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報是一項非常有益的文化活動。1984年8月15日,浙江杭州永安絲織廠的樓時偉在《中國報刊》報上刊登了一則“交換調換各地報紙”的啟事。就是這則連標點在內才50個字的小啟事,拉開了中國當代集報的帷幕。樓時偉愛好寫作,那時是業(yè)余通訊員。1987年11月,樓時偉在杭州舉辦了解放以來浙江首次報展——樓時偉個人藏報展覽,展出報紙2600余種;1991年成立杭州第一個家庭藏報館“樓時偉家庭藏報室”。他還創(chuàng)辦了《家》報,版面長18厘米,寬15厘米,托掌可閱一覽無余。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四個版面分工明確,不僅有文字、照片、漫畫,還有報花、中縫,可謂應有盡有。創(chuàng)刊詞擲地有聲:“為有限的空間增添情趣,為溫馨的樂屋添磚加瓦,為小小的世界錦上添花?!薄都摇穲笠粫r間轟動了新聞界,全國近百家報刊紛紛報道或轉載,北京圖書館(現(xiàn)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還收藏了《家》報,樓主編紅極一時,可惜只印了5期就休刊了。
1992年,樓時偉進了杭州日報社,成了一名真正的新聞記者,他以管老百姓的閑事、瑣事、難事、委屈事、傷心事為己任。樓時偉頭銜很多:杭州慈善大使、愛心大使……后來他還成立工作室,專做新聞故事,有15個故事先后被央視拍攝成專題片播出。
2011年,樓時偉的小孫女出生,他自己也退休在即,正是這個契機,讓樓時偉萌生復刊之念。
當年11月1日,樓時偉將停了20年的《家》報復刊了。這既是回歸家庭,也是發(fā)揮他的特長、滿足自己的愛好。著名作家莫小米在她撰寫的復刊詞寫道:二十年前,有過一張小小的《家》報,二十年后,《家》報復刊,頭版頭條新聞——爸爸成了爺爺,兒子成了爸爸。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家不在大,有情則親。家里有很多值得記載的東西,素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是他的“一畝三分地”,可以任性地默默耕耘。
這些年《家》報還策劃了不少主題報道,從家風討論到好媳婦評比,《家》報每年都會評出“五佳新聞”“五大家事”,年年都有新聞人物評選。
有人問樓時偉,網(wǎng)絡時代了,有QQ有微信有朋友圈,為什么還要用報紙這樣的方式來記錄?他淡定地說:“人壽百年,紙壽千年。小報既是一份家庭檔案,可傳給家族后人,也可折射社會變遷,記錄時代發(fā)展。文字留在紙上,是有香氣的,我要以報傳家?!?/p>
樓時偉退休后,還成了報社培訓小記者的特別顧問,他教小記者方法新穎活潑,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辦報,《玩報》《成長報》《書香報》《班級報》《隨堂小報》……個性報紙圖文并茂,讓人驚訝又佩服。
5年前,樓時偉將36期家報結集成書——《家釀的滋味》,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正式出版。浙江圖書館、浙江檔案館、杭州圖書館還作為一種“地方文獻”收藏了這份家庭讀物。目前,他正在著手編輯5年后出刊的《家》報,準備出續(xù)集。
2021年,樓時偉被聘任為杭州市政府參事,發(fā)揮著“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咨詢國是、民主監(jiān)督、統(tǒng)戰(zhàn)聯(lián)誼”作用。
報紙于他,是一生的事業(yè),一生的寄情。
(綜合《杭州日報》、安徽衛(wèi)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