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火連,林胡英,李秋萍
(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yī)院 神經(jīng)內科一區(qū),廣東 茂名 525200)
肢體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后遺癥之一。據(jù)相關研究資料表示,大致有85%以上的腦卒中患者在發(fā)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障礙。該類癥狀致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迫使患者處于半失能或失能狀態(tài),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患者出現(xiàn)自悲等消極心態(tài),其中尤其是肩-手綜合征的出現(xiàn),導致患者患側三角肌和大小魚際肌萎縮,手指出現(xiàn)痙攣、萎縮、畸形、功能障礙等狀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形象,給社會、家庭帶來重大的壓力和負擔?,F(xiàn)今針對腦卒中上肢肢體運動障礙的研究眾多。Mittal等[1]對腦癱兒童進行神經(jīng)發(fā)育治療、力量訓練、進行性教育、各種PT干預以及矯形器等方式觀察對手部工作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腦癱兒童經(jīng)過適當?shù)挠柧毢椭委熆娠@著改善因腦癱導致的肢體功能障礙。Giray等[2]評估了背心型彈性織物矯形器對腦癱患者坐姿和總體手部敏捷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示動態(tài)彈性織物矯形背心可立即影響坐姿平衡和手部總體敏捷度。在腦癱患兒中穿著上述矯正器2 h與穿戴6 h效果一致[3]。而本研究是使用一種新的自制矯形器以預防腦卒中偏癱患者因上肢功能障礙而導致的鷹爪癥狀,探究其預防效果,以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分析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臨床資料,根據(jù)雙盲法分組標準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兩組均進行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和傳統(tǒng)上肢康復療法,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以自制的矯形手套進行治療。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診斷標準者[4];②首次腦梗死或腦出血者;③意識清醒,可服從指導者;④患者單側肢體癱瘓,手Brunnstrom分期為I-II期;⑤病程在6周以內且血壓在正常范圍內者;⑥無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病史者;⑦無嚴重惡性腫瘤以及其他肝、腎臟疾病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溝通障礙,有嚴重肝、腎等功能不全,有精神疾病、認知障礙、體格檢查無法合作者;②步行能力,本體感覺有障礙,如脊髓損傷、截肢、短暫腦缺血神經(jīng)功能損傷者。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會批準,患者和家屬均對研究知情,自愿參與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發(fā)病類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對癥治療以及傳統(tǒng)上肢康復療法。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包括改善血液循環(huán)、控制基礎疾病等。傳統(tǒng)上肢康復療法包括被動關節(jié)活動訓練、早期誘發(fā)手指功能訓練,先利用視、聽、觸、痛等多種感覺引出手或上肢的隨意運動,再訓練肩、肘、手等各關節(jié)進行平面組合運動,然后進行單關節(jié)控制訓練,即華智能和的肢體擺放、體位轉換等,上述治療每日兩次,每周治療5 d,共進行3個月的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佩戴自制矯形器輔助治療。21 d為一個治療周期,該自制矯形器設計原理是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個手指套,底層可根據(jù)患者手部肌張力高低選擇軟硬度的填充物,肌張力高的底層填塞硬板,以使患者手指保存固定于功能為,掌心處填塞棉花,另患者有抓物感,支撐大拇指,并可根據(jù)病人手部的大小使用魔術貼固定手背。該矯形手套可兩手通用,且可觀察手指末段充血情況,同時手指在指套內可活動。
1.3 觀察指標。收集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發(fā)病類型。肌張力測定應用MAS評分量表,評分分為0~4級,分級越高,患者手部痙攣程度越嚴重,其中0級為0分,1級為1分,1+級為1.5分,2級為2分,3級為3分,4級為4分。運動功能評定應用手指功能評定量表FMA選擇共同屈曲、共同伸展、鉤狀抓握、拇指內收、拇指對捏、柱狀抓握和球狀抓握等7個項目,共14分,其中0分表示不能進行某一動作;1分表示部分能做;2分表示可充分完成。日常生活能力采用MBI量表進行指數(shù)評價,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如廁等5個項目。總分為40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應用SPSS 22.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標準差±均數(shù)(±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數(shù)%表示,應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統(tǒng)計學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S和BMI評分比較。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治療前,兩組患者手指肌張力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手指肌張力MAS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指肌張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指肌張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
?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FMA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但觀察組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腕手功能評定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腕手功能評定比較(±s)
?
腦卒中一般是指因患者腦部血管破裂或因血管阻塞而導致血液無法流入大腦而導致的腦組織損傷現(xiàn)象,多數(shù)是因慢性疾病、年齡等因素而發(fā)生的[5]。而多數(shù)處于腦卒中軟癱期患者常伴有肢體功能障礙,如屈指畸形、屈腕旋前等,該類疾病限制了患者正常的手功能,另患肢出現(xiàn)疼痛,常隨時間而愈發(fā)嚴重,同時患側三角肌和大小魚際肌萎縮,手背多呈腫脹態(tài),手掌多汗且膚色變紅,該類疾病如不及時治療,導致患者手指肌膜變硬,最終痙攣成鷹爪樣,因手在腦皮質中的投射區(qū)較大,具有運動和感覺功能,一旦功能受損,其恢復較為困難。據(jù)相關醫(yī)學研究統(tǒng)計報道,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約有80%易引起該類疾病,其中不足20%的患者能恢復到病發(fā)前的肢體狀態(tài),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和預后[6]。其中痙攣被認為是影響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對腦卒中軟癱期患者針對痙攣進行預防和治療有助促進上肢運動功能的恢復[7]。其中被動牽拉活動被廣泛認為可增加肌肉及其周圍組織的延展性而降低痙攣。而本研究中自制上肢矯形器可有效對患者的手部以及指部屈肌及其周圍組織進行被動牽拉治療,另亢奮的牽張反射活動降低進而降低肌張力,促進手部運動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手指肌張力上,治療前兩組患者MAS評分無差異,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MAS評分低于對照組。在手運動功能上,治療前兩組患者FMA評分無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FMA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McCabe等探究了上肢肌電矯形器治療中風后持續(xù)中度上肢損傷的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的運動障礙和肌張力得到顯著性改善。Bimol等[8]探究了靜息手夾板對中風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的在MAS評分上與對照組差異顯著,同時手夾板可有效改善中風急性期患者手部疼痛和水腫以及上肢功能。李輝等[9]探究了腕手矯形器對早期腦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治療8周后,治療組患者FMA評分、手腫脹程度以及雙上肢功能評分得到了顯著改善。本研究結果與McCabe、Bimol以及李輝研究結果一致,證實了矯形器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可有效降低其手部曲張力和提高患者手部功能運動,其可能是因為在腦卒中他偏癱患者治療中,肌肉被動牽引可有效降低牽張反射的反應性,維持或重新獲得手部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伸展性,緩解了因肢體麻痹而引起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淋巴循環(huán)障礙,誘發(fā)了手部運動。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日常生活能力上,治療后兩組患者BMI評分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患者BMI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劉維紅等[19]探究了手部矯形器分指板對腦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手部矯形器可改善緩解患者手部運動功能、肌張力、疼痛以及水腫程度。葉正茂等[20]探究了上肢矯形器配合強化訓練對腦卒中緩和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應用上肢矯形器配合治療患者組起上肢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訓練組,可有效提高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本研究結果與劉維紅和葉正茂等研究結果一致,證實了應用矯形器輔助傳統(tǒng)康復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能是因為該自制矯形器另患者的手指一直處于功能位置并通過有效的康復馴良防止了因其他鍛煉而導致上肢的異常痙攣,同時預防了因上肢畸形加重而導致的鷹爪現(xiàn)象。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自制矯形器是在人體生物力學的基礎上穩(wěn)定恢復肢體功能,預防并校正患肢畸形,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該矯形器應用于卒中偏癱患者可有效改善緩和肢體活動能力與生活能力,防止手部畸形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