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菡
如果問我,當一個老師最高興的事是什么,我的回答一定會是:感受到學生對這個世界有全新的感知方式。
記得初一下學期的一個冬天,我讓學生們做語言表達練習:描述一個有關(guān)生物多樣性的會議標志。但很可惜,他們似乎都忽略了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標志的右下角有一個印章的圖案。我說:“同學們,如果你們仔細一點兒發(fā)現(xiàn)了這個印章,你們就能聯(lián)想到這個會標還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關(guān)?!闭f完,我就看見學生立即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我還以為這是一個二維碼!”這還真是現(xiàn)在的中學生才能給出的答案。
第二節(jié)課時,我先告訴同學們?nèi)绾伪嬲J印章,然后對他們說:“其實同學們的感覺都特別敏銳,印章的圖案很像大家熟悉的二維碼,掃一掃就能知道很多信息。古人也能通過字畫上的印章了解很多信息,比如作者、朝代乃至這件物品的經(jīng)歷。這可以說是咱們中國文化中特殊的‘二維碼!”說到這里,我看到很多同學都張著嘴發(fā)出“哦”的聲音。
后來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開始對印章產(chǎn)生興趣。課間休息時圍在一起研究小篆和流行圖案的特點,在視頻網(wǎng)站學習雕刻橡皮章,他們也想制作一些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的“二維碼”。
初二下學期,我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閱讀訓練任務(wù),閱讀張潔的《撿麥穗》。上課時我問起大家的感受,學生對我說:“老師,我都不知道麥穗長什么樣……”我把飽滿的麥穗圖片投影到大屏幕上,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我讓學生們齊聲朗讀了選段的第一句話:“當我剛能歪歪咧咧提著一個籃子跑路的時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撿麥穗了?!蔽覇枺骸巴瑢W們猜猜‘歪歪咧咧走路的時候,是什么時候?”學生立即搶答:“應(yīng)該是3歲,我弟弟3歲就會走路了?!蔽矣謫柎蠹遥骸澳峭瑢W們看看文中這個‘我,又在干什么?”“撿麥穗!”他們的聲音清脆又自信?!澳钦f明了什么?你感覺到了什么?”“我感覺到文中的‘我家境應(yīng)該不好,所以這么小就要出來撿麥穗了……”
“我看不見田里的麥穗,卻總是看見螞蚱和蝴蝶?!弊x到這里,我感覺他們不太有共鳴。我把書放下問:“同學們,如果地上有一個玻璃球,還有一張百元大鈔,你們會撿哪一個?”“當然會撿百元大鈔??!”他們接道。我笑著說:“你們都長大了!來,我們回過頭看看文中的‘我呢?”“哦!她都不去撿可以吃,也可以貼補家用的麥穗,她去抓螞蚱和蝴蝶!”我說:“對呀,在她心里,螞蚱和蝴蝶可比麥穗重要多了?!卑嗬锏膶W生紛紛點頭說:“那還真的是個小朋友!”
“作者張潔并沒有直接寫自己的年齡、家庭和性格特點,但是我們都能夠從文中讀出來。雖然大家都沒有撿過麥穗,沒有在田里捉過螞蚱和蝴蝶,但只要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還是可以理解和體會文字背后傳達出來的信息和情感?!?/p>
我很高興,學生們已經(jīng)有了他們自己了解世界的二維碼。
(林小菊摘自《讀者·校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