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妙兵,賈根來
(如皋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如皋 226500)
顱腦損傷約占全身創(chuàng)傷的20%,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1]。顱腦損傷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頭痛、惡心、嘔吐、失語癥、運動障礙等,患者顱內壓升高,增加死亡和紊亂的概率。標準大骨瓣減壓術主要進行大面積清除壞死的腦組織,急性硬膜下血腫以及緩解廣泛的腦腫脹,操作簡單,與常規(guī)骨瓣開顱手術相比,能夠更加快速、高效的降低顱內壓[2]。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預后效果較好。手術在重型顱腦損傷的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原有的手術入路和骨瓣不能滿足暴露病灶與降壓的要求,效果不佳。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能有效降低顱內壓,控制患者病情進程。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能有效降低顱腦損傷患者的顱內高壓,控制病情惡化。為探討標準大骨瓣減壓術與常規(guī)骨瓣開顱手術對于重型顱腦損傷的療效,現(xiàn)進行分組對比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取我院收治的88例顱腦外傷患者(2016年3月~2018年3月),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觀察組44例和對照組44例。
觀察組,年齡19~57歲,平均38.2±12.6歲,男29例、女15例,入院時患者GCS評分5~10分,平均7.3±1.2分,導致外傷的原因:高空跌落9例、重物砸傷或打擊傷12例、車禍18例、其他原因5例。對照組,年齡19~55歲,平均38.6±11.6歲,男33例、女11例,入院時患者GCS評分5~11分,平均7.1±1.0分,受傷原因:高空跌落12例、重物砸傷或打擊傷8例、車禍20例、其他原因4例。觀察組和對照組上述各項指標對比,兩組間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1)患者具有明確的顱腦外傷病史;(2)入院時GCS評分<12分;(3)患者入院后經頭顱CT、MRI檢查確診(腦挫裂傷、腦內血腫、硬膜外血腫等);(4)均在本院由同一組神外醫(yī)生實施手術;(5)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后實施、術前與患者家屬溝通并簽署相關協(xié)議。
排除標準:(1)較嚴重的肝腎疾病患者;(2)伴有胸腹部或其他重要臟器的嚴重外傷;(3)入院時出現(xiàn)雙側瞳孔持續(xù)散大狀態(tài);(4)入院時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5)伴有其他系統(tǒng)的嚴重疾病。
1.2 手術方法對照組(常規(guī)骨瓣組):研究對象采取仰臥位,抬起頭,采用正常的骨瓣開顱術,根據(jù)研究對象的腦挫傷和血腫部位,用額頂瓣或顳頂瓣作為開顱減壓的切口,骨窗大約7cm×7cm。觀察組(大骨瓣組):病人把頭轉向另一邊,抬起頭,從顴弓上、耳屏前1cm處割開,沿發(fā)際邊緣于耳廓上方至乳突上級,再沿頂結節(jié)至同側直線中線,側開1cm,沿中線至前額的發(fā)際線下方,取骨瓣后取顱骨,仔細地取出硬膜外血腫,擴大骨窗13cm×13cm,顳前部通過“放射狀”解剖硬腦膜,暴露額頭、額葉、下頜及前方,仔細凈化壞死腦組織,徹底清除硬膜下血腫并止血。取顳肌筋膜、帽狀腱膜或人工硬腦膜行硬腦膜減張縫合,頭皮分層縫合,皮下留置常壓引流。對2組術后患者給予抗感染、止血、降顱壓、營養(yǎng)腦細胞以及吸氧等相同的對癥支持治療。
1.3 評價指標對比兩組手術前后的顱內壓(ICP)、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腦功能障礙評分(DRS)的變化,術后3個月患者的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5分表示患者恢復比較好,僅僅存在輕度的功能障礙;4分表示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殘疾但是可以在保護下實施一定的工作;3分表示患者殘疾情況較為嚴重,患者意識清楚,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分表示患者呈植物人狀態(tài);1分表示患者死亡。5分和4分患者為預后良好)及手術并發(fā)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的分析應用SPSS 21.0軟件,GCS評分、年齡等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mean±SD表示,分析采用t檢驗或重復方差分析法;性別等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分析;P<0.05說明兩組總體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GCS評分變化趨勢比較術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GC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d、術后3d、術后7d,兩組患者的GCS評分均呈增高趨勢(P<0.05);術后1d、術后3d,觀察組的GC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GC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患者的ICP值比較術后1d、術后3d、術后7d,兩組患者的ICP值均呈降低趨勢(P<0.05),觀察組的GC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ICP值比較(mmHg)
2.3 DRS評分變化比較術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DR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d、術后14d,兩組患者的DRS評分均呈降低趨勢(P<0.05);術后7d、術后14d,觀察組的DR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DR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對比術后3個月,觀察組的預后良好率72.73%,對照組為50.0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對比
2.5 手術并發(fā)癥率比較觀察組的手術并發(fā)癥率11.36%、對照組的20.45%,,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顯著性(P>0.05)(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手術并發(fā)癥率比較
顱腦損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危重癥,多為外傷暴力所致,發(fā)病率在臨床上逐年升高。顱腦損傷常常引發(fā)顱內高壓、顱內血腫和腦疝等并發(fā)癥,因此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效果較差,患者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曾有研究表明[3-5],外傷作用下,神經組織的損傷,表現(xiàn)為出血、壞死、水腫、腫脹等,最終都導致局限的或廣泛的顱內壓升高,從而危及生命。重型顱腦損傷的手術治療始終是一臨床難題,其手術方式一直被大家反復討論。
正確的方法應該能夠迅速有效地解除疾病,控制病情,挽救病人的生命,為后續(xù)治療和患者預后提供條件。臨床上采用常規(guī)的去骨瓣開顱手術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因為該手術方法主要通過額瓣、額顳瓣以及顳頂瓣進行局部減壓,減壓效果較差,療效不明顯。標準大骨瓣開顱手術操作范圍比較廣泛,對于壞死腦組織、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可直接清除,也可顯著改善常規(guī)骨瓣開顱手術不能充分止血、減壓,不能徹底清除血腫以及導致大腦不可逆損傷的一系列弊端。與傳統(tǒng)常規(guī)骨瓣開顱手術相比,標準大骨瓣開顱手術優(yōu)勢較大,例如技術難度并不高;標準大骨瓣開顱手術范圍較大、位置較低,能在較短時間內解除顱內壓迫,緩解對腦干的直接擠壓;同時能快速還納腦疝,降低顱內壓的速度更快;有利于迅速清除壞死腦組織、硬膜下血腫和硬膜外血腫,更利于暴露和充分止血。標準大骨瓣雖然有許多優(yōu)點,但也存在手術時間延長、手術出血量大、顱內神經損傷增加等缺點。因此,有必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來考慮患者在臨床情況下的手術方式。對具有嚴重并發(fā)癥、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或者老年患者都應該慎用。術后遺留的顱骨缺損范圍較大,二期顱骨修補比較困難,因此在術中去除骨瓣也要慎重。在對患者進行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時應該注意:手術切口不要太低,與顴弓保持平面,顴弓下緣下1厘米易損傷面神經的主干,同時額顳部皮瓣需要注意保護面神經額支,對合并急性硬膜下形成的巨大血腫并且形成腦疝的患者,要先在顳部作3cm的切口,將顱骨鉆孔之后將硬腦膜切開,將血腫逐步放出,逐步降低顱壓后,再擴大開顱。硬膜剪開時注意相關靜脈與側裂區(qū)血管的保護,硬膜剪開必須徹底。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數(shù)據(jù)表明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均明顯增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顱內壓(ICP)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大骨瓣開顱手術能較快降低顱內壓,改善意識水平。腦功能障礙評分(DRS)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提示大骨瓣開顱手術治療效果較好。且根據(jù)兩組預后情況和手術后并發(fā)癥的比較,提示大骨瓣開顱手術是優(yōu)于常規(guī)開顱手術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標準去大骨瓣開顱減壓術治療顱腦損傷能盡快緩解患者的顱內壓、昏迷狀況,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明顯而明確的作用,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