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姚愛明 張磊
【摘要】目的:探討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NFSCI)的影像學特點及手術治療效果。方法:選擇2015~2019年我科收治的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患者共31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術前均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及頸椎正側位X片、全頸椎三維CT及MRI檢查,綜合評定脊髓損傷程度及部位,并根據(jù)脊髓損傷的特點制定合適的手術方式,包括后路減壓、前路減壓融合以及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結果:對所有患者進行1~24個月的隨訪,通過分析術前術后患者的JOA評分及Frankel評級發(fā)現(xiàn),除1例嚴重脊髓損傷外,其余所有患者脊髓損傷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結論:外科手術是治療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的有效治療方法,根據(jù)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適的手術方案,可以達到較滿意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無骨折脫位;頸脊髓損傷;椎管狹窄;手術
[中圖分類號]R6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9-0032-02
頸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種比較嚴重的脊髓損傷,有國內(nèi)外資料顯示,其在整個脊髓損傷中的比例高達61.8%~75%[1-2]。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頸脊髓損傷,在整個頸脊髓損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有文章顯示其比例在中國老年群體中高達20%~30%[3]。這些患者帶來的家庭及社會負擔不容忽視。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表明,外科手術是治療此類患者的有效方法?,F(xiàn)就我科收治的此類患者的手術效果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31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齡36~73歲,平均年齡51歲。術前JOA評分2~7分,平均評分4.55分。均為車禍傷、高處墜落傷或重物砸傷。手術時間為傷后1~7 d,平均2.5 d。
1.2手術方式 17例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減壓鋼板固定術,9例前路單節(jié)段髓核摘除融合器植入或(和)椎體次全切鈦網(wǎng)植入鋼板固定,5例前后路聯(lián)合手術,術中記錄骨折及前縱韌帶和后方韌帶損傷情況。
1.3術后處理 常規(guī)頸托外固定,配合藥物治療,48 h內(nèi)根據(jù)引流情況拔除引流管,早期下床,定期隨訪復查。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術前脊髓功能JOA評分與隨訪時評分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隨訪結果
2.1臨床效果分析 分析手術前后JOA評分發(fā)現(xiàn),術后1月隨訪時平均增加4.77分,術后1年平均增加6.64分,術后2年平均增加8.19分,說明外科干預有利于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詳見表1。術后主要的神經(jīng)功能恢復期為術后1年內(nèi)(P<0.05),尤其是前1個月,而1年后的脊髓功能恢復并不明顯(P>0.05)。分析手術前后Frankel評級發(fā)現(xiàn),僅有1例A級嚴重病例術前術后評級無變化,2例術前評級B級患者術后仍為B級,其余病例脊髓功能均有好轉,尤其是術前C和D級的病例效果更佳,這與絕大多數(shù)的研究結果一致,詳見表2。2例術后出現(xiàn)墜積性肺炎,1例頸后路傷口延遲愈合,均經(jīng)治療后好轉,1例頸后路單開門半年出現(xiàn)兩節(jié)段再關門,無死亡病例。
2.2頸椎不穩(wěn)定因素與癥狀關系分析 我們將存在頸椎前后方不穩(wěn)定因素的患者分為I組(不穩(wěn)定組),將其他患者分II組(穩(wěn)定組)。通過分析其脊髓損傷程度的 Frankel評級發(fā)現(xiàn),I組受傷當時的脊髓損傷程度較重,評級為A或B級,II組受傷當時的脊髓損傷程度較輕,大部分評級為C或者D組,提示頸椎是否穩(wěn)定,和其臨床癥狀有著直接的關系,詳見表3、圖1和圖2。
3 討論
3.1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的含義 Pang認為這種“X線檢查正常的頸脊髓損傷”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頸脊髓損傷[3],關于其損傷機制眾說紛紜。1980年Epsten[4]研究認為先天性和發(fā)育性椎管狹窄和這種脊髓損傷有關。隨著CT及核磁共振技術的問世及普而,人們對它的認識逐漸增加,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觀點認為,發(fā)育性及退變性頸椎管狹窄是此類頸脊髓損傷的病理基礎[5],和頸椎發(fā)育正常人相比較,這些人群在受到頸部外傷時容易產(chǎn)生頸脊髓損傷癥狀。相當部分患者CT表現(xiàn)為棘突或椎體前緣的撕脫性骨折,頸椎MRI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椎間盤損傷,后縱韌帶及黃韌帶增厚,前方及后方韌帶的信號改變等頸椎不穩(wěn)定因素。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的出現(xiàn),正是因為以上各種原因導致的椎管容量不足,脊髓活動空間有限,即使沒有較重的外力導致椎體明顯的骨折和脫位,仍然能導致嚴重的脊髓損傷癥狀。
本文作者在進行手術時發(fā)現(xiàn),部分術前CT和MRI陰性的患者,術中仍可見不同程度的前縱韌帶、后方韌帶的部分或全部撕裂損傷以及椎間盤的損傷,存在明顯頸椎不穩(wěn)定因素,這和王清[6]等人研究一致,他們認為此類患者的脊髓損傷機制類似于骨折脫位患者。本文中8例影像學及術中均證實有明顯頸椎不穩(wěn)定因素的患者,其術前脊髓損傷癥狀也較其他患者更重。我們推測這些患者受傷當時存在頸椎一過性的脫位后再復位可能,而術前放射性檢查并不能發(fā)現(xiàn)。關于這種損傷機制目前并未有報道,其是否存在一過性的脫位,考證較困難。
3.2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治療方法的選擇 本病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過去許多此類患者選擇保守治療,包括糖皮質(zhì)激素、脫水藥物、營養(yǎng)神經(jīng)藥物以及高壓氧等治療,取得的一定的療效。但隨著對此類疾病病理生理基礎的深入研究,以及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發(fā)現(xiàn)保守治療存在諸多問題,包括保守治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脊髓受壓、糖皮質(zhì)激素的副作用、遠期療效不佳等。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孫宇[7]等通過觀察兩種治療方法的效果發(fā)現(xiàn),相較于保守治療,此類患者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后的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更佳。Chen[8]等通過對此類頸脊髓損傷患者手術效果的2年隨訪,發(fā)現(xiàn)外科治療的遠期療效較佳。
3.3手術時機及方式的選擇 多數(shù)學者主張早期手術,但具體時間尚無明確標準。Mirza[9]指出發(fā)生急性頸脊髓損傷,應該在72 h內(nèi)接受外科干預,可以減少并發(fā)癥,有利于神經(jīng)功能盡早恢復。Rosenfeld[10]發(fā)現(xiàn)早期手術還可以減輕經(jīng)濟負擔、降低并發(fā)癥及盡早康復鍛煉。通過術前對患者仔細的查體,結合X片、CT及MRI檢查,綜合評判患者脊髓損傷的部位,選擇手術入路并不困難。各種原因導致的頸椎管狹窄是此類脊髓損傷的病理基礎,大部分患者脊髓受壓節(jié)段較多,單節(jié)段或雙節(jié)段減壓往往效果欠佳,因此后路單開門手術能較徹底減壓,是大部分學者最常用的手術方式[11]。對于兩個或兩個以內(nèi)節(jié)段的前路脊髓壓迫,前方入路髓核摘除或椎體次全切減壓加鋼板內(nèi)固定,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部分患者雖然脊髓壓迫以后路為主,但MRI顯示前縱韌帶或椎間盤損傷表現(xiàn),存在前方不穩(wěn)定因素,即使脊髓前方壓迫較輕,也建議后路聯(lián)合前路融合手術,做到徹底減壓,穩(wěn)定脊柱,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此外,部分患者的前后路手術選擇,需根據(jù)術者的熟練程度選擇手術方式,在最大程度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為患者解除病痛。
綜上,外科手術是治療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的有效方法,根據(jù)不同患者的具體病情,合理的選擇手術方式,能夠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焦新旭, 馮世慶, 王沛, 等, 天津市553例頸脊髓損傷患者的流行病學分析[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10, 20(9): 725-729.
[2] Pickett GE, Campos-Benitez M, Keller JL, et al.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Canada[J]. Spine, 1980, 5(6): 489-496.
[3] 胥少汀, 葛寶豐, 徐印坎. 實用骨科學[M]. 北京: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12, 645-646, 767-771.
[4] Epsten N. Traumatic myelopath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without fracture or dislocation methods of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J]. Spine, 1980, 5(6): 489-496.
[5] 路磊, 王星鐸, 鄧向東, 等. 無骨折脫位型急性頸脊髓損傷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J]. 中華骨科雜志, 1995, 15(9): 588-590.
[6] 王清, 鐘德君, 王高舉, 等. 頸椎管狹窄伴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的MRI表現(xiàn)及手術治療[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9, 19(9): 659-665.
[7] 孫宇, 蔡欽林, 王少波, 等. 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的外科治療[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01, 11(3): 139-141.
[8] Chen TY, Dickman CA, Eleraky M, et al. The role of decompression for acute incomplet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in cervical spondylosis[J]. Spine, 1998, 23(22): 2398-2403.
[9] Mirza SK, Kerngel WF 3rd, Chapman JR, et al. Early versus delayed surgery for acut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J]. Clin orthop, 1999, 35(9): 104-114.
[10] Rosenfeld JF, Vaccro AR, Albert TJ, et al. The benefits of early decompression in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J]. Am J Orthop, 1998, 27(1): 23-28.
[11] 鄭英剛, 周秉文, 胡有谷, 等. 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與脊髓損傷[J].中華骨科雜志, 1991, 29(12): 727-729.
作者簡介:高旭(1989-),男,醫(yī)學碩士,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創(chuàng)傷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