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朋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讀,更要善問。怎樣來提問,提問不是徒有其表,而是要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選好恰當?shù)奶釂栆暯?,抓住提問的契機,讓學生從問題思考中有所啟發(fā)。同樣,提問要契合學生的認知經(jīng)驗,不能過于簡單,消解學生的閱讀趣味;不能過于高深莫測,導致學生無從下手,內(nèi)心產(chǎn)生挫敗感??鬃釉凇墩撜Z》中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面對閱讀,要強調(diào)提問的有效性,通過運用提問策略,指引學生抓住閱讀要點。
一、關注思維狀態(tài),激活問題意識
學而不思則罔。在閱讀活動中,思維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語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媒介,閱讀教學需要激活學生的語言思維。怎樣來設置提問,應從學生的問題意識入手。
1.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問題,活躍語言思維
在閱讀中,提問是最常見的互動方式。在讀《秋天的懷念》時,該文作者為史鐵生。通過了解史鐵生為何前后會產(chǎn)生如此大的變化,到底是什么人、什么事影響了他?對照文本閱讀,母親對作者的影響是深刻的,通過提問,讓學生主動去閱讀文本,從文本中去找答案,激發(fā)閱讀興趣。語言思維是交流的前提,在閱讀中,要激活學生的語言思維。圍繞《秋天的懷念》,從閱讀中找準情感的主線,“體驗母愛”“讀懂母愛”“思考母愛”“感恩母愛”。教師要指導學生從語言思維中來品讀文本細節(jié),探究這份深沉而真摯的愛,為深刻理解文本,挖掘文本內(nèi)涵創(chuàng)造條件。
2.延伸學生思維活動,點化生命體驗
在閱讀中,文本中的情感,更能觸動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在《秋天的懷念》中,“作者與母親生活的點點滴滴”,成為感悟母愛的重要載體。作者在文中都寫了哪些事,如向母親發(fā)脾氣,與母親爭吵。從文本細讀中,提煉母親的形象。母親因病而整宿睡不著覺,卻依然深愛著作者。對照文本,叩開學生的情感世界?;氐綄W生自己的生活里,是否也有與父母爭吵的體驗,通過反思自己的生活,對文本的主旨進行深刻挖掘,感受深植于內(nèi)心的生命體驗。母親的“好好兒活”,意味深長,寬厚而充滿本真的力量。
二、選好提問視角,透析寫作意圖
提問,不是隨意的發(fā)問,是有效的提問,要明晰閱讀的方向。哪些問題應該提,哪些問題不用提。只有找準提問的視角,才能抓住閱讀的關鍵。
1.激發(fā)學生探究欲,切入語文學習情感
什么樣的視角提問才是有效的?有的教師在學生讀《秋天的懷念》后,直接提問學生,該文最后寫道,“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請學生思考,“我”究竟是懂得還是不懂得?顯然,學生在初讀文本后,面對如此有難度的提問,通常是難以找到答案的。如此拋出提問,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會消沉,阻礙學習的信心??梢姡@一提問的視角并不恰當,學生對文本閱讀的探究欲受到抑制。提問的切入點,要結合文本知識和閱讀要求,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體驗,著眼于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感悟。
2.回歸學生生活,從提問中透析寫作意圖
提問,不能大而無當,好的提問,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在《秋天的懷念》中,講述了史鐵生對母親的懷念。從敘事中,母親的形象,通過生活中的瑣事來凸顯,作者在人物刻畫中,更傾注了深深情感。母愛的偉大,在簡潔的文字里得到升華。讀過文本后,引出問題:雙腿癱瘓后的作者,脾氣暴躁,母親是如何照顧作者的。請找出相關的句子,展開合作交流。從作者對母親的態(tài)度中,你的體會是什么?再次細讀文本,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是什么?通過設置上述問題,學生可以帶著問題,再次回到文本閱讀中,查找并圈畫出母親照顧兒子的主要句段。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認知,從中體會母愛的偉大。在這些事件中,母親用細心、耐心、小心,來呵護癱瘓的兒子,將母親的形象瞬時展現(xiàn)出來。同時,作者這樣寫,是要通過母愛來表達作者對母親的深切思念。敘事性散文的寫作,其故事的選擇,在于刻畫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挖掘蘊藏其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可見,從文本細讀中,讓學生找準寫作的主題,感念母愛的真摯。
三、把握提問時機,靈活設置問題
預設性提問,以多數(shù)學生為對象,臨時性提問,要體現(xiàn)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靈活把握提問時機,促進課堂高效生成。
1.捕捉學生疑惑點,設置提問
對提問時機的設置,教師要善于捕捉學情,了解學生的疑惑點。讀《秋天的懷念》,在教師剛寫出標題時,就有幾個學生在竊竊私語。教師挑選其中一個學生,了解其說話的內(nèi)容。學生站起來,對題目“秋天的懷念”感到好奇,為什么不叫“夏天的懷念”或者“春天的懷念”?初聽到學生的疑惑,一下子為解讀標題提供了設問契機。請同學們想一想、說一說,作者為何要設定題目為“秋天的懷念”,而不是其他季節(jié)?這個題目有何深意,能否用其他題目來替代,為什么?帶著這個疑惑,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文本,從中尋找答案。有學生從文中找到,“看菊花”的句子,菊花開放的季節(jié)是秋天,一到秋天,看到菊花,作者會想起自己的母親,所以設定為“秋天的懷念”。有學生從文中找到,母親患病去世時,正值秋季,所以作者為了紀念母親,每到秋天會想起母親,故而設定為“秋天的懷念”。學生從題目的探討中,激活了閱讀熱情,也從問題探究中深刻領會了作者對母親的感念之情。
2.揣摩語言內(nèi)涵,引出提問
在讀《秋天的懷念》中,語言文字的分析是重點。在文中,作者前后的變化是通過哪句話來獲得“重生”?這句話,言語質樸,卻意味深長。同學們找到了“好好兒活”。對于該句話,旨在表達什么意義?母親的這句話,看似很平凡,卻蘊含了母親的深切期望,母親希望史鐵生怎樣活?有學生從字面解讀中,理解是“好好兒活”。教師延伸追問,“好好兒活”,是一種什么樣的活法?有學生在思考后認為,一種活法是,面對癱瘓,仍要對生命充滿希望;另一種活法時,即便是身處逆境,也不能自暴自棄,要做有益于社會的人。從文章中,母親的話有何用意,最后史鐵生讀懂了母親的話嗎?從哪里來判定讀懂了。作者在第七段,寫出了自己不再暴怒無常,對生活充滿希望與自信,顯然是讀懂了母親的話。當再次看到菊花,作者對菊花的喜愛,再次想到了母親的話,回到了秋天,與前文照應,不僅懷念秋天,更是懷念母親。
四、抓住問題邏輯,深化閱讀主題
1.緊扣提問邏輯,塑造閱讀品質
閱讀提問,源自文本,又高于文本。從問題的引出中,要循循善誘,層層遞進,讓學生從字面意義,挖掘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升華閱讀的意義。
2.挖掘文本深層意義,揭示思想主題
“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撲”,寫出了母親的急切,“抓”,寫出了“我”的輕生念頭,“忍”,寫出了母親對兒子的理解、寬容,對自己病痛的隱瞞,表達了母親對兒子的深深的愛。
總之,對文本閱讀,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切入學生的閱讀情感,重視提問的有效性,讓提問,助力學生解讀文本內(nèi)涵。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