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紅敏,汪艷青,汪美芳
(景德鎮(zhèn)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江西景德鎮(zhèn)33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為主要特征,呈進行性發(fā)展,患者常表現為咳嗽、氣短或呼吸性困難[1],造成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活動能力減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多以減輕疾病癥狀、控制病情發(fā)展、改善呼吸困難為主要目標進行綜合治療[2]。但臨床發(fā)現COPD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且受教育水平較低,對疾病防治及自護能力較差,可誘發(fā)疾病反復并加重[3]。交互分析主張通過人際溝通而改變個人成長的一種系統(tǒng)心理分析與治療模式,借助人與人之間心理情感交流互動,強調個體不斷學習,提升自我感知水平,引導患者對未來預期做出正確抉擇[4]。該方法應用于COPD健康教育模式中,對提升患者疾病自我護理依從性與生活質量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本研究旨在運用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對COPD患者認知水平及自我感受負擔的影響進行探索?,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80例COPD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COPD診斷標準[5]者;②年齡40~80歲者;③患者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②精神異常或意識模糊者。剔除與脫落標準:①入組后出現不符合納入標準或未按照研究方案進行試驗的病例;②入組后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或并發(fā)癥,無法繼續(xù)參與試驗者;③受試者失訪、中途自行退出或未完成全部試驗過程,影響療效判定結果,均視為脫落。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64.68±5.13)歲,病程(7.84±5.42)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高中及以上11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63.96±5.21)歲,病程(8.05±5.33)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及以上1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同時采用微信群或QQ等方式進行團體教育。
1.2.2 研究組 采用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具體方法如下。①建立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小組:組員由護士長、1名醫(yī)生、2名經驗豐富的護士、1名心理咨詢師組成,小組成員共同設計交互分析團體教育方案,規(guī)劃團體教育內容。②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規(guī)劃:小組成員查閱國內外有關COPD疾病文獻和交互分析相關資料,成員間通過相互討論與溝通咨詢等方式,充分了解交互分析理論;對患者前期COPD心理問題進行評估分析,評估患者在治療和康復階段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疾病管理及生活質量的相關影響因素,根據交互分析思想,著眼于COPD疾病特征、患者主要心理變化及其他相關因素,設計交互分析團體教育主要內容、形式、活動開展時間、地點、次數等細節(jié)內容。③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實施:小組成員首先與患者進行面對面溝通,全面了解患者對疾病知識認知程度、治療與護理依從性、心理狀態(tài)、呼吸情況、社會支持狀況等情況,根據了解的情況結合小組成員綜合性考慮,將患者分成8~10人為一組,再依據每組成員情況,制訂針對性干預方法,同時模擬相應情景,在模擬過程中不斷完善實施方案?;顒诱介_始時,首先鼓勵每例患者講述自我對心理、生理、社會支持需求及未來期待等,采用充分溝通的方法,幫助患者逐步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根據患者提出的具體問題,制訂互補溝通計劃方案。干預過程中,將患者疾病和相關問題作為主要探討話題,通過小組聚會形式開展團體教育活動,心理咨詢師根據主題活動提前策劃心理及生活健康干預活動,讓每例患者積極參與到活動中?;顒与A段鼓勵患者主動溝通,通過小組成員相互溝通,促使患者更加了解自身情況、團體伙伴、家庭及社會情況,進而在患者面臨困難時,愿意主動與團隊伙伴進行溝通,并商量應對策略,醫(yī)護人員向患者積極講解COPD疾病管理知識與方法,幫助每例患者建立疾病癥狀自我監(jiān)測與自我管理日志,指導其正確并堅持記錄日志內容。干預效果評價時期,小組成員干預前預期目標完成情況進行進一步評估,分析相關原因,不斷完善實踐方法并保證干預的延續(xù)性。兩組均干預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認知水平: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效能量表(CSES)[6]對患者進行評估,包含情緒應對、呼吸困難管理、體力活動、天氣環(huán)境、安全行為5個方面,共31項,各項分值1~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認知水平越高。②自我感受負擔: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采用中文版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7]對患者進行評估,包含10個條目,分值為1~5分,共計50分,得分<20分為無明顯負擔,20~29分為輕度負擔,30~39分為中度負擔,≥40分為重度負擔,分數越低說明患者自我感受負擔越輕。③社會支持: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8]對患者進行評估,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共14個條目,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社會支持越多。④生活質量: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采用圣·喬治COPD生活質量調查問卷(SGRQ)[9]對患者進行評估,包含癥狀、活動能力、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3個方面,共76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0~4分,分數越低表示生活質量越高。⑤自我護理能力: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根據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對患者進行評估,包含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概念、健康知識水平4個條目,得分越低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差。
2.1 兩組干預前后CSE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CSE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SPBS、SSR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PBS、SSR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SGRQ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GRQ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分,
COPD是臨床常見且多發(fā)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之一,該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0]。由于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影響其活動耐力和生活質量,加上COPD患者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在疾病危險因素和自我監(jiān)測方面缺乏重視度,導致患者用藥不規(guī)范,依從性較差。因此,實施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預在COPD患者疾病認知、生活質量、心理健康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由于中老年人是COPD的好發(fā)群體,患者生活習慣在短期內難以糾正,同時對新知識、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弱,造成患者在COPD疾病認知程度和癥狀管理能力較為薄弱。傳統(tǒng)健康教育主要采用說教形式向患者傳達健康教育知識,然而缺乏對患者自身需求、教育知識理解與掌握程度的關注[11]。本研究以交互分析為指導的健康教育主要通過溝通、指導、信任及共享等方式,對COPD患者提供持續(xù)分享、理解直至接受的一系列干預,通過團體間相互溝通,幫助患者掌握疾病有關知識、自我護理方法及癥狀自我管理能力要點,進而提升患者對COPD疾病的認知程度,改變其健康信念,進一步改進自我癥狀管理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6個月后研究組CSES、ES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交互分析模式的健康教育不僅為患者提供平等交流機會,在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初步評估的基礎上,使每例患者在小組溝通期間更容易產生共鳴,增強病友間相互信任、支持與合作,還對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展開討論,共同決策,同時患者在同伴引導下,采取正確癥狀管理行為,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此外,醫(yī)護人員和心理咨詢師在健康教育實施過程當中給予不斷引導與支持,跟進團體溝通情況,隨時發(fā)現患者面臨的困難處境,動態(tài)分析其需求、理解及疾病知識掌握程度,便于隨時調整干預方案,不斷滿足患者各方面需要,有助于提升患者對疾病危害性與自我監(jiān)測的關注度。
COPD作為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病情遷延不愈,由于該病所致的反復咳嗽、呼吸困難等多種癥狀,造成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同時患者擔心長期疾病治療會增添家庭負擔,加大其心理壓力,從而造成患者自我負擔不斷加重,故采取正確的應對方式對患者健康行為和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保證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6個月后,研究組SGRQ評分優(yōu)于干預前和同期對照組(P<0.05)。主要在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鼓勵患者自身參與到交互分析團體教育實踐中,實現自身價值,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增強其長期堅持治療的信心,進而促使患者由被動接受治療轉為主動學習,不斷強化對疾病誘發(fā)因素和呼吸康復技能訓練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從根本上改善肺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有研究數據顯示,90%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感受負擔,其中35%左右處于重度負擔狀態(tài)[2]。此外,由于部分患者子女工作繁忙,缺乏家庭照顧,患者自覺社會支持水平較低[12],進而間接影響其心理健康及治療決策,進一步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負面影響。本研究中,干預6個月后,研究組SPBS、SSRS評分優(yōu)于干預前和同期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主要與本研究方法中建立病友小組,通過團體間相互幫助、扶持與溝通,醫(yī)護人員與心理咨詢師共同協助,提高組內每例患者社會支持水平與群體引導效果,促進COPD患者之間的相互溝通、交互與協調,同時護理人員適時幫助患者有效尋求家庭與社會支持力量,促使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對疾病的主觀感受,最終減輕自我負擔感受。
綜上所述,給予COPD患者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團體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疾病認知程度,幫助患者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與生活質量,減輕自我感受負擔,并提升自我護理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