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慧
【摘? 要】詩中的音樂美、畫面美、思想美、意境美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育人功能。古詩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對學生閱讀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探究與積累,于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長此以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其生活內(nèi)涵,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將起著難以估量的作用。
【關(guān)鍵詞】古詩文教學;審美理解;品味詩境;應用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4-0058-02
【Abstract】The beauty of music, picture, thought,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poems are integrated, and they have a special educating function. The emphasis of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should be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ability, consciously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accumulate in this area, and cultiva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abilities in a subtle way. If things go on like this,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literary literacy and enrichment. Its life connotation will play an incalculable rol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Aesthetic comprehension; Taste of poetry; Application experience
最是書香能致遠。優(yōu)美的古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精華,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高尚情操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詩中的音樂美、畫面美、思想美、意境美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師既要重視古詩教學研究,又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為學生打下深厚的人文精神底子,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助力。
對于初中的學生,古詩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對學生閱讀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上。如何培養(yǎng)欣賞能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設(shè)置場景,培養(yǎng)審美理解能力
首先在講解文意的過程中,要緊扣句子,設(shè)置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在學古文單元之前,筆者首先做了一個準備,講了古代考生根據(jù)詩句畫畫的故事。將“蛙聲十里出山泉”題目亮出后,要求學生設(shè)想畫面,學生踴躍回答,氣氛非常熱烈。“汩汩清泉有一群小蝌蚪在暢游,沒有蛙聲卻滿耳都是蛙聲”,使學生領(lǐng)略到古詩文簡約而充滿畫意的美。經(jīng)過講解精美的詩句、片段,使學生明白古詩文的語言精當,它們往往是意境優(yōu)美的畫面,或是山水畫,或是潑墨寫意畫,或是一幅剪影。經(jīng)過這樣的鋪墊后,學生對古詩文理解的生硬感漸漸緩解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根據(jù)場景,展開審美想象
在古詩文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盡量引導學生在情景中展開想象,引導學生根據(jù)句意揣摩、設(shè)計文中人物的表情,體味主人公的心態(tài),這樣既便于學生理解,又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比如在《木蘭詩》教學時,在講解分析人物形象時,教師借用手勢,利用或激昂或柔婉的語調(diào),慢慢將學生帶入詩中,在閱讀文字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與主人公同悲同喜。
例如,展示《木蘭從軍準備圖》,可以讓學生想象木蘭自備鞍馬、弓箭的緊張情景,反襯出軍情緊急,同時木蘭整裝待發(fā)、意氣風發(fā)的形象漸漸浮出;再看《木蘭行軍圖》,引導學生想象她的軍旅生涯開始了,在緊張的行程中,木蘭揚鞭策馬的形象慢慢浮現(xiàn),這樣一個熱血女兒的形象便鮮活地展現(xiàn)出來。此外,通過這幅畫,木蘭在黃河邊宿營,在燕山腳下扎寨的情景也被展現(xiàn)出來。至此,學生了解到了木蘭鮮活的人物形象;而到了木蘭不慕榮華,辭官歸鄉(xiāng)途這部分的講解中,教師又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木蘭的神態(tài),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三、感知畫面,品味生活甘苦
我國很多古詩詞“詩中有畫”,教師在講解文意的過程中,要緊扣句子,設(shè)置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使學生明白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動靜相宜的圖畫。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描繪了一幅幅恬靜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田園生活圖景,我們應引導學生在初步享受詩歌詩情畫意的美感中,體會農(nóng)人勞動的樂趣、田家生活的祥和與安逸。從一家老小皆有所務(wù),人人投身的緊張勞動場景中,讓學生品味到勞動生活的樂趣。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周末時與父母同到田間勞動,品嘗田間勞作的甘苦,積累作文的第一筆素材。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豐富了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又讓其明白了父母的辛苦付出,更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
四、深入理解,品讀愛國情懷
“詩緣情”“詩言志”,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其思想認識、道德修養(yǎng)、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讓其深入理解詩歌,挖掘古詩詞所折射的愛國情懷。如筆者所在學校的校本課程經(jīng)典誦讀篇目中有岳飛的《滿江紅》,只讓學生開口誦讀,無疑是對這一資源的淺層利用。為此,筆者利用誦讀時間,講解該詞的寫作背景,插播相應的視頻。引導學生了解故事背景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情節(jié),誦讀時融情其中,抑揚頓挫、音韻鏗鏘,以作者的愛國情懷感染學生。在班級經(jīng)典誦讀比賽中,班主任選了《少年中國說》,引導學生熟讀。為強化誦讀效果,筆者出示圖片,講解鴉片戰(zhàn)爭時期我國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場景,清末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給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在國破家亡的背景下,梁啟超先生流亡日本,憂國憂民,謳歌祖國的幅員遼闊,謳歌祖國的優(yōu)美歷史,呼吁中國少年當自強。作者充滿激情的地將封建中國與心目中的少年中國做了鮮明的對比,贊揚少年勇于改革、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可謂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所之暗潮。通過這樣深入的講解,學生明白了這篇文章所賦予的激情,再次朗讀中,學生除了做到音韻和諧、語調(diào)鏗鏘,也自然地將自己的澎湃激情融入其中,該高昂時高昂,該抒情時抒情,語氣、感情把握得都很到位,達到了極好的朗讀效果。
五、利用情景,積累古詩文
古詩文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極宜誦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情。“詩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說的便是這個道理。當學生對古詩文的積累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分門別類地整理積累的古詩文,加以整合。如送別詩中有殷勤關(guān)切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古人”,有衷心祝福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任不識君”,有心胸開闊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分類整理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品析它們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各是什么?教師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探究,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古典詩詞的育人功能,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滲透美德教育,讓學生的心靈在中華經(jīng)典中浸潤,通過音樂美、畫面美、思想美、意境美的領(lǐng)悟讓學生的情感不斷升華。
教師經(jīng)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探究與積累,于潛移默化中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又幫助他們從多個角度學習了古人的卓爾不群、錚錚鐵骨、高風亮節(jié)、愛國豪情。長此以往,將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活內(nèi)涵,達到了于無聲處育蓓蕾的效果,這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必將起著難以估量的作用。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農(nóng)村小學古詩詞教學與校本課程資源整合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Y2020一00073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賀吉范,宋長青.古詩文教學的要求[J].小學教學研究,2003(01).
[2]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06).
[3]馬海新.古詩文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yǎng)芻議[J].成才之路,2020(23).
[4]林樹美.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欣賞古詩文的能力[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08).
[5]李艷香.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jīng)典古詩文誦讀分析[J].課外語文,2019(22).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