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元曉的《法華經(jīng)》觀初探——兼與智者大師比較

        2021-09-17 01:15:06
        關(guān)鍵詞:法華三昧大正藏

        敖 英

        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以下簡稱《法華經(jīng)》)何時傳入新羅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一經(jīng)傳入后就激發(fā)了新羅僧人的學(xué)習(xí)熱情,從現(xiàn)存文獻(xiàn)來看,新羅很多有名的學(xué)僧都曾注釋過《法華經(jīng)》,(1)元曉:《法華宗要》一卷、《法華經(jīng)方便品料簡》一卷、《法華經(jīng)要略》一卷、《法華略述》一卷;憬興:《法華經(jīng)疏》十六卷(或八卷);順璟:《法華經(jīng)料簡》一卷;玄一:《法華經(jīng)疏》八卷(或十卷);義寂:《法華經(jīng)論述記》三卷(或二卷)、《法華經(jīng)綱目》一卷、《法華經(jīng)料簡》一卷、《法華經(jīng)驗記》三卷;道倫:《法華經(jīng)疏》三卷;太賢:《法華經(jīng)古跡記》四卷。參見[韓]金煐泰:《三國時代的法華受容及其信仰》,東國大學(xué)佛教文化研究所編:《韓國天臺思想研究》,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部,1986年。可惜只有元曉的《法華宗要》(2)關(guān)于元曉《法華宗要》的研究主要有:[韓]金昌奭:『元暁の法華宗要について』,『印度學(xué)佛教學(xué)研究』1979年第2期,第628-629頁;[韓]任禹植:『法華宗要における一乗説について』,『印度學(xué)佛教學(xué)研究』1983年第2期,第647-648頁;[韓]徐補鐵:「法華宗要の研究」,『印度學(xué)佛教學(xué)研究』1985年第2期,第517-518頁;[韓]徐補鐵:『法華宗要における元曉の和諍思想』,『駒澤大學(xué)佛教學(xué)部論集』第16輯,1985年,第351-366頁;[韓]金英吉:《通過元曉〈法華經(jīng)宗要〉來看一乘》,《元曉學(xué)研究》1998年第3期,第57-70頁;[美]Muller A.Charles:『元暁の法華経解釈』,『インド哲學(xué)仏教學(xué)研究』2009年第1期,第25-38頁;[韓]金炳坤:『「法華宗要」の成立について』,『印度學(xué)佛教學(xué)研究』第16輯,2011年,第533-528頁。存世。關(guān)于元曉的《法華經(jīng)》觀,韓國佛教學(xué)者李箕永曾經(jīng)寫過《〈法華宗要〉中元曉的法華經(jīng)觀》(3)[韓]李箕永:《〈法華宗要〉中元曉的法華經(jīng)觀》,佛教文化研究所編:《韓國天臺思想研究》,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部,1983年,第41-100頁。一文,他詳細(xì)地研究了《法華宗要》的內(nèi)容,然而過于強調(diào)元曉與中國注疏家的不同,忽略了元曉《法華宗要》與中國《法華經(jīng)》注疏之間的關(guān)系。而日本學(xué)者福士慈稔的《元曉的法華經(jīng)觀:元曉注疏中有無天臺的影響》(4)[日]福士慈稔:『元暁の法華経観:元暁注疏に於ける天臺の影響の有無』,『棲神』第62輯,1990年,第186-187頁。一文,則認(rèn)為元曉受到了天臺智者的影響,因為《金剛?cè)两?jīng)論》的文勢與《法華經(jīng)》的序文相同,大義也與《法華經(jīng)》相同,且元曉在解釋“入如來禪”的時候又引用了《法華經(jīng)》。遺憾的是此文篇幅很短,福士慈稔并未展開分析智者大師是如何影響元曉的,也未能提供進(jìn)一步的立論依據(jù)。國內(nèi)學(xué)者李四龍的《論元曉〈法華宗要〉與智顗、吉藏的關(guān)系》一文認(rèn)為,元曉的解經(jīng)體例、思想都有智者大師的思想印記。(5)李四龍:《論元曉〈法華宗要〉與智顗、吉藏的關(guān)系》,《世界宗教研究》2021年第1期,第58-68頁。因此,本文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考察元曉的《法華經(jīng)》觀是否受到智者大師等中國《法華經(jīng)》注釋者的影響。

        一、元曉對《法華經(jīng)》的注釋與引用

        從現(xiàn)存文獻(xiàn)來看,元曉是比較重視《法華經(jīng)》的。這一方面表現(xiàn)在他對《法華經(jīng)》的注釋上。過去學(xué)界認(rèn)為元曉關(guān)于《法華經(jīng)》的注疏有四種:《法華(經(jīng))宗要》(一卷)、《法華經(jīng)方便品料簡》(一卷)、《法華經(jīng)要略》(一卷)和《法花略述》(一卷),日本學(xué)者福士慈稔在此基礎(chǔ)上又發(fā)現(xiàn)了《法華疏》(五卷或三卷)、《法華經(jīng)綱要集》(一卷)和《法華略記》(兩卷或三卷)。(6)[日]福士慈稔:『新羅·高麗仏教研究に於ける日本仏教研究の重要性と問題點』,『大崎學(xué)報』第164輯,2008年,第1-18頁??梢娫獣詫Α斗ㄈA經(jīng)》研究、注釋的熱情僅次于《大乘起信論》。(7)元曉對《大乘起信論》的注釋書有八部:《起信論疏》《起信論別記》《起信論料簡》《起信論宗要》《起信論大記》《起信論私記》《起信論一道章》和《二障章》。參見東國大學(xué)佛教文化研究所編:《韓國佛教撰述文獻(xiàn)總錄》,首爾:東國大學(xué)出版部,1976年,第32-34頁。另一方面,元曉在其他注釋書中也引用了《法華經(jīng)》,現(xiàn)存著作中除《法華宗要》外,引用《法華經(jīng)》情況主要集中在《涅槃宗要》(3處)和《金剛?cè)两?jīng)論》(4處)中,另外《彌勒上生經(jīng)宗要》也有引用(1處)。元曉在這三篇著作中引用了《法華經(jīng)》的“一大事因緣說”“一乘說”和“久遠(yuǎn)成佛說”,這些都是《法華經(jīng)》中的核心內(nèi)容。其中,《涅槃宗要》和《金剛?cè)两?jīng)論》都引用《法華經(jīng)》“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8)《大正藏》第9冊,第7頁上。一句,是為了強調(diào)《大般涅槃經(jīng)》和《金剛?cè)两?jīng)》的宗旨與《法華經(jīng)》一樣,都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令眾生獲得和佛一樣的“出世之果”。(9)[新羅]元曉《涅槃宗要》:“總因緣者,如來宜以大因緣而說是經(jīng),所謂欲顯諸佛出世之大意故。如法華經(jīng)言:諸佛如來唯以一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乃至廣說”(《大正藏》第38冊,第239頁下);[新羅]元曉《金剛?cè)两?jīng)論》:“經(jīng)曰:佛言:善男子!……論曰:此下第二如來為說。……如法華經(jīng)言: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論者釋言:一大事者依四種義,何者為四。一者無上義?!缃?jīng)欲開佛知見,令眾生知得清凈故,出現(xiàn)于世故?!咄x。以諸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如經(jīng)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故?!卟恢x?!缃?jīng)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故。四者令證不退轉(zhuǎn)地?!缃?jīng)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故。”(《大正藏》第34冊,第965頁上)而《涅槃宗要》的另一引文“一乘者名為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一乘。無明覆故不能得見?!置怀苏呤菚ɑń?jīng)等。又名真解脫者,是會維摩經(jīng)等。為顯是等諸經(jīng)異文同旨故,于一佛性立是諸名也”(10)[新羅]元曉:《涅槃宗要》,《大正藏》第38冊,第254頁上。是把《大般涅槃經(jīng)》中的“佛性”和《法華經(jīng)》中的“一乘”等聯(lián)系起來,強調(diào)《大般涅槃經(jīng)》《法華經(jīng)》《楞伽經(jīng)》《勝鬘經(jīng)》《維摩經(jīng)》和《般若經(jīng)》等“異文同旨”,都在說“一佛性”。此外,《彌勒上生經(jīng)宗要》“次第十明證果前后者,……釋迦如來坐樹下時,本方證果。又法華經(jīng)壽量品云: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至廣說。案此而言,釋迦證果,有久有近。彌勒成道,例亦應(yīng)爾。良由多本共垂一跡,所以異言,莫不皆實”(11)《大正藏》第38冊,第302頁下-第303頁上。是用《法華經(jīng)》中釋迦牟尼“久遠(yuǎn)成佛”說來證明彌勒佛也是如此,諸佛證果“有遠(yuǎn)有近”。

        除了上述情況以外,元曉在《金剛?cè)两?jīng)論》中還引用了《法華經(jīng)》三次。這也是福士慈稔認(rèn)為元曉的《法華經(jīng)》觀受到智者大師影響的依據(jù)。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元曉這幾處引文的情況,筆者將《金剛?cè)两?jīng)》原文、《法華經(jīng)》原文以及元曉《金剛?cè)两?jīng)論》中的引文列表如下(見表1):

        表1 《金剛?cè)两?jīng)論》《金剛?cè)两?jīng)》與《法華經(jīng)》原文對照表

        對照這幾段文字,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元曉之所以在《金剛?cè)两?jīng)論》中引用了這幾處《法華經(jīng)》,主要是因為《金剛?cè)两?jīng)》中以上幾處經(jīng)文與它們有相似之處而非受到智者大師的影響,畢竟《金剛?cè)两?jīng)論》是對《金剛?cè)两?jīng)》的注釋。除了這三處文字以外,《金剛?cè)两?jīng)》中還有與《法華經(jīng)》“窮子譬”相似的“迷子譬”、會三歸一說(12)失譯《金剛?cè)两?jīng)》:“譬如迷子,手執(zhí)金錢而不知有?!涓钢^言:迷子!汝勿欣懌,所得金錢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大正藏》第9冊,第369頁上);失譯《金剛?cè)两?jīng)》:“梵行長者言:諸法一味。云何三乘道其智有異?佛言:長者!譬如江、河、淮、海,……長者!住一佛道,即達(dá)三行。”(《大正藏》第9冊,第371頁下-第372頁上)等,這也是《金剛?cè)两?jīng)》被認(rèn)為是偽經(jīng)的原因之一。(13)[日]水野弘元:『菩提達(dá)摩の二入四行說と金剛?cè)两?jīng)』,『印度學(xué)佛教學(xué)研究』1955年第2期,第621-626頁。

        既然福士慈稔的論據(jù)站不住腳,那么元曉的《法華經(jīng)》觀究竟有沒有受到智者大師的影響呢?下面筆者從《法華經(jīng)》之宗、之用以及《法華經(jīng)》之地位這三個方面對他們的觀點進(jìn)行比較。

        二、“因果為宗”與“一乘實相為宗”

        關(guān)于《法華經(jīng)》的宗旨,元曉之前有很多中國僧人論述過,在會稽(今紹興)就曾有十三家。(14)[隋]吉藏《法華游意》:“昔在會稽,撰釋法華宗旨凡有十三家。”(《大正藏》第34冊,第636頁下)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曾舉出十一家之言:有的以“一乘”為宗;有的以“果”為宗;有的以“境智”為宗;有的以“一乘因果”為宗,經(jīng)文前段為因,后段為果;還有人用“權(quán)實”二智為宗;也有人以“妙法蓮華”之名為宗;另外,還有人以“常住”或“?!睘樽冢灰灿幸浴叭f善”為宗或者以“無漏”為宗的;此外,還有人認(rèn)為《法華經(jīng)》的宗旨是“悟”。(15)[隋]智者大師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jīng)玄義》卷九,《大正藏》第34冊,第794頁下-第795頁上。智者大師本人認(rèn)為“因果”是《法華經(jīng)》之宗,但他不同意光宅法云“《法華經(jīng)》前講因后說果”的觀點,他認(rèn)為《法華經(jīng)》整部經(jīng)無論前后都是在講因果,只不過前半部講的是跡門因果,后半部是本門因果:“二、正明宗者,此經(jīng)始從《序品》訖《安樂行品》,破廢方便,開顯真實佛之知見,亦明弟子實因?qū)嵐?,亦明師門權(quán)因權(quán)果。文義雖廣,撮其樞要,為成弟子實因,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跡因跡果也。從《涌出品》訖《勸發(fā)品》,發(fā)跡顯本,廢方便之近壽,明長遠(yuǎn)之實果。亦明弟子實因?qū)嵐?,亦明師門權(quán)因權(quán)果,而顯師之實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合前因果共為經(jīng)宗,意在于此。所以經(jīng)分二文,論本論跡,雙題法譬,舉蓮舉華,師弟權(quán)實,總在其間也”。(16)[隋]智者大師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jīng)玄義》卷九,《大正藏》第33冊,第795頁上。

        與智者大師不同,在元曉眼里《法華經(jīng)》之宗是“廣大甚深一乘實相”。他把一乘實相又分為能乘人和所乘法。所謂能乘人就是一乘(即一佛乘)。眾所周知,《法華經(jīng)》的宗旨是“會三歸一”,認(rèn)為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即一佛乘)。在《法華經(jīng)·方便品》佛陀說的偈頌中有:“舍利弗當(dāng)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17)《大正藏》第9冊,第8頁中。而元曉認(rèn)為這一乘人包括九道——三乘和六道、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18)[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妙法蓮華經(jīng)者,斯乃十方三世諸佛出世之大意。九道四生滅入一道之弘門也。(《大正藏》第34冊,第870頁下)四種聲聞(決定聲聞、退菩提聲聞、應(yīng)化聲聞、增上慢聲聞),無性有情乃至外道?!按私?jīng)所說一乘人者,三乘行人、四種聲聞、三界所有四生眾生,并是能乘一佛乘人,皆為佛子,悉是菩薩。以皆有佛性當(dāng)紹佛位故。乃至無性有情亦皆當(dāng)作佛故?!?19)[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上。不僅無性有情即一闡提都是“能乘一佛乘人”,就連外道如有佛性也可成佛,所以也是一佛乘人。(20)[新羅]元曉《法華宗要》:“眾生內(nèi)道外道一切善根,皆出佛性同歸本原。”(《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下)此說本自《法華經(jīng)·妙莊嚴(yán)王本事品》,妙莊嚴(yán)王本來“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是邪見外道,聽聞《法華經(jīng)》后得到妙智。(21)[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大正藏》第9冊,第59頁中-第62頁上。所以元曉強調(diào)內(nèi)道、外道一切善根都可成佛。

        所謂能乘法,就是一乘理、一乘教、一乘因和一乘果。元曉在智者大師的“因果”基礎(chǔ)上補充了理和教。他指出,理、教、因和果四法合在一起,將能乘之人運送到薩婆若(佛智),所以合稱為一乘法。(22)[新羅]元曉《法華宗要》:“理教因果如是四法更互相應(yīng)共運一人到薩婆若,故說此四名一乘法。猶如四馬更互相應(yīng)共作一運,故說四馬名為一乘。當(dāng)知此中道理亦爾?!?《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中)元曉的一乘理,就是智者大師所說的《法華經(jīng)》之體,就是實相,就是一法界、法身、如來藏,(23)[新羅]元曉《法華宗要》:“一乘理者,謂一法界,亦名法身,名如來藏?!?《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上)“如來法身如來藏性,一切眾生平等所有,能運一切同歸本原。由是道理無有異乘,故說此法為一乘性,如是名為一乘理也”。(24)[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中。這個邏輯推論源自世親的《法華論》。世親先把《法華經(jīng)》“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的實相解釋成如來藏:“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相故”。(25)[印度]世親:《妙法蓮華經(jīng)優(yōu)波提舍》卷二,《大正藏》第26冊,第6頁上。然后又說“諸佛如來法身之性同諸凡夫、聲聞、辟支佛等。法身平等無有差別故”。(26)[印度]世親:《妙法蓮華經(jīng)論優(yōu)波提舍》,《大正藏》第26冊,第16頁下。也就是說,實相是如來藏,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藏,所以一切眾生一佛乘。元曉完全接受了《法華論》的這種解釋。李四龍認(rèn)為元曉這一觀點表明他偏重于有的一面,但總體而言,元曉是會通有無的。元曉說:“若諸異見諍論興時,若同有見而說,則異空見。若同空執(zhí)而說,則異有執(zhí)。所同所異彌興其諍。又復(fù)兩同彼二,則自內(nèi)相諍。若異彼二,則與二相諍。是故非同非異而說。非同者,如言而取皆不許故。非異者,得意而言無不許故。由非異故不違彼情,由非同故不違道理”。(27)[新羅]元曉:《金剛?cè)两?jīng)論》,《大正藏》第34冊,第982頁下。

        因為只有一乘理,所以十方三世諸佛自始至終所說一切言教,都是為了令一切眾生至一切智地,所以包括《法華經(jīng)》在內(nèi)的一切言教都是一乘教。元曉是從《法華經(jīng)·方便品》的“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shù)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舍利弗!未來諸佛當(dāng)出于世,亦以無量無數(shù)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舍利弗!現(xiàn)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shù)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28)[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大正藏》第9冊,第7頁中。這段話中得出這一結(jié)論的。這段話說過去諸佛、未來諸佛和現(xiàn)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以無量無數(shù)方便、種種因緣、譬喻和言辭,為眾生說一佛乘,眾生由此得一切種智。這一佛乘之教遍布十方三世,無量無邊,所以“廣大”;所說每一言每一句都是一佛乘,“一相一味”,所以是“甚深”。(29)[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中。

        元曉把一乘因分為性因和作因。性因指的是一切眾生皆有的佛性,是證得佛之三身果的原因。(30)[新羅]元曉《法華宗要》:“言性因者,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三身果而作因故?!?《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中)《法華經(jīng)·常不輕菩薩品》中“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而語之言:我不輕汝,汝等行道,皆當(dāng)作佛”(31)[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大正藏》第9冊,第51頁中?!斗ㄈA論》將其解釋為“示諸眾生皆有佛性故”。既然如此,《法華經(jīng)》中為什么不給決定、增上慢二種聲聞授記、給菩薩授記?《法華論》的解釋是“決定、增上慢二種聲聞,根未熟故,如來不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菩薩授記者,方便令發(fā)心故?!?32)[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如常不輕菩薩品云:我不輕汝。汝等皆當(dāng)作佛。論釋此言:示諸眾生皆有佛性故。又言決定增上慢二種聲聞,根未熟故,佛不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者,方便令發(fā)心故?!?《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中;《妙法蓮華經(jīng)論優(yōu)波提舍》,《大正藏》第26冊,第18頁中)因此元曉認(rèn)為,《法華經(jīng)》的本意是趣寂二乘、無性有情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33)[新羅]元曉《法華宗要》:“當(dāng)知依此經(jīng)意而說趣寂二乘無性有情皆有佛性悉當(dāng)作佛?!?《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中)經(jīng)文原本是說一切眾生將來(當(dāng)來)都可成佛,指的是未來的結(jié)果。而《法華論》則是從結(jié)果推出原因,既然眾生將來都能成佛,就說明眾生都有佛性。元曉結(jié)合了經(jīng)和論的說法,指出一切眾生皆有的佛性是獲得佛果的“性因”。

        作因,元曉認(rèn)為包括“若圣、若凡、內(nèi)道、外道、道分、福分、一切善根”,(34)[新羅]元曉《法華宗要》:“若圣若凡內(nèi)道外道道分福分一切善根莫不同至無上菩提?!?《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中、下)這是元曉綜合了《法華經(jīng)》等幾部經(jīng)典得出的結(jié)論。首先,《法華經(jīng)》中說:“或有人禮拜,或復(fù)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fù)小低頭,以此供養(yǎng)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shù)眾,入無余涅槃,如薪盡火滅。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35)[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卷一,《大正藏》第9冊,第9頁上;元曉《法華宗要》:“如下文言:或有人禮拜,或復(fù)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fù)少傾頭。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無佛皆已成佛道乃至廣說?!?《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下)這段文字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禮拜佛像或只是在佛像前合掌、舉一只手、稍稍低頭,都能漸漸見到無量諸佛、成就佛果、度脫眾人以及入無余涅槃;二是散心眾生進(jìn)入塔廟后,只要稱“南無佛”就能成佛道。這其實說的是拜佛像和進(jìn)入塔、廟的功德,元曉將其歸結(jié)為一種修行即作因。其次,元曉引用《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本乘經(jīng)言:凡圣一切善不受有漏果。唯受常住之果”(36)[新羅]元曉《法華宗要》:“本乘經(jīng)言:凡圣一切善不受有漏果。唯受常住之果?!?《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下);《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卷二:“佛子!若凡夫圣人一切善,皆名無漏,不受漏果。”(《大正藏》第24冊,1019頁上)再次重申凡圣一切善根不受有漏果、受常住果。再次,《大悲經(jīng)》中明確表示即使有人執(zhí)著于三界(三有)之果,但只要在佛所布施后許愿“生生世世不入涅槃”,就一定會入涅槃。(37)[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悲經(jīng)言:佛告阿難,若人樂著三有果報,于佛福田若行布施諸余善根,愿我世世莫入涅槃。以此善根不入涅槃,無有是處。是人雖不樂求涅槃,然于佛所種諸善根,我說是人必入涅槃?!?《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下)最后,《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jīng)》說外道種種修行也是成佛的作因,“尼健子經(jīng)一乘品言:佛語文殊。我佛國□所有僧伽尼乾子等,皆是如來住持力故方便示現(xiàn)此諸外道。善男子等雖行種種諸異學(xué)相,皆同佛法一橋梁度,更無余度故”。(38)[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下。總之,“佛法五乘諸善及與外道種種異善,如是一切皆是一乘,皆依佛性無異體故”。(39)[新羅]元曉《法華宗要》:“案云:依此等文,當(dāng)知佛法五乘諸善及與外道種種異善,如是一切皆是一乘,皆依佛性無異體故?!?《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下)

        與一乘因的性因和作因相對應(yīng),元曉把一乘果分為本有果和始起果。李四龍認(rèn)為元曉這是受到《大乘起信論》本覺始覺思想的影響,但筆者認(rèn)為不是。在元曉看來,本有果是佛法身,他認(rèn)為《法華經(jīng)·壽量品》中“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40)[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卷5,《大正藏》第9冊,第42頁下。這段經(jīng)文是依照一法界來顯示一果即本有果:“案云:此文就一法界顯一果體。非有體故非實,非無體故非虛。非真諦故非如,非俗諦故非異”。(41)[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1頁下-第872頁上。他引用了《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的兩段經(jīng)文作為經(jīng)證:“如本乘經(jīng)云:果體圓滿無德不備,無理不周,無名無相。非一切法可得,非有體非無體。乃至廣說。又言。二體之外獨在無二故。是明法佛菩提果體。”(42)[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上。前面的“果體圓滿無德不備,無理不周,無名無相。非一切法可得,非有體非無體。乃至廣說”講的是法身之圓滿。而始起果指的是佛之報身和應(yīng)化身,“報佛菩提者,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應(yīng)化菩提者,隨所應(yīng)見而為示現(xiàn)”??傊?,一切眾生修習(xí)萬種善行、同得佛果,就是一乘果。元曉把一乘果分為法身、報身和應(yīng)化身而非本覺與始覺是受到了《法華論》的影響。(43)《妙法蓮華經(jīng)優(yōu)波提舍》卷二:“八者示現(xiàn)成大菩提無上故,示現(xiàn)三種佛菩提故:一者示現(xiàn)應(yīng)佛菩提,隨所應(yīng)見而為示現(xiàn),如經(jīng)皆謂如來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yuǎn),坐于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二者示現(xiàn)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如經(jīng)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三者示現(xiàn)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凈涅槃常恒清涼不變等義,如經(jīng)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次第乃至不如三界見于三界故?!?《大正藏》第26冊,第9頁中)這里的三身中,應(yīng)化身所蘊含的教化眾生的意義是《大乘起信論》的“本覺始覺”說沒有體現(xiàn)的。

        元曉還認(rèn)為,教化一切三世眾生令其得一乘果,也是諸佛如來所愿?!叭绶奖闫吩疲荷崂ギ?dāng)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滿足?;磺斜娚粤钊敕鸬?。案云:此文正明如來所愿滿足。所以然者,遍化三世一切眾生,如應(yīng)皆令得佛道故。”(44)[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上。他還引用了《寶云經(jīng)》來說明諸佛如來愿三世眾生皆成佛?!叭鐚氃平?jīng)云:譬如油缽若已平滿,更投一渧終不復(fù)受。菩薩成佛眾愿滿足亦復(fù)如是,更無減少一塵之愿。”(45)[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上。這是在強調(diào)菩薩(眾生)成佛是眾愿滿足。接著,元曉引用了《大云密藏藏經(jīng)》和《華嚴(yán)經(jīng)》強調(diào)三世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教化的對象?!按笤泼懿夭亟?jīng)云:大云密藏菩薩曰言:世尊!唯愿如來為未來世薄福眾生演說如是深進(jìn)大海水潮三昧。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言。何以故?佛出世難,此大云經(jīng)聞?wù)咭嚯y。云何偏為未來之?吾當(dāng)遍為三世眾生廣門分別?!?46)[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上?!盎▏?yán)經(jīng)云:如來轉(zhuǎn)法輪,于三世無不至。”(47)[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上。因此,“依此等文,當(dāng)知諸佛初成正覺,一念之愿遍化三世一切眾生,無一不成無上菩提。如昔所愿已滿足故,設(shè)有一人不成菩提,如昔所愿即不滿故。雖實皆度而無盡際,雖實無際而無不度。以無限智力度無限眾生故”。(48)[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上。

        理、教與因三者可以將一乘人運到一切種智(薩婆若),果都已經(jīng)到了究竟之地了,怎么能與理、教、因一同將一乘人送到一切種智呢?(49)[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問:理教及因共運眾生到薩婆若,此事可爾。果既到究竟之處,云何與三共運眾生?”(《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中)元曉認(rèn)為有四個原因:一是未來世之佛果力能夠冥資眾生使其生起善心、輾轉(zhuǎn)至佛地。二是報佛(當(dāng)果)應(yīng)眾生而化現(xiàn),使其精進(jìn)修行。三是《法華經(jīng)》六處授記,眾生未來得成阿耨菩提。由于得到了佛之授記,所以策心修行,未來果能運載其到達(dá)彼岸。四是《法華經(jīng)》中所說,一切種智無障不盡,無德不備,一切眾生同到此果。眾生以此為緣,發(fā)心精進(jìn)修行,經(jīng)過四十心,獲得游戲神通,可以教化四生。所以說眾生乘果乘,乘乘能運載因地眾生。(50)[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中、下。這樣,果與理、教、因共同運載一佛乘人到達(dá)薩婆若海。這四法“因緣和合遠(yuǎn)離諸邊不可破壞”,無增無減,“如是名為廣大甚深究竟一乘真實相也”。(51)[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下。

        元曉這里的一乘實相不僅包括修行者,還包括修行方法、修行理論,囊括了智者大師的因果說,而且更加細(xì)致。

        三、“會三乘歸一乘”與“開三乘示一乘”

        關(guān)于《法華經(jīng)》的作用,智者大師認(rèn)為一方面是“正破廢二乘果”“斷生身菩薩之近疑”“破稟方便教菩薩執(zhí)跡為極”使“中間諸疑悉斷,起于深遠(yuǎn)不思議信”,“又顯本地真實功德,令法身菩薩得大利益”;(52)[隋]智者大師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jīng)玄義》卷九,《大正藏》第33冊,第796頁下。另一方面,“令客作賤人付菩提家業(yè),高原陸地,授佛蓮華。其耳一時聽十法界聲,其舌隨一切類演佛音聲,令一切聞。能以一根遍為眾用,即是今經(jīng)之力用也”。(53)[隋]智者大師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jīng)玄義》卷九,《大正藏》第33冊,第797頁上。也就是使聲聞、緣覺(二乘)、菩薩(生身菩薩、方便教菩薩與法身菩薩)這三乘都?xì)w向一佛乘(一根)。

        元曉的觀點與智者大師不同。他認(rèn)為《法華經(jīng)》之用是“開、示”?!伴_于三乘方便之門”,“示于一乘真實之相”。(54)[新羅]元曉《法華宗要》:“用有二種。謂開及示。開者開于三乘方便之門。示者示于一乘真實之相?!?《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下)所謂“開”,分為所開之門和能開之用?!伴T”有兩種含義,即出與入,就是出三界、入一乘。(55)[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下。元曉認(rèn)為所開之門就是方便的三乘教。這是因為一來三乘教是佛方便智所說教,所以叫做方便教;二是依三乘教隨順三機,以三乘為名所以是方便教;再有,相對正教即一乘教而言,三乘教是方便教,因為說三乘教之后再說一乘教;另外,相對于真實的一乘理來說,三乘教是權(quán)、是方便,(56)[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下。如《法華經(jīng)》中說:“當(dāng)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別說三”。(57)[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如下文言。當(dāng)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別說三。此言正開方便之門?!?《大正藏》第34冊,第872頁下)

        與“開”相同,元曉把“示”也分為所示和能示。所示的一乘實相就是前文中的一乘法,“法相常住,道理究竟,天魔外道所不能破,三世諸佛所不能易,以是義故名真實相”。(58)[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3頁上。但是元曉強調(diào),所乘人和能乘法“非有得非無得”。在元曉看來,能示有兩種情況:一是開門時就看到室內(nèi)之物,所以開三乘方便時即知一乘真實;二是開門后用手指示,才能看到室內(nèi)之物,也就是先開三乘后別說一乘,如《法華經(jīng)》中“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等文是在示真實之相。

        元曉還提出,開(三乘方便)、示(一乘實相)合起來之用有四個方面:一是“用三為一”,即“前三乘之教即為一乘教故”。(59)[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3頁上。二是“將三致一”,指的是“將彼三乘之人同致一乘果”。(60)[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3頁中。三是“會三歸一”,意思是“會昔所說三乘因果還歸于本一乘理”。(61)[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3頁上。四是“破三立一”,“破彼所執(zhí)三乘別趣以立同歸一乘義”,(62)[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3頁上、中。元曉從廣、略兩個方面來說明“破三立一”,“略而言之,破四種三:一執(zhí)三教定非方便;二執(zhí)三人定是別趣;三執(zhí)三因別感;四執(zhí)三果別極”。(63)[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4頁上。立四種一:“謂立一教故則破三教;立一人故則破三人;立一因故則破三因;立一果故則破三果?!?64)[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4頁上。由于“教、人、因、果”同于“一乘之理”,所以“立一理性”通破“四種三”。從廣義上來說,《法華經(jīng)》“為破十種凡圣執(zhí)故說七種譬及三平等”,(65)[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4頁上。十種凡圣執(zhí),可能指的是“一執(zhí)一性,二執(zhí)因性,三執(zhí)受者性,四執(zhí)作者性,五執(zhí)自在轉(zhuǎn)性,六執(zhí)增上義性,七執(zhí)常性,八執(zhí)染凈所依性,九執(zhí)觀行者性和十執(zhí)縛解者性?!?[印度]世親菩薩造:《辯中邊論》,《大正藏》第31冊,第470頁上)七種譬指的是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和醫(yī)子喻。三平等指的是佛以平等大慧對一切眾生平等說大乘平等法。也是“破三立一”。如何“破三立一”,元曉打算在《法華宗要》第六消文義部分詳細(xì)論述,但是因為現(xiàn)存《法華宗要》中第六消文義部分缺失,所以具體內(nèi)容不得而知。

        四、“圓”“滿”,“醍醐味”與“皆是佛義”

        在判斷《法華經(jīng)》在全體佛教經(jīng)典中的位置上,智者大師認(rèn)為《法華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最后八年所說之法,在第五法華涅槃時,是滿教、圓教,是醍醐味?!敖瘛斗ㄈA》是顯露,非秘密;是漸頓,非漸漸;是合,非不合;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定。如此分別,此經(jīng)與眾經(jīng)相異也。又異者,余教當(dāng)機益物,不說如來施化之意。此經(jīng)明佛設(shè)教元始,巧為眾生作頓、漸、不定、顯密種子,中間以頓、漸五味調(diào)伏長養(yǎng)而成熟之,又以頓漸五味而度脫之。并脫、并熟、并種、番番不息,大勢威猛,三世益物,具如信解品中說,與余經(jīng)異也?!?66)[隋]智者大師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jīng)玄義》卷九,《大正藏》第33冊,第684頁上。可能如菅野博史先生說,智者大師并不是法華至上主義而是圓教至上主義,(67)[日]菅野博史:「智顗と吉藏の法華經(jīng)觀の比較-智顗は果たして法華經(jīng)至上主義者か?-」,『南北朝、隋代の中國佛教思想研究』,東京:大藏出版社,2012年。但他的確把《法華經(jīng)》至于極高的地位。至于智者大師之所以如此重視《法華經(jīng)》,李四龍認(rèn)為智者大師有自己明顯的宗教意圖:“南北朝佛教沉浸在一片末法情緒里,成佛的可能性與必然性是一個時代課題,在智顗的第五時教里,既有《涅槃經(jīng)》又有《法華經(jīng)》,他想用前者說明成佛的可能性,而用后者說明末法時代成佛的必然性”。(68)李四龍:《天臺智者研究——兼論宗派佛教的興起》,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第214頁。

        智者大師的“五時教”影響了元曉。唐華嚴(yán)宗僧人澄觀(738-839年)曾經(jīng)介紹并評價過元曉的判教論:“三唐初海東元曉法師亦立四教。一三乘別教,如四諦緣起經(jīng)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經(jīng)等;三一乘分教,如梵網(wǎng)經(jīng)等。四一乘滿教,如華嚴(yán)經(jīng)等。然三乘共學(xué),名三乘教。于中未明法空,名別相教。說諸法空,是為通教。不共二乘,名一乘教。于中未顯普法,名隨分教。具明普法,名圓滿教。然此大同天臺。但合別圓,加一乘分耳。自言且依乘門,略立四種,非謂此四遍攝一切。故無有失?!?69)[唐]澄觀:《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疏》卷二,《大正藏》第35冊,第510頁上。按照澄觀的介紹,元曉持四教論:三乘別教、三乘通教、一乘分教和一乘滿教,這是把智者大師的別教和圓教合在一起又加上“一乘”。值得注意的是,澄觀又說“(元曉)自言且依乘門,略立四種,非謂此四遍攝一切”,這表明,元曉認(rèn)為自己的判教論是“姑且”“暫時”而立的,并非確定之語;也不是按照經(jīng)典的內(nèi)容即“義”而是依據(jù)“乘”(根機)來劃分的;同時,他只是“略”立四種,并未以此容攝一切佛說。澄觀的記載符合元曉對佛教的看法。

        雖然元曉的判教論受到了智者大師的影響,但是他并沒有將《法華經(jīng)》或其他任何一種經(jīng)論至于絕對至高無上的地位,相反,他認(rèn)為一切佛教經(jīng)論平等,“皆是佛義”。正如他在《法華宗要》中說“皆是經(jīng)論,有何不實?”(這也是元曉和諍論的基礎(chǔ))。(70)[新羅]元曉:《法華宗要》,《大正藏》第34冊,第875頁中。他在《涅槃宗要》中也說:“佛說般若等諸教意廣大甚深淺通復(fù)不可定限于一邊故?!?71)[新羅]元曉:《涅槃宗要》,《大正藏》第38冊,第255頁中、下。另外,他還強調(diào)“一切他義,皆是佛義。百家之說,無所不是?!彼裕獣噪m然尊敬智者大師,認(rèn)為他“禪惠俱通,舉世所重,凡圣難測”,但是元曉并未和智者大師一樣,把《法華經(jīng)》置于極高的位置,在他看來,《法華經(jīng)》和其他佛教經(jīng)典一樣都是佛說,沒有實不實之分,也沒有高低之別,只有“乘”的區(qū)別而已。這是因為元曉當(dāng)時面對的主要問題與智者大師不同,不是末法時代成佛的可能性與必然性問題,而是如何解釋和解決佛教經(jīng)典之間、不同學(xué)派或宗派之間的爭論問題。

        綜上,關(guān)于《法華經(jīng)》的宗旨,智者大師認(rèn)為是“因果”,“因果”貫穿了《法華經(jīng)》始終,只不過前面是跡門因果,后面是本門因果;元曉則認(rèn)為“一乘實相”,它分為兩個方面:能乘人即一乘人和所乘法即理教因果。其中的所乘法中融攝了智者大師所說的“因果”。但是元曉的這一觀點受《法華論》的影響很大。

        關(guān)于《法華經(jīng)》之用,智者大師認(rèn)為是“正破廢二乘果”“斷生身菩薩之近疑”“破稟方便教菩薩執(zhí)跡為極”和“令法身菩薩得大利益”等,概而言之就是“會三歸一”。元曉則認(rèn)為《法華經(jīng)》之用是“開、示”,“開于三乘方便之門”,“示于一乘真實之相”,也就是“開三示一”。而對于這個“一乘實相”,元曉強調(diào)“非有得非無得”。

        至于《法華經(jīng)》的地位,智者大師把《法華經(jīng)》判為第五時、是滿、是醍醐味、是圓教;元曉則認(rèn)為《法華經(jīng)》和其他佛教經(jīng)論一樣都是佛說、都是實。這是他“和諍論”的根本。

        總之,元曉的《法華經(jīng)》觀受到了智者大師一定的影響,如他在論述《法華經(jīng)》的宗旨時融攝了智者大師的“因果”論。但總體而言,元曉的《法華經(jīng)》觀大部分是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得益于元曉本人對大乘經(jīng)論的廣泛閱讀與學(xué)習(xí)。

        猜你喜歡
        法華三昧大正藏
        佛經(jīng)同形字考辨九則
        莫高窟法華經(jīng)變中的農(nóng)耕圖藝術(shù)
        國畫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8:32
        以北齊響堂山石刻佛經(jīng)看《大正藏》文本變化
        北齊響堂山石窟刻經(jīng)與《大正藏》用字比較研究
        和田出土《法華經(jīng)》古藏譯本的初步研究報告(二)
        西藏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 08:09:40
        放翁“詩中三昧”淺論
        中華詩詞(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4
        《普林斯頓大學(xué)藏西夏文<法華經(jīng)>》讀后
        西夏研究(2019年2期)2019-06-20 08:20:50
        慧思研讀《法華經(jīng)》
        冬日偶感
        天臺學(xué)者的“王三昧”觀
        中文字幕亚洲入口久久| a级黑人大硬长爽猛出猛进|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高清精品久久| 中文天堂在线www| 无码av一区在线观看| 中文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av色婷婷网站| 国产爆乳美女娇喘呻吟|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成年人视频在线观看麻豆|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最新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人人做人人爽人人爱|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久久tv中文字幕首页| 国产码欧美日韩高清综合一区| 国产中文色婷婷久久久精品| 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区一区第一页| 吃下面吃胸在线看无码| 亚洲熟女熟妇另类中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穿越|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播放 | 97超级碰碰人妻中文字幕| 久久人妻av不卡中文字幕| 男女交射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码高清综合人成|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 在线人妻va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乱日韩乱国产| 性夜夜春夜夜爽aa片a| 激情综合五月天开心久久| 久久久天堂国产精品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