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蕾,徐福霞,趙衛(wèi)東
(1.安徽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科,合肥 230041;2.中國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科,合肥 230001)
子宮頸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1],也稱為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與宮頸癌有緊密聯(lián)系的癌前病變。較早前的一項研究顯示[2],14%的Ⅱ級CIN患者有可能發(fā)展成為宮頸原位癌、浸潤癌。國外的子宮頸病理學會指南將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Loop electr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列為治療HSIL的主要方式[3],同時高危人乳頭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為宮頸病變和宮頸癌的主要檢查手段[4],細胞學檢測為輔助方式。然而由于各類研究組織樣本、CIN等級以及對病變殘留的定義不同,對行LEEP術后病變殘留的影響因素依然未有定論。例如有報道認為切緣陽性對病變發(fā)展、復發(fā)并無影響,但更多報道認為切緣陽性是導致CIN復發(fā)的危險因素之一[5]。有鑒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82例行LEEP術的HSIL患者病歷資料,以期為LEEP術后病灶殘留檢查提供較為可靠的理論依據。
1.1 臨床資料隨機選取2018年4月~2020年9月于安徽省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科82例HSIL行宮頸錐切術(LEEP)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姓名、年齡、孕產史、是否絕經、是否存在接觸性出血、HPV檢測結果、切緣情況、陰道鏡活檢及宮頸錐切術后病理結果等,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第9版)對宮頸HSIL的診斷;②宮頸病理活檢確診為HSIL[6,7],行宮頸LEEP術,無手術禁忌癥;③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慌懦龢藴剩孩俚图墑e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或正常宮頸;②HIV感染;③重復性錐切;④臨床病歷資料不全。
1.2 方法宮頸LEEP術:患者取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后,盧戈氏碘宮頸染色,根據病變程度和范圍選擇不同型號的環(huán)形或三角形電切環(huán),以宮頸6點處為切口,于病變邊緣3~5mm處行錐形切除,根據需要行切緣及錐底補切,并采取電凝止血,陰道填塞紗布1~3塊,24小時取出,術后患者接受常規(guī)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
1.3 診斷標準①切緣結果:所有檢查結果由本院兩位病理科醫(yī)師進行分析,確定手術切緣狀態(tài),根據相關標準[8],宮頸內切緣或外切緣表面或接近邊緣處(<1mm)有HSIL及以上病變存在,則為切緣陽性。②病變殘留[9]:術后隨訪6個月內宮頸細胞學或高危型 HPV陽性患者行陰道鏡檢查,對可疑病變部位行醋酸白實驗、碘實驗、鏡下活檢、病理檢查,有HSIL及以上病變存在,則為病變殘留。③高危型HPV病毒感染>1種則為多重HPV感染。
1.4 隨訪術后隨訪6個月,頻率為術后1個月一次,術后3個月一次,術后6個月一次,采用門診或電話形式進行隨訪,隨訪內容主要包括患者復查宮頸檢查結果、病理結果等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軟件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采用Logistics分析HSIL患者HR病變殘留的影響因素,P<0.05被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82例HSIL患者一般資料及隨訪結果結果顯示,82例HSIL患者平均年齡(41.46±10.59)歲,其中大于41歲者33例(70.73%);孕次不足2次者12例(73.17%);有1例患者無HR-HPV,多重HR-HPV感染27例(32.93%);LEEP術后病理診斷結果切緣陽性23例(20.73%);未絕經患者69例(76.83%);HSIL累及腺體41例(50.00%);接觸性出血16例(19.51%);術后6個月隨訪中,病變殘留14例(17.07%),見表1。
表1 82例HSIL患者一般資料(n,%)
2.2 宮頸LEEP術后病變殘留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齡、HR-HPV感染情況、切緣結果、是否累及腺體、接觸性出血的HSIL患者的病變殘留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孕次的HSIL患者的病變殘留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LEEP術后HR病變殘留單因素分析
2.3 宮頸LEEP術后病變殘留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利用Logistics回歸分析篩選出的5個因素年齡、HR-HPV感染情況、切緣結果、是否類及腺體和接觸性出血進行多因素分析。以影響HSIL患者術后病變殘留為自變量,上述5個因素為因變量,賦值情況:年齡(<41歲=0,≥41歲=1),HR-HPV感染(單一=0,多重=1),切緣結果(切緣陰性=0,切緣陽性=1),是否累及腺體(未累及=0,累及=1),接觸性出血(否=0,是=1),結果表明,切緣陽性(OR=1.527)、多重HR-HPV感染(OR=1.458)是影響HSIL患術后HR病變殘留的獨立因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宮頸 LEEP術后HR病變殘留多因素分析
宮頸LEEP術是宮頸惡性腫瘤與宮頸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有效治療方法,但同時由于該術式并未完全切除宮頸組織,因而有可能存在病變殘留。Arbyn[10]在關于錐切術后病變殘留的Meta分析中發(fā)現(xiàn),23.10%的患者術后發(fā)現(xiàn)有病變殘留。而本研究對HSIL患者隨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14例患者(17.07%)存在病變殘留情況,略低于研究數據,原因可能是LEEP術對宮頸組織造成的電灼傷,以及病理科醫(yī)師觀察切緣與病變的距離小于實際值,進而對評估的準確度產生影響。盡管如此,術后是否存在HR病變殘留,依舊是醫(yī)生患者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因此,本研究觀察HSIL患者行LEEP術后HR病變殘留的影響因素,為臨床的病理檢查提供有力的幫助。
本次研究對HSIL患者術后病變殘留的單因素分析中,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HR-HPV感染情況、切緣結果、是否累及腺體、接觸性出血的HSIL患者,其病變殘留率存在明顯差異。有學者[11]指出,50歲以上的患者更易發(fā)生病變殘留,與上述研究結果相近。王依妮[12]在報道中發(fā)現(xiàn),多重HR-HPV感染是術后HSIL病變復發(fā)的危險因素,但單一感染和多重感染患者的轉陰率無明顯差別;袁赟[13]認為,病變累及腺體是CINIII級患者行宮頸錐切術后發(fā)生病理升級的獨立危險因素;然而馬全富[14]則表示,CIN的分級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錐切術的范圍,可能為術后病灶殘留、復發(fā)的危險因素之一。造成這一結果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納入樣本量偏少,存在個體化差異所致,也表明CIN等級與術后HR病變殘留的關系仍需后期進行大樣本量、多中心研究予以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切緣陽性和年齡是影響HSIL患者術后HR病變殘留的獨立因素,提示臨床應重視切緣陽性、多重HR-HPV感染的HSIL患者,并進行密切隨訪,采取相關措施以期改善患者預后病灶殘留或復發(fā)情況。
有研究觀點認為[15],切緣情況與錐切術后病變殘留有相關性。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23例切緣陽性患者中有12例病變殘留,殘留率為52.17%,與Fu[16]的報道保持一致。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術后6個月隨訪中,59例切緣陽性患者中有2例病變殘留,殘留率為3.39%,聶小毳[17]則在報道中指出,切緣陰性并不能說明完全沒有病灶殘留,也應對該類患者術后進行關注和隨訪。
本研究HSIL患者行宮頸LEEP術后隨訪6個月內病變殘留率為17.07%,其中切緣陽性、多重HR-HPV感染是影響HSIL患者術后病變殘留的獨立因素,應進行密切隨訪該類患者,臨床宮頸錐切操作時需根據轉化區(qū)及病變情況,切夠范圍避免切緣陽性減少術后病變殘留,同時對于術后切緣陽性患者定期隨訪中應予以精準、充分的陰道鏡、細胞學等病理檢查,避免遺漏病變殘留的及時診治和規(guī)范隨訪。此外應注意到研究的不足之處,納入樣本量偏少,隨訪時間偏短,后期進行前瞻性的臨床研究有助于提升研究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