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馨,劉 泉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柳州市工人醫(yī)院,廣西 柳州 545005)
種植義齒修復是牙齒修復的常見方式,患者在接受種植義齒修復之后,很容易出現(xiàn)種植體周圍病,其中,種植體周圍炎屬于比較嚴重的一種,也是種植體周圍病晚期階段,主要由黏膜炎癥引起。當患者出現(xiàn)種植體周圍炎之后,會形成種植體周圍袋,同時吸收支持骨,還會造成周圍軟組織感染,從而導致種植體出現(xiàn)松動、出血等情況[1]。因此,臨床上針對種植體周圍炎的治療重視度越來越高,在該疾病治療中,預防治療是關鍵,通過一定的治療干預方式,幫助預防種植體周圍炎能夠更好的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其中,甘氨酸齦下噴砂屬于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將其運用于種植體周圍炎治療中,治療效果顯著[2]。因此,本文主要從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種植義齒修復的患者中抽選65 例進行對比,分別采取甘氨酸齦下噴砂治療和超聲齦下刮治,現(xiàn)報道如下。
從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種植義齒修復的患者中抽選65 例作為本次主要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33 例,男性患者22 例,女性患者11 例,患者最大年齡76 歲,最小年齡32 歲,平均年齡(46.89±3.46)歲。對照組32 例,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2 例,患者最大年齡75 歲,最小年齡33 歲,平均年齡(46.93±3.42)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數(shù)據可比性高。
納入標準:①一個月內沒有使用過任何藥物治療的患者;②本次研究已經提前告知患者,且取得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書;③本次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排除標準:①哺乳期、孕期女性;②存在嚴重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③存在全身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④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
兩組患者在接受種植體修復治療一個月后,開始進行預防種植體周圍炎治療,實驗組選擇瑞士EMS 超聲治療儀以及EMS 甘氨酸噴砂進行甘氨酸齦下噴砂治療,操作前,需要醫(yī)生與患者均佩戴好護目鏡,再指導患者利用準備好的漱口水漱口,完成后,在患者口腔內放置開口器進行甘氨酸齦下噴砂治療。治療部位選擇齦下1 毫米到2 毫米的位置,醫(yī)生在操作的時候,需要先在種植區(qū)域噴砂治療十分鐘,然后以相同的水量和功率,對噴砂每個位點,時間控制在5 秒鐘左右,完成噴砂治療后,再選擇生理鹽水為患者進行口腔連續(xù)沖洗,時間為20 秒。
對照組接受超聲齦下刮治治療,治療儀器選擇EMS 超聲治療儀,治療部位與實驗組相同,患者進入治療室后,操作人員與患者共同佩戴好護目鏡,然后漱口放置開口器,再進行超聲齦下刮治治療,其中,種植區(qū)域的治療時間控制在6分鐘,其他點位治療每個位點5 秒,刮治水選擇生理鹽水。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配合常規(guī)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主要是種植體義齒修復相關方法、流程、注意事項等,同時指導患者掌握配合方法,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度與治療依從性。
本次研究主要以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種植體周圍炎發(fā)生率以及患者治療前后菌斑指數(shù)、出血指數(shù)、探診深度、影像學垂直骨增量作為觀察指標[3]。
采用spss 30.0,當P小于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兩組種植體周圍炎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實驗組患者種植體周圍炎發(fā)生率(3.03%)明顯低于對照組(18.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78,P<0.05),具體數(shù)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種植體周圍炎發(fā)生率比較[n(%),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菌斑指數(shù)、出血指數(shù)、探診深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菌斑指數(shù)、出血指數(shù)明顯小于對照組,探診深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79、3.654、2.164,P<0.05),具體數(shù)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菌斑指數(shù)、出血指數(shù)、探診深度比較( x±s)
治療前,兩組無影像學垂直骨增量;術后1 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 個月,實驗組患者影像學垂直骨增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188、2.583、2.900,P<0.05),具體數(shù)據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影像學垂直骨增量比較( x±s,mm)
近年來,人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對顏面部美觀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口腔種植修復是口腔修復的重要手段,通過口腔種植修復,能夠幫助恢復口腔功能、咬合度等,同時還能改善口腔美觀度,近年來接受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4]。而患者接受口腔種植修復之后,容易出現(xiàn)一定的并發(fā)癥,當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之后,生活質量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不利于口腔恢復,因此臨床上針對口腔種植修復后并發(fā)癥的預防和治療重視度非常高[5]。其中,種植體周圍炎屬于口腔種植修復后發(fā)生率非常高的一種并發(fā)癥,如果不及時治療,還可能導致口腔修復失敗。在相關研究中表示,患者接受口腔種植修復后第一年失敗的概率最高,其中由于種植體周圍炎導致的失敗占到10%到50%之間,所以預防種植體周圍炎是非常重要的[6]。造成種植體周圍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菌斑生物膜形成屬于主要因素之一,當患者口腔內菌斑過多時,就會在牙槽骨與種植體之間形成菌斑生物膜,導致原本的保護機制和牙周膜結構被破壞,從而出現(xiàn)炎癥,同時骨質也會出現(xiàn)不可逆的破壞與吸收。所以預防種植體周圍炎是保證口腔種植修復成功的關鍵。傳統(tǒng)預防手段主要是口腔護理、健康教育等,且由于口腔種植體大多是螺紋結構,傳統(tǒng)的器械在清潔的時候,很難真正到達螺紋內,種植體表面的污染層與菌斑也不易去除,反而會影響種植體表面的整潔度和平整度,導致牙菌斑更容易聚集。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甘氨酸噴砂技術逐漸被運用于預防種植體周圍炎當中,該技術依托于超聲齦下刮治技術之上,利用甘氨酸噴砂與傳統(tǒng)刮治結合,能夠很好的清除種植體周圍的牙菌斑,從而起到預防炎癥的效果?;颊呓邮苤委熀?,出現(xiàn)種植體周圍炎的概率大大降低,臨床應用價值相對較高。
本次研究選擇65 例接受種植義齒修復的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采取甘氨酸齦下噴砂治療術后6 個月種植體周圍炎發(fā)生率明顯更低,菌斑指數(shù)、出血指數(shù)明顯更小,探診深度明顯更大,且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影像學垂直骨增量明顯更大,表明甘氨酸齦下噴砂治療能夠預防種植體周圍炎發(fā)生率,控制牙菌斑,減少出血,提高影像學垂直骨增量。該研究結果與黃容裕等[7]在甘氨酸齦下噴砂聯(lián)合引導組織再生術治療種植體周圍炎中相關研究結果相似度高。
綜上所述,在預防種植體周圍炎中采取甘氨酸齦下噴砂治療能夠有效預防種植體周圍,促進牙槽骨再生,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