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針對游客在園內(nèi)謾罵、撕打一事,北京野生動物園發(fā)布聲明:當晚部分動物家庭在獸舍內(nèi)紛紛效仿,場面一度失控,在飼養(yǎng)員的耐心教育下才知道打架不好,特別不好。從科學角度看,動物究竟會不會學習和效仿人類打架呢?
8月7日下午,有兩家游客在北京野生動物園游覽時因瑣事發(fā)生糾紛,進而互相謾罵、撕打,并引起“大量游客和附近動物們的圍觀”。經(jīng)當?shù)毓矙C關調解后雙方和解。
隨后,北京野生動物園發(fā)布聲明:夏季天氣炎熱,出游時要保持良好心態(tài),保證家人的安全最為重要。另據(jù)內(nèi)部人士透露,雙方撕打地點附近的動物們是第一次看到人類之間的打斗場面,令它們印象深刻。當晚部分動物家庭在獸舍內(nèi)紛紛效仿,場面一度失控,在飼養(yǎng)員的耐心教育下才知道打架不好,特別不好。
這份聲明很快火出圈,“內(nèi)部人士透露”的內(nèi)容,也更多被網(wǎng)友理解為動物園的善意調侃與諷喻。不過,從科學角度看,動物究竟會不會學習和效仿人類打架呢?
動物學人的行為是“母親印記”或耳濡目染
20世紀50年代,奧地利科學家洛倫茲做了一個實驗,讓剛孵出的幾只小鴨一睜眼就看不見其他鴨子,只能看見他。隨后,這些小鴨就把他當作“母親”,一天到晚追隨他,走路也模仿他的樣子。洛倫茲稱,這是動物的“母親印記”。由于這一貢獻,洛倫茲成為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之一。
當然,有些動物學人的行為就不是“母親印記”了,而是耳濡目染。比如,鸚鵡學舌就是因為長期跟著主人,主人經(jīng)常說什么,它們也會說什么,完全是一種無意識的條件反射行為,它們學說的話語并不代表什么意義。如果主人的言語比較文明,它們會學得一口禮貌用語。但當主人的用語粗俗,它們也會學爛口、吐臟話。
黑猩猩不用人教也會打架,且極為兇狠
除鸚鵡外,還有一種動物善于模仿人類,就是黑猩猩。正是由于它們屬于高級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擁有與人相似的智商和心理活動,因而不由自主地學習人類行為,甚至打架斗毆等暴力行為,它們都是天生就會或無師自通。靈長類動物學界的權威人士弗朗斯·德·瓦爾的《人類的猿性》一書中就有這樣的故事。
荷蘭的阿納姆動物園爭奪黑猩猩群的最高權力在3只黑猩猩之間展開。尼基17歲,正處于成熟期,從形體上看像一個“暴發(fā)戶”,但當領袖似乎嫩了一些。葉羅恩從形體上看并不適合當領袖,但“老謀深算”。魯特最強壯,它能奪走任何一只雄猩猩的食物或者趕跑它們,天生就是當頭兒的料。于是,葉羅恩幫助尼基擊敗魯特,讓尼基成為頭領,而葉羅恩成為軍師。
但是,尼基很快就忘了是誰幫它奪權的,并與葉羅恩徹底“吵翻”。瞅到機會的魯特,在它們徹底翻臉的當晚就奪得了王位。掌權后的魯特深受雌猩猩的喜愛。可過了一段時間,失去權力的尼基與葉羅恩言歸于好,配合起來突襲魯特,最后魯特全身流血,不治而亡。
這個故事說明,非人靈長類動物其實不用人類教,也會像人類一樣進行爭斗。實際上,人類也沒有教過它們?nèi)绾未蚨?。所以,黑猩猩學人打架是有可能的,甚至沒有人類示范,也會打架,而且極為兇狠。
能否用人類的語言來教育動物
那么,動物能否在飼養(yǎng)員的教育下?lián)碛袀惱砗蛢r值判斷呢?
其實,可以用人類的語言來教育動物,只是它們不懂人類的語言,所以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最常見的馬戲團的馴獸員,主要是通過懲戒或用食物等獎勵,讓動物養(yǎng)成某種行為方式。
所以,從教育的角度看,動物園在一個晚上能讓動物認識到打架“特別不好”,可算是“立竿見影”,也值得人類系統(tǒng)“學習”。但從科學角度看,這則聲明的暗喻和教育意味顯然更突出。
(《百科知識》 張?zhí)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