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英,劉苗苗,魏亞紅,賀麗亞,張洪珍
河北省人民醫(yī)院,河北 050051
晚期腫瘤病人機體內(nèi)的腫瘤發(fā)展至晚期階段,往往伴隨有明顯的軀體疼痛和疲乏癥狀,由于晚期腫瘤病人失去根治希望,多采取姑息治療,但由于病人伴隨有明顯、劇烈的癌痛,其生活質(zhì)量受到嚴重影響[1?3]。近年來,晚期腫瘤病人的臨終護理中逐漸應用了安寧療護,該護理模式以提高病人有限生存期限內(nèi)的生活質(zhì)量為目標。本研究探討安寧療護在臨終期腫瘤病人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于2018年1月?2020年6月將我院住院部60例晚期惡性腫瘤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為25~84(50.43±12.14)歲;男17例,女13例;肺癌11例,胃癌9例,食管癌5例,膀胱癌3例,前列腺癌2例;腫瘤分期均為Ⅳ期。觀察組:年齡為23~85(50.78±12.03)歲;男16例,女14例;肺癌12例,胃癌8例,食管癌5例,膀胱癌4例,前列腺癌1例;腫瘤分期均為Ⅳ期。兩組年齡、性別、腫瘤類型、腫瘤分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且所有病人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為病人創(chuàng)造溫馨舒適的養(yǎng)病環(huán)境,根據(jù)病人癌痛情況酌情給予其鎮(zhèn)痛藥物,并嚴密監(jiān)測病人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安寧療護。①心理護理:面對面與病人進行交談,認真聆聽病人的傾訴,在聆聽過程中了解病人心理動態(tài),分析其不良情緒出現(xiàn)原因,根據(jù)不良情緒出現(xiàn)原因對病人進行安撫、開導,幫助病人調(diào)整心態(tài);對病人存在的非理性信念進行識別,詢問病人非理性信念是否具有客觀的依據(jù),消除非理性信念,重建理性信念,幫助病人樹立正確的生死觀;②親情護理:與病人家屬進行溝通,為病人家屬講解注意事項,囑咐病人家屬盡可能在病人面前表現(xiàn)出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盡可能避免露出悲傷神態(tài),始終陪伴在病人身旁,關心、安撫病人;③觸摸護理:主動握住病人雙手,向病人傳遞鼓勵、關心及支持,并輕輕梳理病人頭發(fā),適當按摩頭皮;④疼痛護理:采取放松療法,鼓勵病人通過聽音樂、讀書、與他人交談等方式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淡化病人的疼痛感受,并引導病人輕閉雙眼,放輕呼吸,在腦海中冥想過往美好的回憶或美好的景色,逐漸放松身心。
1.2.2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心理狀態(tài)評分、癌因性癥狀評分、睡眠狀況指標、生活質(zhì)量評分、護理滿意度。①心理狀態(tài):焦慮選擇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總分100分,臨界值為50分,得分越高越焦慮;抑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總分100分,臨界值為53分,得分越高越抑郁[4]。②癌因性癥狀:包括癌因性疼痛、疲乏癥狀,疼痛癥狀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疲乏癥狀采用簡易疲乏量表評估,兩種評分的分值均為0~10分,得分與疼痛程度、疲乏程度呈正比。③睡眠狀況:包括入睡潛伏期、實際睡眠時長、睡眠質(zhì)量評分,睡眠質(zhì)量評分選擇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SQI)評估,共7個條目,單個條目0~3分,總分0~21分,得分越高,睡眠障礙越嚴重[5]。④生活質(zhì)量:選擇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zhì)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評價,分為生理、心理、環(huán)境、社會關系4個維度,各維度最低0分,最高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zhì)量越好[6]。⑤護理滿意度:選擇自制調(diào)查問卷對病人展開調(diào)查,問卷效度為0.90,信度為0.88,最高100分,<60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一般滿意、>80分為很滿意,總滿意率=很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性資料行χ2檢驗,定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s) 單位:分
①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例數(shù)30 30觀察組時間護理前護理后P護理前護理后P 30 30 SAS評分54.39±6.86 47.10±5.27<0.05 54.21±6.90 40.74±4.93①<0.05 SDS評分55.47±6.53 48.59±5.42<0.05 55.28±6.61 42.16±5.07①<0.05
2.2 兩組癌因性癥狀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癌因性癥狀評分比較(±s)單位:分
表2 兩組癌因性癥狀評分比較(±s)單位:分
①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例數(shù)30 30觀察組時間護理前護理后P護理前護理后P 30 30癌因性疼痛7.58±1.82 5.77±1.36<0.05 7.41±1.85 4.49±1.08①<0.05癌因性疲乏7.35±2.07 5.28±1.32<0.05 7.19±2.10 3.95±1.13①<0.05
2.3 兩組睡眠狀況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睡眠狀況比較(±s)
表3 兩組睡眠狀況比較(±s)
①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例數(shù)30 30觀察組時間護理前護理后P護理前護理后P 30 30入睡潛伏期(min)64.97±12.64 50.38±9.40<0.05 64.45±12.71 42.63±8.75①<0.05實際睡眠時長(h)5.13±1.17 6.29±1.05<0.05 5.24±1.23 7.38±1.10①<0.05 PSQI評分(分)15.34±2.69 12.65±2.24<0.05 15.27±2.75 10.41±1.98①<0.05
2.4 兩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4 兩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s) 單位:分
①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時間護理前護理后例數(shù)30 30觀察組P護理前30 30生理70.81±5.20 77.34±6.42<0.05 70.96±5.17 84.05±6.59①<0.05心理70.23±5.14 77.87±6.17<0.05 70.45±5.13 84.39±6.28①<0.05環(huán)境70.34±4.91 76.46±5.23<0.05 70.48±4.99 82.47±5.38①<0.05社會關系70.58±5.09 76.73±5.40<0.05 70.20±5.16 83.62±5.71①<0.05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單位:例(%)
部分惡性腫瘤由于在發(fā)病早期缺乏特異性的臨床癥狀,導致早期未能及時檢出,確診時部分病人已發(fā)展至晚期階段,導致病人失去根治性手術的治療時機,該階段的治療以姑息治療為主[7?9]。晚期腫瘤病人受到病情的影響,其軀體不適癥狀較明顯,表現(xiàn)為疼痛、疲乏等癥狀,加之這類病人的生存時間有限,有限生存期限內(nèi)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不容樂觀[10?11]。
以往臨床上針對晚期惡性腫瘤病人的護理措施以癌痛干預為主,對于病人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作用不夠顯著。而由于晚期惡性腫瘤病人在臨終階段除軀體痛苦之外,往往還會因面對死亡而產(chǎn)生恐懼、抑郁等情緒[12],針對這一情況,臨床護理方面提出“安寧療護”這一概念,主張在晚期惡性腫瘤病人臨終階段對其采取人性化的關懷護理,在病人生命最后階段幫助病人盡可能活得舒適,盡可能不留遺憾,使病人能夠有尊嚴、安心地度過人生最后一程[13?15]。早在199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就呼吁全球各國積極開展安寧護理服務,但由于受到傳統(tǒng)死亡觀念的影響,安寧療護在我國尚未形成健全體系,發(fā)展進度緩慢,還需圍繞安寧療護繼續(xù)開展研究[16]。本研究中針對觀察組晚期惡性腫瘤病人實施了安寧療護,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這可能是因為安寧療護方案中的心理護理可幫助病人放松身心,幫助病人調(diào)整心態(tài),同時,親情護理可幫助病人減輕孤獨感;護理后,觀察組的癌因性疼痛評分、癌因性疲乏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這主要是因為安寧療護方案中的疼痛護理針對病人癌痛進行了相應的干預,可幫助病人減輕疼痛感;護理后,觀察組的入睡潛伏期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實際睡眠時長長于對照組,觀察組的PSQI評 分 低 于 對 照 組(P<0.05);觀 察 組 的WHOQOL?BREF生理、心理、環(huán)境、社會關系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這主要是因為安寧療護減輕了病人軀體不適癥狀和心理應激反應,可從生理、心理方面雙重減輕對病人睡眠狀況和生存質(zhì)量造成的干擾;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這主要是因為安寧療護方案中的護理措施更加具有針對性和人性化特點,可為病人提供更加貼心、周到的護理服務,使病人在臨終階段能夠更加舒適,使其對護理服務的評價提高。
綜上所述,安寧療護可有效改善晚期惡性腫瘤病人臨終期的心理狀態(tài),減輕癌因性疼痛和疲乏程度,提升病人睡眠質(zhì)量和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