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勇
遼西有很多美食,在我印象中最好吃的還是咯豆子,配上鹵子,在夏天來上一碗,每次都吃得撐撐的。而在遼東,也有一種類似咯豆子的美食,就是酸湯子。
那么,咯豆子和酸湯子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
首先,產(chǎn)地不同??┒棺樱潜狈綕h族的一種面食,發(fā)源于河北省的承德、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赤峰和遼寧省的朝陽等地區(qū)。酸湯子,是滿族民間更喜歡的美食之一,流行于遼寧東部、吉林東南部及黑龍江東部一帶。
其次,做法不同,這是兩者最重要的區(qū)別。
咯豆子的做法很簡單,將玉米或雜糧用水泡三天直到有一種怪味出現(xiàn),然后加工成面。將玉米面和白面按照各一半的比例調(diào)好,用溫水活面,面要稍微軟一些,不粘手為好,面活好后要醒一會兒,就可以放在咯豆板子上壓了??┒拱遄右话愣际莾深^用木頭、中間用帶眼的鋼板連在一起制成的,比農(nóng)村大鐵鍋稍微長一些,正好能墊在鍋沿上,水燒開后把活好的面揪下一塊,用手在咯豆板子上來回擦,擦到熱水鍋里,一邊擦一邊用勺子在鍋里攪動,煮熟后用漏勺撈出放在涼水里過一下?,F(xiàn)在城里制作更簡單,玉米也不用泡三天,直接用玉米面就可以,城里也沒有大鍋,都用馬勺,咯豆板子就用不上了,就用手擰的面條機,把面放進圓桶的機器里,用手轉(zhuǎn)動,直接就可以壓出來了??┒棺舆€有高粱米和白面的,也有蕎麥和白面的,不同的面用的比例也不同。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吃玉米面的。
酸湯子的做法就比較復雜一些。制作酸湯子的第一步是玉米發(fā)酵。選一些上好的玉米進行浸泡,放進不透氣的瓷壇子或大缸密封后,放置在院子里或屋角陰涼處進行自然發(fā)酵。半個月左右,待有酸味時,再把玉米用清水洗凈,放到鋪在地上的塑料布上,大約曬三五天,然后用磨米機磨成粉末,接著用細籮篩出細粉,在太陽足足的時候曬得干干的,然后團起來放在陰涼處或者是放在冰箱冷凍。制作時,鍋內(nèi)放清水燒開,將成團的湯面放入鍋里氽一下,等到表面呈半透明狀時,撈出放到盆內(nèi),再用開水倒在湯面上,同時不斷攪拌,產(chǎn)生足夠的黏度,攪拌均勻后取適當大小一團湯面合在雙手中間,雙手十指用力內(nèi)合,壓在面團上,使其在壓力作用下進入夾在一個指縫內(nèi)的湯套里。湯套就是將一薄鐵片剪成一個銳角的扇面,然后將其卷成的一喇叭狀小鐵筒。湯套大約一寸半長,大頭比手指略粗,小頭比筷子略細,使用時大頭朝手心方向,小頭從指縫間穿出。同時需要甩動雙臂,使得湯面從湯套內(nèi)躥出后在空中被甩成弧線狀,落到下面沸騰的開水鍋里。擠一下,躥出一條,及時用勺子攪開,等到面全擠完后煮上片刻,即可連湯盛起。如沒有湯套,也可用手攥,讓面從虎口擠出,只是這樣擠出的條粗細不均。因為是用雙手“攥”出來的,所以也叫“攥湯子”。這種手法通常成為考驗人們手藝的標準。
說起酸湯子,就不能不提到另一款玉米發(fā)酵美食,就是經(jīng)過酸湯子演變而來的丹東知名小吃——馇子。馇子是在酸湯子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機器加工高溫催化而成,與酸湯子相比,馇子可以煮食,也可以炒食。炒馇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丹東大大小小飯店必備的美食了。
當然,咯豆子和酸湯子的做法不同,味道也大相徑庭。酸湯子有股酸酸的發(fā)酵味,連湯都是酸酸的,一般都是原湯食用。三伏天吃上一碗,真是美味無窮,妙不可言!咯豆子卻沒有這個酸味,咯豆子口感細膩爽滑,煮好后需要過一下水,像和我們平時吃的過水面一樣,很少有人吃原湯的,因為原湯會很黏,口感也不好。
吃咯豆子和酸湯子最主要的還是鹵子。二者配的鹵子差不多,肉末豆角、肉丁酸菜、蘑菇雞丁、香菇肉丁、西紅柿炒雞蛋都行,可以依據(jù)自己的愛好來做自己喜歡吃的鹵子。我最喜歡的是豆角加肉末,當然韭菜和雞蛋鹵的味道也是非常鮮美的。
不管是咯豆子還是酸湯子,都是地方特色的美食,家鄉(xiāng)人都愛吃家鄉(xiāng)的美食,美味里摻雜著更多的是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和懷念。
編輯/纖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