中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男36例,女44例;年齡50~66(58.0±6.4)歲;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19例,Ⅱ級23例,Ⅲ級13例,Ⅳ級25例。另外選取同期于我院健康體檢的健康志愿者60名作為正常組,男35名,女25名,年齡49~65(57.0±6.5)歲。心力衰竭組與正常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對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排除標準 合并冠心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者;合并腦血管疾病者;合并感染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狀腺疾病、惡性腫瘤者;合并溝通障礙、精神障礙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
1.3 方法
1.3.1 樣本采集 抽取所有研究對象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以離心半徑5 cm、轉速3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分離上層血清,-80 ℃保存待檢。
1.3.2 NLR、MPV、BNP水平檢測 采用美國Biosite 免疫熒光測定儀及配套試劑檢測BNP水平。采用Sysmex公司XE2000i型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常規(guī),計算NLR。采用Sysmex公司XE-2100型全自動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檢測MPV水平。
1.3.3 預后隨訪 在心力衰竭病人治療出院后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根據病人預后情況分為預后良好組(52例)和預后不良組(28例)兩個亞組,其中出現(xiàn)心力衰竭再入院、死亡為預后不良。
2.1 心力衰竭組與正常組NLR、MPV、BNP水平比較 心力衰竭組NLR、MPV、BNP水平高于正常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1。
表1 心力衰竭組與正常組NLR、MPV、BNP水平比較(±s)
2.2 NLR、MPV、BNP與心力衰竭病人NYHA心功能分級的關系 隨著心力衰竭病人NYHA心功能分級的增加,NLR、MPV、BNP水平逐漸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NLR、MPV、BNP與心力衰竭病人NYHA心功能分級的關系(±s)
2.3 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組NLR、MPV、BNP水平比較 預后良好組NLR、MPV、BNP水平低于預后不良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3。
表3 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組NLR、MPV、BNP水平比較(±s)
2.4 NLR、MPV、BNP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NLR與MPV(r=0.291,P=0.009)、BNP(r=0.345,P=0.002)呈正相關;MPV與BNP呈正相關(r=0.423,P=0.001)。詳見圖1~圖3。
圖1 NLR與MPV的相關性分析
圖2 NLR與BNP的相關性分析
圖3 BNP與MPV的相關性分析
心力衰竭病因較為復雜,雖然目前認為此病的發(fā)生與心室重構、細胞因子系統(tǒng)激活、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激活相關,但具體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因此,尋找有效評估心力衰竭的敏感指標對病人臨床診治具有重要意義。
中性粒細胞屬于一種可快速移動的白細胞,一方面參與機體防御過程,另一方面作為分泌細胞,在炎癥反應過程中可活化白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等多種炎性介質,加劇炎癥反應,破壞心肌細胞,最終導致心功能障礙[6-7]。淋巴細胞可反映機體免疫應激過程,其數(shù)量越低,機體應激反應越劇烈。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淋巴細胞數(shù)量均會隨著炎癥反應進展逐漸增多,臨床上多采用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淋巴細胞數(shù)量評估炎癥反應[8-9]。NLR為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淋巴細胞數(shù)量兩者的比值,綜合兩種細胞對炎性反應的評估作用,目前已經被廣泛用于炎癥反應的評估中[10]。陳婧等[11]研究認為,NLR可作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短期預后的評價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NLR在心力衰竭病人中高表達,且與病人心功能分級、預后相關,心功能分級越高和預后不良的病人NLR表達升高,提示NLR在心力衰竭中高表達,可用作評價心力衰竭病人疾病嚴重程度、預后的敏感指標。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MPV升高可能與線粒體、血小板的α-顆粒、致密體等多種細胞器增加相關,釋放更多的血小板顆粒蛋白、血栓素A2以及5-羥色胺等物質,增加單核細胞、內皮細胞黏附功能,誘導血小板聚集,最終促進血栓形成[12-13]。目前已有研究表明,MPV在心力衰竭發(fā)生后明顯升高[14-16],而MPV升高與下列多種因素相關:①心力衰竭發(fā)生會促使血栓素、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花生四烯酸等血小板激動劑含量增加;②心力衰竭發(fā)生后機體處于缺氧、缺血狀態(tài),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暴露管壁膠原纖維,誘導血小板聚集;③心力衰竭發(fā)生后會損傷心肌細胞,增加細胞中游離鈣的含量。上述因素均會導致血小板聚集、黏附、釋放等,經一系列的反應產生體積大、活性高的血小板。本研究結果顯示,MPV在心力衰竭病人中高表達,且與病人心功能分級、預后相關,心功能分級越高和預后不良的病人MPV表達增加,提示MPV在心力衰竭病人中高表達,可用作評價心力衰竭病人疾病嚴重程度、預后的敏感指標。
心肌細胞所分泌的BNP首先以108個氨基酸所組成的前體形式所存在,在心臟功能異常時,心肌細胞受到牽張力和室壁壓力的影響,BNP前體經活化酶的作用發(fā)生裂解作用,裂解為由32個氨基酸所組成的活性環(huán)狀多肽(BNP)和76個氨基酸所組成的無活性環(huán)狀多肽[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裂解產物被釋放至血液循環(huán)中,具有調節(jié)心臟功能的作用[17-18]。研究表明,BNP影響心血管系統(tǒng)的機制包括拮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促腎臟排鈉利尿,改善心肌重構以及舒張血管,降低血管周圍阻力等,在心臟功能處于正常狀態(tài)時,BNP含量維持在平衡狀態(tài),但當心室負荷壓力增加、心室體積增大時其分泌量明顯增加[18-20]。劉悅晴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BNP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高表達,且與病人心功能分級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BNP在心力衰竭病人血清中高表達,且與病人心功能分級、預后相關,心功能分級越高和預后不良的病人血清BNP表達升高,提示BNP在心力衰竭病人中高表達,可用作評價心力衰竭病人疾病嚴重程度、預后的敏感指標。
本研究還對NLR、MPV、BNP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NLR、MPV、BNP之間呈正相關,提示NLR、MPV、BNP可能共同參與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發(fā)展。
綜上所述,NLR、MPV、BNP在心力衰竭病人中高表達,NLR、MPV、BNP之間呈正相關,且與病人心功能分級、預后相關,可用于評估病人預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