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懷進
(1.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眼科,江蘇 南通 226001;2.中國眼科博物館,江蘇 南通 226001)
易玉珍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眼科學家、眼病理學家,新中國第一代國外留學(副)博士學位獲得者,我國眼科病理學奠基人之一。應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病理學組副組長李永平教授和《眼科學報》編輯李揚杵之邀,我作為易教授的研究生,謹以個人名義,回憶往事,致我最敬愛的導師和引路人易玉珍教授。
我初識德高望重的易教授是1984年5月3日在中山醫(yī)學院中山眼科中心研究生復試會議室。我們幾位研究生完成筆試后,接著由陳耀真、毛文書、李紹珍、吳樂正等教授進行面試,面試時易教授和藹可親,給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并從此有幸成為她的學生。
易教授1924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的一個普通家庭。她的一生,與人為善、追求進步、崇尚科學,在最艱苦的時代,選擇從醫(yī)以拯救貧苦大眾于疾病之中。1949年初,她從國立中正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先后在湖南軍區(qū)醫(yī)院(原省立長沙醫(yī)院)、湖南醫(yī)學院(原湘雅醫(yī)學院)工作。1954年,經過嚴格挑選、考核,而立之年的她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代留學生,被公派到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國立莫斯科第一醫(yī)學院攻讀(副)博士學位(圖1)。
圖1 易玉珍(前排右三)在莫斯科大學求學時留影
在莫斯科求學期間,易教授認真學習、團結同志,于1957年6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7年11月17日,她與上千名中國留學生,在莫斯科大學禮堂,受到毛澤東等領導人的接見?!笆澜缡悄銈兊?,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毛主席的著名講話鼓舞了易教授一輩子,在她85歲大壽宴會上,易教授還激情澎拜地為我們朗誦了這段語錄。在蘇聯(lián)期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影響了易教授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并激勵她及其學生們在醫(yī)學道路上永攀高峰。
易教授在莫斯科的博士學習期間,不僅確立了她正確的人生觀和奮斗目標,而且還鍛煉出她嚴格的學風。據(jù)當年與易教授同期在莫斯科求學,后來成為我國著名組織胚胎學家、原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局長徐靜教授回憶,易教授非常勤奮,有著嚴謹認真的科學作風。在從事視網(wǎng)膜課題研究時,最初得出的實驗結論與她導師的不一致。于是,她向徐靜所在的教研室借來儀器,采用組織切片方法做進一步實驗。最終以嚴密的數(shù)據(jù)令導師信服。1957年12月,她的研究論文被第一屆全蘇眼科學術大會錄用。蘇聯(lián)留學給易教授留下十分美好的回憶,她一直渴望在有生之年能重返莫斯科。1985年,在廣州國際眼科會議期間,易玉珍教授親切會見了莫斯科大學眼科Krasnov教授并進行了學術交流和友好會談(圖2)。
圖2 1985年,在廣州國際眼科會議期間,易玉珍教授陪同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眼科Krasnov教授游覽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并在中蘇血誼亭前留影
1959 年易教授從蘇聯(lián)學成回國后,先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工作,后調至中山醫(yī)學院眼科工作長達50余年。經過本科、博士階段的系統(tǒng)學習,加上天資聰穎,她的醫(yī)學及眼科學知識十分豐富。1986年1月至4月,易教授去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眼科研究所眼病理和眼遺傳室訪問。多年來在國內外的不斷學習、實踐與交流使得易教授學識十分淵博,先后長期擔任中山眼科中心眼科研究所眼病理室主任、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病理學組副組長,成為我國著名的眼科學教授。
易玉珍教授從事眼科臨床及病理工作長達半個多世紀,對青光眼、視網(wǎng)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RB)、角膜病等疑難眼病的診斷、教學、科研造詣極深。先后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省部級課題10余項。發(fā)表有創(chuàng)見的論文20余篇,編寫《眼科全書》“白內障病理”章節(jié)、《外科病理學》“眼病理”章節(jié)、《角膜病的臨床與基礎》“角膜病的病理”章節(jié)等。她在我國最早深入開展了正常人和開角型青光眼小梁網(wǎng)組織化學和超微結構研究;易教授指導的研究生,在眼科同行、中山醫(yī)科大學病理教研室和中山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的科研團隊和教授們的協(xié)助下,在國內率先建立了RB細胞株并對細胞株進行了細胞動力學、形態(tài)學、基因和小鼠移植驗證,后續(xù)的研究包括了免疫學和中西結合治療等。上述領域的研究成果曾獲衛(wèi)生部乙級科學技術成果獎(1983年)、廣東省高教局和衛(wèi)生廳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983年、1987年)。她曾參加國內、國際眼科學術會議,與國內外同行廣泛進行學術交流,以其淵博的學識、豐碩的成果聞名于國內外眼科界。
易玉珍教授從醫(yī)執(zhí)教60余年,著述不太多,這并不是她的成就不多,而是她治學十分嚴謹。據(jù)我所知,易教授的論著,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反復論證是不會輕易發(fā)表的。她發(fā)表的論文一定是方法科學、數(shù)據(jù)嚴密、結論鮮明的,一定是傳世之作。她回國后的第一篇論文“翼狀胬肉的病理及組織化學檢查”由衛(wèi)生部選送,代表中國參加1963年在國外舉行的第一屆亞非眼科會議,受到大會的好評,為國家爭得了榮譽。易教授的嚴謹在中山眼科中心是有名的(圖3)。早年,眼科中心的研究生們不太敢請她參加他們的論文評閱和答辯,因為易教授知識淵博、治學嚴謹,研究生很難回答她的提問。不過,易教授的問題不但富有挑戰(zhàn)性,而且會啟發(fā)研究生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論文的科學水平,以致后來研究生們爭先恐后請她做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
圖3 毛文書教授(前排左一)帶領美國衛(wèi)生部部長等國外眼科專家參觀中山眼科中心病理室,易教授(前排中央)介紹其研究成果
易玉珍教授對論文的修改和寫作十分認真。記得我曾經幫助抄寫她的“色素失禁癥的眼部表現(xiàn)”(《中華眼科雜志》)修回稿。對于我抄錯的文字,哪怕是標點符號易教授都一字一句地精準修正。1984—1987年,我在中山眼科中心讀研究生的那個年代,幻燈片都是先手寫再翻拍的,我曾經幫助眼科中心很多老師手寫過幻燈片。每一次書寫,易教授都會認真指導。20世紀80年代,拍攝組織病理照片相當困難,易教授往往一次又一次的親自操作以獲得對比度優(yōu)良、結構清晰的典型照片。為了確立精準的病理診斷,她總是帶領病理室老師和學生們,深入患者床邊,獲取臨床第一手資料。她還經常組織和參加各種臨床病理討論會,為提高臨床醫(yī)生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孜孜不倦,并以治學嚴謹而著稱于眼科學界。
易教授的后半生主要從事眼病理工作,她從臨床病理角度,在國內外首創(chuàng)了“眼瞼惡性腫瘤的組織學控制性切除術”,既完全切除了腫瘤,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眼組織,堪稱“精準、完美”。她積極參與籌建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第一屆眼病理學組。作為眼病理學組副組長,為我國培養(yǎng)了眾多的眼病理醫(yī)生,為眼科病理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她富有開拓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名副其實的我國眼病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圖4)。
圖4 1990年8月,易教授(前排右四)帶領她的學生(張潔,前排右五;李永平,后排右三;管懷進,后排右二)參加在青島召開第五屆全國眼病理學術會議,與李鳳鳴、鄭邦和、孫憲麗教授(前排右三、二、一,均曾任眼病理學組組長)和馮官光教授(后排右一,曾任副組長)合影
易玉珍教授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在眼科教學第一線,無論本科生、研究生、進修生還是年輕臨床醫(yī)生的教學,她都一絲不茍,誨人不倦。20世紀80年代中期,本科生的教學沒有現(xiàn)在流行的多媒體PPT,科學而精美的教學掛圖更是缺乏。有的上課老師采用一些公司華而不實的眼球解剖圖,但當易玉珍教授看到這些圖片時,往往毫不留情地指出:這些圖錯誤百出,角鞏膜緣甚至小梁網(wǎng)、Schlemm管都沒有繪出,這不是誤人子弟么!
易教授培養(yǎng)研究生,十分注重查閱文獻,要求我們盡量不遺漏課題相關的任何一篇國內外重要文獻,尤其是新發(fā)表的論文。記得我剛入學時,易老師要求我翻譯一篇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的論著,我翻譯后送給易教授審閱,沒想到她居然拿起鉛筆,認真對照原文,密密麻麻的仔細批改我的翻譯稿,頓時讓我肅然起敬,以致把這篇文稿一直珍藏至今。她培養(yǎng)的研究生,而今分布在海內外不同單位,全部事業(yè)有成。
易教授對眼病理進修生、臨床住院醫(yī)生的教學也十分嚴格。她建立并領銜的中山眼科中心病理室在我國眼病理領域一直名列前茅。當年,全國有不少單位的眼科醫(yī)生慕名前來學習眼病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易教授克服重重困難,購置多頭教學顯微鏡,親自帶領進修生、研究生、輪轉住院醫(yī)生一起讀片、討論。一個眼瞼乳頭狀瘤,在病理上竟然有很多種類型,讓我們學生大開眼界。易教授注重臨床與病理的聯(lián)系,反復強調臨床病理的觀念,為患者的正確診斷和有效治療傾注了畢生心血,同時培養(yǎng)了數(shù)以百計的眼科棟梁之材(圖5)。
圖5 1986年,中山眼科中心病理室多頭教學顯微鏡教學:前排右起:馮官光(病理室教授)、易玉珍、鄭湖玲(技術員);后排右起:孫毓黎(進修生)、管懷進(研究生)、韓儀敏(進修生)、張潔(研究生)、劉杏(住院醫(yī)師)
在臨床教學上,我們研究生經常跟隨易教授上她開設的“白瞳癥”??崎T診。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學到了不少她獨到的檢查方法和診斷思維,如RB瘤體表面的苔蘚樣改變、色素失禁癥皮膚上的甩墨水點樣色素沉著等都是她慧眼獨具發(fā)現(xiàn)并描述的特征性改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易教授十分注重眼病的病因診斷,即使是一個結膜炎,她都仔細刮取結膜囊的分泌物,送細菌培養(yǎng)加藥物敏感試驗,以科學選擇有效藥物,讓患者早日康復。
易教授參加革命后,由一個舊中國培養(yǎng)的知識分子,轉變成一個以黨的宗旨為己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教書育人,多次被中共廣東省委和學校黨委評選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圖6)。
圖6 2008年3月14日,廣州花城,時任中山眼科中心主任葛堅院長(右三)和易教授的學生們?yōu)樗?5歲壽辰祝福[鄭健梁(右一,技術員)、管懷進(右二)、李永平(右四)、易玉珍(右五)、張平(右六)]
易教授以飽滿的熱情在眼科耕耘了60余年。其實,她近30 年是抱病堅持工作的。我入學的1984年秋天,易教授就因腫瘤做了大手術,晚年她又患有青光眼等慢性病,即使如此,她仍然經常欣然為學生修改、評閱論文、審校書稿、撰寫序言等。她為人師表,以慈母般的心培養(yǎng)人才,如今她桃李遍天下,學生遍布全球(圖7)。
圖7 前排右起:李英(研究生,美國)、張潔(研究生,美國)、易玉珍、管懷進(研究生)、馮官光、楊為中(研究生);后排右起:金捷(研究生,澳大利亞)、郭蒙歌(進修生)、謝楚芳(免疫室教授)、鄭湖玲(技術員)、小劉(工人)、鄭健梁(技術員)
1987年8月15日,在易教授辛勤培養(yǎng)下,我的研究生論文“視網(wǎng)膜母細胞瘤及其退行性變的免疫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順利通過了畢業(yè)論文答辯(圖8)。畢業(yè)后分配到交通部南通醫(yī)學院眼科工作。臨別時,易教授慈母般地囑咐我要努力學習,認真工作,融入社會。此后的20余年,我和易教授經常歡聚在全國眼科、眼病理學術會議上,我繼續(xù)向易教授請教如何做人、做學問。另外,她對學生生活也充滿關心和愛護,我有女兒后,她寄來精美的小孩帽子和圍巾;還常常將師徒們聚會的照片,沖洗寄來,甚至在圖片背面附注時間、地點,提筆“難得一聚”。易教授對我的培育使我終生受益。我也畢生熱愛眼科病理,在臨床工作中,始終以“入木三分”的病理思維開展眼病的診斷與治療,我還在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眼科研究所建立了眼病理室,開展臨床病理診斷、教學與研究,以此永遠紀念我的導師。近十幾年來,我憑著眼病理較扎實的基本功,連續(xù)拿到6項白內障分子病理學方面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易老師的培養(yǎng)下,我還擔任過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委員、防盲學組副組長、白內障學組委員;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眼科醫(yī)師分會常委;江蘇省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江蘇省醫(yī)師協(xié)會眼科醫(yī)師分會會長;《中華眼科雜志》編委等學術職務;2021年成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白內障專家全球排名前50 名。沒有易老師的熏陶,我的這些點滴成績幾乎是不可能取得的。
圖8 1987年8月15日,研究生管懷進論文答辯會(前排右起:李紹珍、馬巧云、易玉珍、毛文書;后排右起:楊以嘉、吳樂正、管懷進、馮官光)
她曾經抱病為我寫科技青年獎推薦信、寫《現(xiàn)代基礎眼科學》序言等。10余年前,當易教授獲悉我在南通籌建“中國眼科博物館”時,當即決定把她精心收藏的全套《中華眼科雜志》捐獻給博物館。易教授85歲大壽時,我?guī)蠈W生,南下廣州,參加易教授85歲華誕志慶宴會,并為我親愛的導師獻上壽匾“執(zhí)教六秩春培桃育李蜚聲華夏,懸壺半世紀益視護眸譽滿杏林”。
2012年3月1日,90歲高齡、德藝雙馨的易教授,在永遠地閉上雙眼之際,用顫抖的手寫下最后的遺言:“我要手持紅旗……在眼科界要跑在蘇聯(lián)前……辦世界最好的醫(yī)院?!痹谒淖返繒?,我代表她的學生們致悼詞,追思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我國著名眼科大家名師。親愛的易老師,您桃李滿天下,學生們會永遠銘記您的教導,人們將永遠緬懷您的高尚人品和學術成就!
謹以此文緬懷恩師易玉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