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穹獵鷹
“躺平”這個詞最早出自一位網友的自述,他說自己近兩年沒有固定工作,不勞動,一天兩餐,一個月花銷只需要200元左右,沒事就去釣魚、游泳、鍛煉。偶爾缺錢了,就去橫店客串一下群眾演員,專門演躺在地上的尸體。
這位網友的人生觀,一下子就觸動了很多年輕人的軟肋,一個叫做“躺平學”的名詞就此誕生。
在這之后,“躺平”這個詞也引起了極大爭議。有人說躺平讓人少了物欲,精神生活由此變得富足;也有人說躺平是一種特別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就是懶惰和逃避的代名詞。
這樣的情況也不是第一次出現,之前的“喪”、“內卷”等概括社會現實的詞語,都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這并不新鮮,在古代就有人星夜赴考場,也有人辭官歸故里。只要沒有觸犯法律和社會規(guī)范,沒有妨礙他人,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現實生活中,“躺平學”不值得提倡,但在股票市場里,名滿天下的價值投資卻有著“躺平學”的影子。
不管市場如何劇烈波動,大漲還是大跌,直接躺平,幾年甚至數十年都不動彈。小編的專欄,更多地談論金融、討論股市,準確地說是把社會熱點結合人生,融入到股市。
不是小編牽強附會,操作股市的背后都是人,價格波動反映出來的是人性表象。
21世紀什么能力最重要?小編認為第一是自學能力,第二就是金融能力。
自學能力:終身學習的觀念深入人心。
科技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這對于個體的自學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獨立思考、學以致用,等等。
金融能力:產品金融化是大趨勢。
縱觀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首先是消費品行業(yè),其次是房地產業(yè),第三就是資產證券化。
產品金融化會讓生產力、社會資源更加高效,風險進一步分攤。如果缺乏金融思維與相關能力,將在競爭中完全處于劣勢。
股民都知道“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個道理,但股市也不乏躺贏的造富神話。
前兩個月,根據網傳的聊天記錄截圖顯示,大連有一位大媽,2008年買入5:5元的長春高新,然后忘了,最近去銷戶才發(fā)現,居然有500多萬了。
13年時間漲了100多倍,可以秒殺大多數的專業(yè)投資人。
這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這位大媽買的中石油,估計連本都回不來。
這樣的例子沒有可重復性,只能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但可以說明在一定程度上,股市還是可以實行“躺平學”。有以下3個原因。
1、產業(yè)有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
股市就是各種力量博弈的場所,這里聚集了世界上最多的聰明人和笨人。當多種復雜力量進行博弈的時候,笨人偶爾也能撈口湯喝。
在股市里賺到錢,還真得反思一下,到底是憑能力還是運氣。有時候賺錢了,并不代表就一定聰明,有可能是踩了狗屎運。
當然也有純技術派的高手,他們更多的是博弈高手,通過技術線路捕捉市場情緒波動和資金流向,賺對手盤的錢。
想賺快錢,要掂量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相應的技術。
從產業(yè)角度來看,其發(fā)展成熟至少要十年八年時間,“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就不要持有10分鐘”,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A股未來的增長確定性非常高,加上這一次疫情的神助攻,A股成了全球避險資金較好的去處。
隨著金融市場的規(guī)范化,經濟持續(xù)保持中高速發(fā)展,有更多的優(yōu)質公司上市融資,A股的投資價值會越來越突顯,吸引更多的長線資金流入,進一步推高優(yōu)質資產的價格。
2、避免決策的非理性
人之所以犯傻,并不是因為不聰明,學歷不高,而是決策的非理性。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情緒左右了自己的判斷。
直接躺平,不會因為市場的劇烈波動而患得患失。
貪婪與恐懼,是人的天性。漲的時候貪婪,跌的時候恐懼。
無論市場上漲還是下跌,賬戶盈利還是虧損,都能夠做到心靜如水,這是股市“躺平學”的最高境界。
3、動得越少賺得越多
曾經看過一個統(tǒng)計數據,說A股賬戶每年平均操作3到5次的盈利最高。對于很多散戶來說,一天操作估計都不止這個數。
操作次數多,無疑會增加失誤的概率,所謂做得越多,錯得越多,虧損越大。
還不如直接躺平,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
當然“躺平學”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功夫在詩外”。
啥意思?不是把心思全部聚集在股價的上下波動上,而是用在閱讀、思考、分析和判斷上面。
閱讀研究報告、產業(yè)分析、商業(yè)動態(tài)等等,結合實際,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斷。
身體上是躺平,其實腦子還是在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