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菲菲 盧憲梅 王廣進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yī)院(山東省皮膚病醫(yī)院,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濟南,250022
臨床資料患者,男,29歲。因胸背部、雙上肢白色丘疹7年就診,無自覺癥狀,未治療。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病史,否認食物及藥物過敏史,家族史無特殊。系統(tǒng)查體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查體:胸背部、雙上肢散在粟粒至芝麻大白色丘疹,表面光滑,間有粟粒大紅色毛囊性丘疹(圖1)。檢驗血常規(guī)、肝腎功、血脂、血糖未見明顯異常。皮損處行組織病理檢查示:(左上肢)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淺層血管周圍少許單一核細胞。彈力纖維染色:毛囊周圍彈力纖維消失(圖2)。結(jié)合病史、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患者診斷毛囊周圍彈性組織溶解,毛囊炎。給予硝酸咪康唑洗劑外洗,毛囊炎處給予氯霉素洗劑外用治療。
圖1 1a~1d:胸背部、雙上肢散在粟粒至芝麻大白色丘疹,表面光滑,間有粟粒大紅色毛囊性丘疹 圖2 2a: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淺層血管周圍少許單一核細胞(HE,×100);2b:毛囊周圍彈力纖維消失(彈力纖維染色,×100)
討論毛囊周圍彈性組織溶解是獲得性彈性纖維減少性疾病的一型,其特點為毛囊周圍彈性蛋白消失,是由Varadi在1968年首先報道。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其可能與尋常痤瘡有很強的相關性,與表皮葡萄球菌及痤瘡丙酸桿菌產(chǎn)生彈性蛋白酶相關[1-3],然而也有研究顯示并未檢測到彈性蛋白酶活性,考慮白細胞炎癥及炎癥后缺乏彈性纖維的膠原再生導致[4]。毛囊周圍彈性組織溶解多發(fā)于三四十歲女性,發(fā)病部位以頸部、耳廓、手臂和軀干上部多見[5],也有報道發(fā)生于乳房及乳房下皺褶病例[4]。該病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直徑1~4 mm以毛囊為中心的皮色、灰色或白色丘疹,圓形或橢圓形,表面有細微的皺褶,周圍通常沒有炎性紅暈[6]。組織病理特征為毛囊周圍彈性纖維幾乎完全消失,通常不伴炎癥細胞浸潤及膠原纖維減少,亦無血管受累[7]。
毛囊周圍彈性組織溶解可依據(jù)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結(jié)合特征性病理改變而確診。該患者臨床表現(xiàn)典型,皮膚病理支持,可確診為毛囊周圍彈性組織溶解。尚需與其他獲得性彈性纖維減少性疾病相鑒別,如丘疹性彈性組織破裂和彈性假黃瘤樣真皮乳頭層彈性組織溶解癥等[8],部分獲得性彈性纖維減少性疾病通常伴隨內(nèi)臟受累,常合并系統(tǒng)疾病,因此需仔細辨別,避免誤診而延誤治療(表1)。
表1 獲得性彈性纖維減少性疾病
毛囊周圍彈性組織溶解目前缺乏有效治療手段,但該病為良性病程,一般無需治療。既往報道用局部抗生素或過氧化苯甲酰等治療無反應[9],暫無報道顯示有效治療方法,大多數(shù)專家認為該病不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