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育花
(河源巿精神衛(wèi)生中心/河源巿第二人民醫(yī)院精神科,河源,517000)
抑郁癥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作為一種情感障礙性疾病,患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思維遲緩、興趣缺失、情緒低落等,且伴有睡眠障礙,而患者睡眠障礙與不良情緒相互作用,對患者生命質(zhì)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1],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和睡眠障礙。團體正念減壓訓練是以正念概念為核心,在訓練過程中通過逐漸增強患者正念狀態(tài)和能力,逐漸提高其智能和情緒管理能力,從而緩解其身心壓力。本研究給予抑郁癥患者團體正念減壓訓練,取得較好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河源巿精神衛(wèi)生中心收治的抑郁癥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8~63歲,平均年齡(43.42±4.39)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65±1.35)年;學歷:大專及以上16例,高中及中專15例,初中及以下9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6~62歲,平均年齡(44.17±4.34)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97±1.25)年;學歷:大專及以上15例,高中及中專17例,初中及以下8例。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符合抑郁障礙臨床診斷標準者;2)臨床資料完整,護理配合度高者;3)簽訂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1)聽力障礙、意識障礙與溝通障礙者;2)惡性腫瘤、嚴重臟器病變者;3)器質(zhì)性疾病導致的精神性抑郁者;4)認知、記憶以及智力等缺陷者;5)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出現(xiàn)抑郁者。
1.4 干預方法
1.4.1 對照組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干預,內(nèi)容包括入院介紹、健康教育、出院指導等,針對患者個體差異通過積極關注、共情、解釋、傾聽、鼓勵等溝通技巧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并加以漸進性肌肉放松、深呼吸等改善情緒。
1.4.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常規(guī)干預的基礎上加以團體正念減壓訓練,具體如下:1)成立由主治醫(yī)師、護士長、專業(yè)護士、統(tǒng)計人員組成的專業(yè)正念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yè)的正念師培訓,提高其對正念課程的掌握程度。2)小組成員積極討論患者病情,制定針對性、標準化正念減壓干預手冊。3)干預方式。將患者進行分組,每組8~10例。每次進行團體正念減壓訓練45~60 min,每周2次,干預4周時間,共計干預8次。a.第1次,與患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患者小組成員間相互認識溝通,了解正念減壓訓練理論知識、抑郁癥的疾病特點、發(fā)病原因等。提高患者對疾病和訓練的認知程度。帶患者體驗正念法吃葡萄干,指導患者將全部注意力放在葡萄干上,讓患者從味覺、嗅覺、聽覺3個方面去覺察葡萄干的紋理、通透度、顏色、質(zhì)地等,完成首次的正念體驗。b.指導患者躺在瑜伽墊上,閉上雙眼后將自身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體上,逐步掃描身體各個部位,直接感知心的狀態(tài)。c.患者靜坐在瑜伽墊上,進行正念呼吸訓練,將患者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明顯的部位,讓患者感受呼吸時整個身體的感受,幫助患者消除不適應的行為。d.患者盤坐在瑜伽墊上,讓頭、頸、背部呈直線并采取挺直而莊嚴的姿勢,將自身注意力集中在身體和呼吸上,然后逐漸轉(zhuǎn)移到聲音上,感受各種聲音的長短、大小、高低、音色等。后逐漸指導患者放下對聲音的注意力,將念頭作為主要注意對象,注意內(nèi)心活動,覺察念頭經(jīng)過內(nèi)心的空間,最后消失,幫助患者積極應對,識別規(guī)避反應。e.指導患者進行呼吸空間訓練,首先將自身注意力放在念頭上,留意自身的各種感受,承認各種念頭的存在,不排除各種感覺。然后將自身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覺自身腹部隨呼吸的起落,真實地存在于當下。最后將身體作為一個整體向外擴展覺察力,感覺整個身體的活動。f.指導患者進行想法與感覺的正念訓練,患者閉上雙眼后用心想象自己行走在大街上,在街上看到一個認識的人,然后微笑與他打招呼,但對方?jīng)]有注意到自己走開了。這時你有什么念頭、覺得如何,有什么沖動和感覺,想做什么等。邀請患者想象、感受、軀體感覺這個場景,令患者意識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意識到觀點不分是否正確,自身情緒和行為主要來源于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和觀點,與做了什么無關,令患者意識到想法并非事實。g.指導患者進行正念靜坐練習,感受身體和呼吸訓練,令患者留意身體對情緒的反應,指導患者通過改變行為來改善情緒。h.指導患者回顧整個訓練過程,總結經(jīng)驗,使患者了解訓練對自身的幫助,以及今后如何做。
1.5 觀察指標 比較2組貶低-歧視感知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PSQI)評分以及應對方式評分。
1.6 療效判定標準 貶低-歧視感知量表分值范圍為12~48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病恥感越低[2]。HAMD和HAMA分值范圍為20~8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情緒越好[3]。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分值范圍為0~21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睡眠質(zhì)量越好[4]。應對方式采用簡易應對方式量表評定,分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分值范圍為0~60分,消極應對分越低、積極應對分越高表明患者應對方式越好[5]。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貶低-歧視感知、HAMA、HAMD、PSQI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貶低-歧視感知、HAMA、HAMD、PSQ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2組患者貶低-歧視感知、HAMA、HAMD、睡眠質(zhì)量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貶低-歧視感知、HAMA、HAMD、PSQI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應對方式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應對方式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2組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干預前,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應對方式評分比較分)
抑郁癥患者通常存在負性想法、消極情緒、睡眠障礙等,且自我控制情緒能力較差[6],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不良表現(xiàn)。
團體正念減壓訓練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通過引導患者專注于情緒、身體感受、呼吸等來改變自身認知,減少誘發(fā)負性情緒的因素,逐漸增強正念狀態(tài),從而幫助患者改變認知偏差,降低自身情緒障礙[7]。
本研究給予觀察組患者加以團體正念減壓訓練,結果顯示,觀察組HAMA、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團體正念減壓訓練可更好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分析原因是團體正念減壓訓練可增強患者大腦前額葉腦區(qū)的活躍度[8],通過專注于訓練,減少大腦思考煩惱的時間,從而減少誘發(fā)負性情緒的因素,逐漸提高患者的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從而改善不良情緒。
本研究中,觀察組貶低-歧視感知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對照組,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團體正念減壓訓練可降低患者病恥感,促進患者積極應對各種不良情況。分析原因是團體正念減壓訓練不僅可以幫助患者不評判、有意識地感知自身呼吸、身體、感官的內(nèi)在體驗,還可以幫助患者體驗之前難以接受的想法和感受,使其選擇更為積極的應對方式[9],從而可以更為平穩(wěn)且平靜的面對疾病,降低其病恥感。
觀察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團體正念減壓訓練可改善患者睡眠質(zhì)量。分析原因是團體正念減壓訓練通過內(nèi)容明確、有計劃、連貫、系統(tǒng)等訓練內(nèi)容,令患者體驗失眠的情緒以及感受,從而令患者以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睡眠。且正念減壓訓練可增強大腦可塑性,對睡眠結構產(chǎn)生影響[10],進而改善患者睡眠質(zhì)量。
綜上所述,團體正念減壓訓練應用于抑郁癥患者,可促進其積極應對各種不良情況,改善其不良情緒和睡眠質(zhì)量,降低患者病恥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