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民
實驗人員首先把一條兇猛的熱帶魚和一群溫馴的小魚混養(yǎng)在一個玻璃缸里,一天不到,小魚就被吃了個精光。隨后,他們在玻璃缸的中間放置了一塊玻璃,把熱帶魚和小魚分開放養(yǎng)。一開始,兇猛的熱帶魚依然一次又一次地向小魚發(fā)起攻擊,但是,熱帶魚的每一次攻擊都被玻璃彈了回來,慢慢地,熱帶魚減少了對小魚的攻擊,直至放棄。等到熱帶魚再也不向小魚發(fā)起攻擊之后,實驗人員撤走了那塊玻璃,可熱帶魚卻始終沒有恢復攻擊小魚的自信。它從此成了一條喪失自信、喪失攻擊力,也因此喪失了生存能力的魚。
這個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于1967年做的。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也逃不出來,于是只能在籠子里狂奔亂竄,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后,只要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哀叫不止,卻再也不試圖跑了。后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xiàn)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此刻卻只是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1975年塞里格曼用大學生當受試者,他把學生分為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聲,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聲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聲,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聲停止。第三組是對照組,不給受試者聽噪聲。在進行一段時間的實驗之后,再讓受試者做一個“手指穿梭箱”的相同實驗。結果表明,第二組和對照組受試者為使噪聲停止會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而第一組受試者的手指卻始終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聲響下去。
不同的實驗得出了同樣的研究結論:在經(jīng)歷無法控制的不利事件后,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都習得了無助和被動,即“習得性無助”。其表現(xiàn)往往就是破罐子破摔。
它會導致個體信心嚴重受挫,斗志蕩然無存,精神陷入絕望。除此之外,它還具有彌漫性,個體在最初的某個情境中獲得無助感,很有可能因為擺脫不出來,將無助感擴散到生活中的其他領域,萌發(fā)“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的負性體驗,從而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慢慢地對生活失去希望,抑郁的人大體是這樣的。
事實上,類似的心路歷程大多數(shù)人在平時的工作與生活中都曾經(jīng)歷過,只不過在觸發(fā)的情景上可能有人是此事,有人是彼物;在感受的時間方面有人是短暫的、偶爾的,有人是長久的、經(jīng)常的;在情緒陷入的程度上,有人可能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有人可能擦肩而過自行修復。
它是習得性無助的主要誘因。它有可能來自外部,如熱帶魚再沖撞也不會破的玻璃、狗再跑也逃脫不掉的電擊、人再嘗試也停止不了的噪聲等;也有可能來自個體自身,如病人久治不愈的病癥、運動員時常發(fā)作的傷痛、學生糟糕的學業(yè)成績等。
當然,也有一些負面力量是屬于短時間內的但卻是極其強大的,比如地震、洪水、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或沉船、撞車、脫軌等災難性事故,同樣會使人產生無助感。
個人控制感是否喪失是個體習得無助感的重要內在心理機制。在與負面力量相抗衡的過程中,如果個體覺得局面始終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那么信心自然不容易被擊垮,但當個體發(fā)現(xiàn)自己無論做什么抗爭都徒勞,再怎么努力都無濟于事,局面不受自己控制時,就會不得不選擇放棄。
電影《泰坦尼克號》里就有這樣一個畫面:一對逃生無望的老年夫妻緊緊地相擁,什么也不做,靜靜地等待著死亡的降臨……
行動能達成預期自然是每個人的愿望。然而,在負面力量的打擊下,個體的預期可能會被事實否定,甚至是一再地否定。碰到這種情況,個體怎么解釋“被否定”就顯得尤為重要。
倘若個體能認識到“不經(jīng)歷風雨,哪能見彩虹”,那么就不太容易會一蹶不振,失望與無助也不會伴隨而來。其實,辦法總比困難多,很多情況下不是真的沒有辦法了,而是因為負面力量的不斷打擊使得個體覺得自己沒有辦法了。所以,個體還要以發(fā)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現(xiàn)在不行不代表以后也不行。
美國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認為,假如個體認為自己的生活、命運由自己來控制,那么在遇到挫折、困難、打擊時會有較高的抗挫能力,信心不容易被擊垮。反之,如果個體認為機會和外部力量決定了自己的生活、命運,那么在遇到同樣的不利情境下更容易放棄、喪失信心,成為犧牲品。
由此,心理學教授戴維·邁爾斯提出,可以通過肌肉控制、堅持鍛煉計劃,以及減少沖動行為等方式訓練自我控制,使自己獲益。這樣做的好處在于,當個體在某一領域學會如何發(fā)揮意志力進行控制時,也能拓展到其他各個領域。
孟子所說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個體習慣于否定自己,遇到事情總是暗示自己做不成,那么就容易退縮,而退縮和逃避反過來又強化他做不成這件事的心理認知,這樣一來,產生習得性無助也就不足為怪。反過來,如果個體在接受了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之后,能想象自己通過努力工作而獲得成功,那么在任務中的表現(xiàn)會勝過那些想象自己是失敗者的人。通常多想象一些積極的可能性,能幫助個體更有可能制定和實施成功的策略,這就是積極力量的作用。
此外,為了戰(zhàn)勝習得性無助,我們還必須學會一件事——不要放棄嘗試,不要自暴自棄。同樣的,你還要多去回想自己成功的經(jīng)歷,通過記住它、留住它、強化它的方式,幫助自己迅速從負面體驗和感受里走出來,重拾信心,努力獲得下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