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祥
摘 要:霍山石斛是一種珍稀中藥材,被列為中華“十大仙草”之首,但其野生資源已瀕臨滅絕。近年來,霍山石斛大棚種植發(fā)展迅速,但林下原生態(tài)種植技術剛剛興起,尚處于試驗與摸索階段。該文介紹了霍山石斛的生長特性及其在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種植、管理及采收等關鍵技術要點,以期為進一步保護霍山石斛野生資源、促進霍山石斛產業(yè)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霍山石斛;林下種植;生態(tài)平衡
中圖分類號 S682.3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6-0035-03
Ecological Balance Underplanting Techniques of Dendrobium Huoshanense
CHEN Qingxiang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of Huoshan County, Lu′an 237200, China)
Abstract: Dendrobium huoshanense is a ra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heading the list of China′s Top Ten Immortal Herbs. Its wild resources are critically endangered now. Though indoor greenhouse cultivation of D. huoshanense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underplanting techniques are still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experimentation and explor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D. huoshanense and several essential techniques in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cerning planting, management, harvesting, etc.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to further protect the wild resources of D. huoshanens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 huoshanense industry.
Key words: Dendrobium huoshanense; Underplanting; Ecological balance
全世界蘭科石斛屬約有1500種,我國已知分布有76種,具備藥用價值的有數(shù)十種。歷代本草典籍和其他文獻記載中,霍山石斛最受推崇,是唯一貢品石斛?;羯绞仓甓绦。庑为毺?,生長周期長,對生存環(huán)境要求高,明顯有別于其他石斛品種,是霍山縣特有的名貴道地藥材。霍山石斛(學名:Dendrobium huoshanense C. Z. Tang et S. J. Cheng) [1]俗稱米斛、霍斛、霍石斛,為蘭科石斛屬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主產于大別山區(qū)的安徽省霍山縣,生于山林中樹干上和山谷巖石中,屬于未進化的氣生蘭科植物,大多生長在云霧繚繞的懸崖峭壁巖石縫隙間和參天古樹上,生長條件極為苛刻[2]。115°52′~116°32′E、31°03′~31°33′N,海拔300~900m是其最佳生長區(qū)域。霍山石斛喜溫暖濕潤、通風透氣、散射光照、蔭涼的環(huán)境,耐寒,但不耐高溫、干旱,忌積水和強光直射,常附生于巖石上,與苔蘚植物伴生。其根部分附著于附主上,起固定和支撐作用,并吸取附主的水分和養(yǎng)分;部分根系則裸露在空氣中,吸取空氣中的水分。植株叢生,直立,肉質狀,不分枝,一般長3~12cm,從基部向上逐漸變細,具3~7節(jié),直徑2~9mm,第二節(jié)多急劇膨大,多呈螞蚱腿狀(斛狀),生有2~4條纖細的氣生根。葉薄革質,2~7片互生于莖的上部,舌狀長圓形,長2~3cm、寬0.5~0.7cm?;ㄝ^小,初期為黃綠色,后漸變?yōu)榘咨?,唇瓣黃白色。蒴果近橢圓形,一般具3~5條縱棱,內含極多數(shù)微小、粉狀、無胚乳的種子。一般生長3年后開花,夏季進入生長旺盛期,秋季新莖漸趨成熟,生長減慢,而后逐漸進入休眠期,來年莖基萌發(fā)新芽,老莖逐漸皺縮,不再開花[2]。根據(jù)霍山石斛的生物生態(tài)學特性,筆者選擇霍山石斛原產地霍山縣太平畈鄉(xiāng)洪峰村吊橋作為霍山石斛林下生態(tài)平衡種植示范基地,開展霍山石斛林下生態(tài)平衡種植,已初見成效。
1 種植環(huán)境選擇
1.1 氣候條件 霍山石斛喜蔭涼、濕潤、通風多霧的小氣候,在氣溫14℃時開始生長,氣溫20~26℃、空氣濕度80%以上最適宜其生長。大別山屬北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具有典型的山地氣候特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溫光同季,雨熱同季,具有優(yōu)越的山地氣候和森林小氣候特征,霍山縣域山區(qū)的不少北向山谷森林具備霍山石斛生長的氣候優(yōu)勢。
1.2 海拔 大別山森林海拔差異大,植被變化明顯,霍山石斛在海拔300~900m地段種植最佳。
1.3 空氣 空氣質量良好,周邊無化工廠,遠離污染源,環(huán)境空氣質量符合《GB3095-2012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和《GBGB 9137保護農作物的大氣污染物最高允許濃度》中的規(guī)定。
1.4 濕度 霍山石斛適宜在濕度65%以上的生長環(huán)境。大別山區(qū)霍山縣太平鄉(xiāng)、太陽鄉(xiāng)、黑石渡鎮(zhèn)等鄉(xiāng)鎮(zhèn)海拔300m以上山區(qū)年降水日數(shù)161d,平均降水量1832.8mm,較附近地區(qū)多360mm,年霧日102d,平均空氣相對濕度79%,平均年日照時數(shù)1400~1600h,太陽平均輻射量110kcal/cm2,年平均氣溫比附近地區(qū)約低5.2℃,水質符合《GB 5084-2021農田灌溉水質量標準》蔬菜用水標準,非常適宜霍山石斛野外林下種植[4]。
1.5 林地類型 選擇植被豐富且以松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為主的林地,山間多巖壁石頭,林間郁閉度均在0.6以上,林地山谷溪流要常年有水,滿足噴淋用水需要。
1.6 基質 霍山石斛的林下種植主要采用石畦和巖壁種植模式,即將石斛苗種植在整理好的石畦或貼附在林間的原生巖石和巖壁上,因此應選擇成土母巖吸水性較好的花崗巖、片麻巖的地塊,便于就地取材。巖石符合《GB 15618-2018土壤環(huán)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規(guī)定的標準。
2 種苗選擇
選擇生長2年以上、生長健壯的霍山石斛一、二代原種優(yōu)質馴化苗進行分栽,以減少野生霍山石斛優(yōu)良基因遺傳退化。每叢苗達到3條以上的莖,葉片數(shù)3片以上,高度≧3cm,莖最粗處>0.4cm。
3 種植流程
3.1 樹枝修整 選擇郁閉度大于0.6的山林,當種植石斛的區(qū)域郁閉度大于0.8時要對其進行修剪,將郁閉度控制在0.6~0.8,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受影響。若在山谷巖壁種植,當巖壁樹木稀少時,要選擇背陰的巖壁,夏天陽光直射不能超過4h。
3.2 種植時間 根據(jù)石斛的生長特性,在春季氣溫回升后新芽生根前栽培,最佳時間為3月下旬到5月上旬,即在石斛開花前栽植結束。9—10月也可進行馴化苗移栽,但效果不如上半年好,若根未長穩(wěn),耐寒能力較差,冬季要采取一定的保暖防護措施。
3.3 基質準備 霍山石斛林下生態(tài)平衡種植技術是利用森林原有的生長環(huán)境進行栽培,主要采用石畦和巖壁種植模式。巖壁種植所選的基質是林間的石壁,石頭上須附有苔蘚、地衣類植物,以利于保濕。石畦種植模式應在相對較為平緩的地塊,就地尋找石塊整理成高30cm、寬1m,長度依地形而定的石畦,石畦高度不能過低,防止雨季雨水沖刷,將泥土沖至畦面,導致石斛根系呼吸不暢,然后選擇吸水性較好的花崗巖、片麻巖,加工成直徑1~3cm的碎石,均勻鋪在畦面上,再撒上一層薄薄的經過殺菌的松樹碎皮,松樹皮不宜過厚,防止腐爛成泥后影響石斛根部呼吸。人工整理的石畦要與周圍苔蘚、地衣保持基本相似的濕度。
3.4 種植方法
3.4.1 石畦種植 將石斛馴化苗按15cm×15cm的行株距排列種植在整理好的石畦上,上面覆蓋松樹皮或小石子定株。對于水平的大塊林間原石也以此法種植。
3.4.2 巖壁種植 當巖壁陡峭或林間原石石面不平時,在巖壁或原石陡面打眼用短鋼筋固定木棒,在木棒和巖壁間種植石斛,木棒將石斛托住不下墜即可,上面覆蓋少許松樹皮或青苔保濕。也可在巖壁或原石上鉆1個小洞,洞的直徑大小根據(jù)石斛的須根多少來定,深度2cm以上即可,隨后用準備好的小木棒或小石頭(直徑較洞小,深度與洞一樣)將石斛的根部一同塞進鉆好的洞中,以石斛大部分根塞進去為準,以此固定。
4 田間管理
4.1 水肥管理 霍山石斛喜濕潤,但人工種植選擇的場地自然濕度不一定都能達到石斛生長要求,因此人工補水相當重要。補水最好采取噴灌措施。在4月左右栽培的,6月前尚未定根,晴天每隔2d需補水1次,每次約10min,如此堅持2~3月。石斛栽植第1年的7—9月干旱時節(jié),要確保每周澆水2次,11月以后石斛開始自然縮水,為確保過冬不會被凍傷[5],此時應停止人工補水。為了讓石斛生長充分接近野生自然環(huán)境,保先原生態(tài)平衡狀態(tài),日常管護過程中盡量不施肥或施少量的有機肥,可以把腐熟的餅肥與松樹碎皮混合撒在苗間空隙處。
4.2 植株管護 若栽培的石斛開花,則應摘除花苞,以免爭奪養(yǎng)分,影響生長[6]。溫濕環(huán)境苗床常會滋生雜草,必須及時除草,第1次在4月上中旬,第2次在11月,夏季高溫不宜除草,以免影響石斛正常生長。在經過第1年扎根、第2年發(fā)芽生根緊貼巖壁和石頭后,可在第2年的7月后將松樹皮等固定物去除。
4.3 病蟲害防治 霍山石斛林下種植的主要蟲害有蝸牛等軟體動物及紅蜘蛛、螽斯、地老虎、蝗蟲等昆蟲類動物,主要病害有白絹病、黑斑病等。霍山石斛林下生態(tài)平衡種植遵循生態(tài)平衡原理,應最大限度減少人工對環(huán)境的破壞,提倡采取生物防治措施,杜絕施用化學農藥。對于低海拔林地少數(shù)蛞蝓、鍋牛等軟體動物對石斛嫩芽的危害,可使用煙熏過的茶籽餅顆粒撒施在石斛周圍進行防治;秋季蝗蟲較多時,要及時清除苗床及周邊雜草,同時在圍欄上加裝隔離網(wǎng),網(wǎng)周可散養(yǎng)雞鴨進行除蟲;對梅雨季節(jié)出現(xiàn)的少數(shù)石斛白絹病,要及時拔除病株,并在原地撒生石灰殺菌[7]。
4.4 其他管護措施 種植基地周圍拉圍欄,安裝監(jiān)控,避免人為傷害,同時防止野兔、野山羊等野生動物踐踏或啃食。
5 林間套種其他中藥材
適宜霍山石斛生長的林地環(huán)境一般都有黃精、玉竹等野生中藥材生長,海拔600m以上的林地還有七葉一枝花、天麻、皖貝母等較名貴的道地中藥材生長。因此在進行霍山石斛林下種植的同時,可因地制宜進行套種,以營造霍山石斛原生環(huán)境。
5.1 套種黃精 選擇東向或北向土壤深厚的沙質坡地,除去林間灌木,保持郁閉度0.5左右,塊莖保持30cm間距和行距進行穴種。種子繁殖按75kg/hm2除皮的黃精籽進行撒播,之后每年春秋季進行灌木清除和林木修枝,保持適宜的郁閉度。
5.2 套種七葉一枝花(重樓) 選擇靠近山谷底的腐殖質厚的林地,按25cm×25cm的株行距種植。七葉一枝花喜蔭,林間郁閉度以0.65為好。
6 采收與加工
石斛適宜采收時間為11月至次年3月。采取采老留新的方法,即等生長5年后,剝下4年生以上的老莖,4年以下的仍繼續(xù)生長,如此反復。將剝下的莖進行去除雜質、剪根、去葉等簡單處理后臨時貯存,貯存環(huán)境要蔭涼通風,時間不要超過3d。然后運輸至車間內進行揀選,分大小進行炒制,能加工楓斗的按楓斗流程進一步加工,不能加工楓斗的烘干制成干條。
7 小結
霍山石斛林下生態(tài)平衡種植技術的關鍵是要選擇適宜石斛生長的山谷林地,以最接近野生石斛生長環(huán)境進行石斛培育。對不能種植石斛的林間空地,因地制宜種植其他道地藥材,盡量保持物種間的平衡狀態(tài),實現(xiàn)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唐振緇,程式君.中藥“霍山石斛”原植物的研究[J].植物研究,1984(03):141-146.
[2]張煒玲,王新生,戴亞峰,等.霍山石斛最新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36):20661-20663.
[3]魏剛,順慶生,李名海,等.中華仙草霍山石斛[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4]高鵬,宋朝偉,張娜娜,等.基于GIS的皖西大別山區(qū)野生霍山石斛種植區(qū)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Z1):21-22,48.
[5]李仁韻. 霍山石斛種植技術[N].中國花卉報,2014-08-23(005).
[6]李國昌,黃云蘭.石斛無公害栽培技術[J].中國花卉園藝,2015(14):34-35.
[7]黃守擎.霍山石斛的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8,35(9):82-83.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