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對我科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現狀分析與持續(xù)質量改進,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率。方法:現場調研質控我科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現狀,對不規(guī)范的原因進行分析,從實施護理人員培訓,邀請康復醫(yī)師入病房,理論培訓加床邊模擬示范;科室制定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化流程,細化評價標準;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良肢位擺放相關知識宣教等方面,持續(xù)質量改進,跟蹤落實。結果:科室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化流程制作完善;護理人員培訓考核全部落實;患者及家屬能夠接受良肢位擺放相關知識宣教。持續(xù)質量改進,執(zhí)行規(guī)范化管理,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率由48.9%提升至90.9%。結論: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持續(xù)質量改進,執(zhí)行規(guī)范化管理,能夠提高患者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率,取得較好地實施效果。通過早期良肢位的正確擺放,達到幫助患者預防各種并發(fā)癥,最大限度地恢復肢體功能,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改善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良肢位;質量改進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7-0221-03
腦卒中是一組以腦組織缺血、出血損傷為主要癥狀的腦血管疾病,存活者中80%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包括偏癱、失語和認知障礙等[1-3],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壓力,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日常生活離不開家里人的幫助,也給照護者帶來承重負擔[4-5]。偏癱患者早期進行良肢位擺放可以預防肌肉攣縮、肩關節(jié)半脫位、肩手綜合癥、足內翻和足下垂等偏癱肢體并發(fā)癥[6-9],最大限度地恢復肢體功能。實際臨床工作中發(fā)現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受多種因素影響,其規(guī)范率低,不能達到有效的康復效果。我科通過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現狀分析與持續(xù)質量改進,使良肢位擺放得到及時、正確地執(zhí)行,取得較好地實施效果,利于患者出院后康復醫(yī)療機構的進一步康復護理,得到患者及家屬的認可,現匯報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調研對象 選取2019年1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入住我科的腦卒中偏癱患者45例。其中意識清醒31例、意識不清醒14例,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46.5±6.5)歲,平均住院(21.5±5.5)d。陪護者年齡27~71歲,平均年齡(49.5±8.5)歲,有良好的視聽能力,可正常交流,是出院后的主要照護者。文化程度:31例清醒患者具有大學及以上學歷9例、中學14例、小學及以下8例;51例陪護者中具有大學及以上學歷12例、中學31名、小學及以下8名。納入標準:患者生命體征、病情平穩(wěn);存在肢體偏癱;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照顧患者的家屬更換頻繁,不能協助患者持續(xù)完成。現場調研質控患者良肢位擺放45例92次,結果顯示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率僅為48.9%(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率=患者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總人次/患者良肢位擺放總人次×100%)。分析原因:護理人員良肢位擺放知識欠缺10次(10.6%);患者煩躁無法有效維持良肢位9次(9.7%);患者及家屬重視程度低8次(8.6%);未及時更換臥位7次(7.6%);保護性約束不當5次(5.4%);輔助工具不足4次(4.3%);責任護士宣教不全面4次(4.3%)。改進前后入選對象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種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改進方法 ①護理人員培訓:邀請康復醫(yī)師入病房,理論培訓加床邊模擬示范,具體培訓內容如下。良肢位的定義及意義:良肢位又稱抗痙攣體位[10-11],是指為保持患者肢體的良好功能而安置的體位或姿勢,早期、規(guī)范的良肢位擺放能夠減輕患者功能上的殘疾,降低潛在的護理費用。良肢位擺放開始時間:患者在開始良肢位擺放之前,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和評估,生命體征平穩(wěn)、病情無進展48 h內進行。良肢位的設計與擺放:正確執(zhí)行各種良肢位擺放,使用翻身枕、海綿墊、軟枕頭等,每2 h更換臥位。對于體力較差的老年患者相對縮短擺放時間,調整軀體各部位壓力;掌握翻身技巧,避免拖、拉、推動作,當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動移動時,可適當改變間隔時間;煩躁患者予以妥善約束。常見良肢位擺放誤區(qū)[12-13]:仰臥位可能誘發(fā)異常的反射活動,加重皮膚護理問題如壓瘡的發(fā)生,仰臥位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只作為過渡性體位,下肢伸肌張力高的患者尤其不宜采取仰臥位,側臥時間可適當延長。落實過程對于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及時向專業(yè)醫(yī)師請求幫助。②科室制定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化流程,細化評價標準,由責任組長對責任護士進行指導及檢查工作,及時發(fā)現問題,落實改進。③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良肢位擺放相關知識宣教,了解良肢位擺放的目的,消除緊張情緒,提高依從性。宣教形式包括發(fā)放科室自制的良肢位擺放彩頁健康宣教單;播放節(jié)選的良肢位擺放相關視頻;組織家屬座談會,現場示范答疑、成功分享等。
1.3評價指標 持續(xù)質量改進,執(zhí)行規(guī)范化管理,我科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率。
1.4統計學分析 科室自制質控單結果收集,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化流程制作完善;護理人員培訓考核全部落實;患者及家屬能夠接受良肢位擺放相關知識宣教。2020年1~2月調研我科腦卒中偏癱患者45例90次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率為72.2%,其中護理人員良肢位擺放知識欠缺6次(6.6%);患者煩躁無法有效維持良肢位4次(6.6%);患者及家屬重視程度低4次(4.4%);未及時更換臥位3次(3.3%);保護性約束不當3次(3.3%);輔助工具不足3次(3.3%);責任護士宣教不全面2次(2.2%)。對存在的問題持續(xù)跟蹤落實,2020年3~4月調研我科腦卒中偏癱患者45例99次良肢位擺放,結果顯示規(guī)范率達90.9%,較改進前明顯提高(P<0.01),詳見表1。
3 討論
偏癱作為腦卒中患者常見后遺癥狀,嚴重而持久的功能障礙將給患者、家屬帶來明顯的傷害,這種傷害幾乎是無法估量的,康復的目標是患者能夠最大程度的恢復肢體功能。針對偏癱患者良肢位的擺放是早期被動康復訓練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早期正確的良肢位擺放可以改善患者偏癱肢體痙攣狀態(tài)[14-15],有效促進神經系統功能的恢復,降低潛在的并發(fā)癥,促進患者的康復,減少醫(yī)療相關費用。
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傳遞早期良肢位擺放和護理的理念、知識和信息,臨床治療為主,康復訓練為輔,康復與治療并進,良肢位的設計與擺放前充分考慮患者的病情、情緒狀態(tài)及接受程度,病情穩(wěn)定,就應該盡早開始康復訓練。良肢位擺放實施過程,注意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其他反應,清醒患者傾聽其不適主訴,動作輕柔,避免過度牽拉患側引起患者的疼痛;觀察局部情況:皮膚顏色、感覺、關節(jié)活動及遠端血運;各種導管妥善放置,避免擺放體位時牽拉、打折、受壓,甚至導管的滑脫;注意患者的隱私保護及保暖,必要時根據季節(jié)備保暖用物;改變體位的過程注意觀察無生命體征的變化。針對煩躁患者良肢位難以維持,患者容易滑至床位,護理人員巡視過程及時給予調整臥位,床尾加置枕頭,即可保持患者足呈向上直立,防止足下垂,又可有效阻止患者下滑。對于保護性約束的患者,嚴格掌握使用指征,只有當患者的自主活動危及自身安全與診療操作安全時,才能使用約束性措施,做好解釋工作,取得家屬配合,及時檢查約束部位皮膚有無發(fā)紅、腫脹、疼痛等異常情況,每班評估約束的必要性,及時解除約束,提高患者舒適度[16-17]。關注患者對營養(yǎng)的需要量,以患者營養(yǎng)攝入是否平衡為標準,在評估時需查看患者的血常規(guī)及血清蛋白等實驗室指標,如低蛋白血癥患者,加強患者的皮膚檢查。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良肢位擺放相關知識宣教,期間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需要治療對象良好的康復行為來保證恢復效果,鼓勵患者和家屬能夠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配合康復治療[18-19]。
康復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護士是普及康復知識,宣傳康復治療的重要承擔者,我科在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實施過程,持續(xù)質量改進,提高了良肢位擺放規(guī)范率。通過早期良肢位的正確擺放,達到幫助患者預防各種并發(fā)癥,最大限度地恢復肢體功能,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改善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目的[20]。利于患者出院后康復醫(yī)療機構的康復護理,為進一步康復訓練創(chuàng)造條件。護理人員在良肢位擺放的指導和落實過程,與患者、家屬頻繁、親密接觸,促進了護、患之間的情感交流,有效提高了護理滿意度。且實施過程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主動參與意識,由“被動護理”變“主動照護”,也利于部分輕型患者出院后的居家照護,節(jié)省醫(yī)療費用。
參考文獻
[1] 王晶, 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9, 14(15): 147-148.
[2] 孫海欣, 王文志. 中國腦卒中患病率、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調查結果發(fā)表[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7, 50(5): 337.
[3] 侯群芳. 持續(xù)質量改進對提高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合格率的作用探討[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9, 19(38): 238-239.
[4] 權帥. 腦卒中患者早期家屬宣教及良肢位擺放對后期康復效果的影響[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9, 6(43): 128-129.
[5] 費雅雅, 顧艷, 徐希德, 等. 早期改良良肢位擺放在腦出血偏癱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 廣西醫(yī)學, 2019, 41(5): 650-655.
[6] 李曉軍, 陳錦秀, 陳婷玉. 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中作用及時間差異的Meta分析[J]. 護理學雜志, 2015, 30(21): 81-87.
[7] 熊曉輝, 王秀容. 良肢位擺放護理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J]. 成都醫(yī)學院學報, 2015, 10(4): 519-521.
[8] 廖嬋娟, 韋仕菊, 黃鳳枝. 凹槽式功能枕在急性腦卒中病人良肢位擺放中的應用效果[J]. 護理研究, 2019, 33(2)345-347.
[9] 邱青青, 蔡珍芝, 溫金鳳, 等. 良肢位擺放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7, 24(3): 188-190.
[10] 牟丹, 馮麗沂, 何斯思, 等. 良肢位擺放與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在急性腦卒中患者預防足下垂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5, 12(12): 28-30.
[11] 李曉玲. 良肢位擺放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7, 27(13): 308-309.
[12] 張偉. 任曉露早期良肢位擺放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9, 19(35): 294-297.
[13] 李云, 羅小華, 侯靜, 等. 良肢位擺放護理技術對偏癱患者并發(fā)癥的預防效果[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6, 20(14): 173-174.
[14] 王希悅, 謝家興, 張紅云, 等. 康復護理標識的制作及在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中的應用[J]. 中華護理雜志, 2017, 52(4): 493-496.
[15] 卜秀群. 護理專案對降低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不合格率的效果觀察 [J]. 吉林醫(yī)學, 2018, 31(3): 571-573.
[16] 喬可心, 張紅梅. 持續(xù)質量改進提高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正確率[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6, 16(90): 419-420.
[17] 劉先娟, 張培華, 李義芬, 等. PDCA循環(huán)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26): 2005-2008.
[18] 呂露露, 郭紅, 胡力云, 等. 腦卒中家庭照顧者自我效能與照顧能力狀況及其相關性[J]. 現代臨床護理, 2016, 15(8): 6-10.
[19] 婁安華, 楊丹, 李亞培. 品管圈活動在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良姿位擺放依從性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6, 11(22): 289-290.
[20] 孟慶蓮, 赫軍. 良肢位擺放在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5, 32(3): 36-38.
作者簡介:朱婷,護師,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神經外科。E_ mail:swimdancer@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