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航
(福建省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廈門,361000)
疝氣為臨床常見的一類多發(fā)病,一般手術為治療此類疾病的主要方式。小兒患者手術后對疼痛的耐受度存在較大的個體化差異,往往存在術后嚴重疼痛的情況。這種情況影響小兒患者日常生活和睡眠。因此,有必要對接受手術治療的小兒疝氣患者做好護理干預,以緩解患兒的疼痛感,確保睡眠質量[1]。結合實際情況,本文探究人性化護理對疝氣患兒術后疼痛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廈門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疝氣手術患兒216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8例。對照組中男84例,女24例,年齡1.25~7.71歲,平均年齡(5.02±1.33)歲,疾病類型:直疝16例,斜疝92例。觀察組中男86例,女22例,年齡1.24~7.69歲,平均年齡(4.97±1.06)歲,疾病類型:直疝14例,斜疝94例。2組的一般資料數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經診斷為小兒疝氣患者,家屬自愿參加實驗調查;2)符合手術指征者;凝血功能正常者;3)患病前無睡眠障礙者。
1.3 排除標準 1)臨床資料缺失者;2)精神疾患者;3)造血系統(tǒng)功能異常者;4)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5)手術禁忌證者;6)惡性腫瘤者。
1.4 研究方法
1.4.1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 2組患兒均接受手術治療,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包括協(xié)助患兒完成術前檢查,手術之后全面監(jiān)測其體征改變,查看患兒切口疼痛情況,如有必要應使用藥物實現(xiàn)鎮(zhèn)痛。
1.4.2 觀察組進行人性化護理干預 1)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當結合患兒性格特征,開展個性化心理疏導干預,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積極提升患兒配合手術的程度。2)疼痛護理:當患兒麻醉尚未清醒時,護士應當指導家屬有效刺激其耳部與身體其他部位,縮短麻醉清醒時間。倘若患兒疼痛難忍,可遵醫(yī)囑使用藥物止痛。3)觀察病情及體位護理干預:患兒在完成手術之后,工作人員應當及時為其增添衣物,防止感冒?;純涸诼樽碜饔蒙形赐耆е埃毫鲃铀俣容^為緩慢。在此刻應保持平臥位,不要環(huán)抱或者豎抱患兒,避免頭部血流速度過緩,導致缺氧現(xiàn)象發(fā)生[2]。4)飲食護理干預:患兒只有在徹底麻醉清醒之后才可進食。首先喂食患兒少量溫水,倘若患兒能夠實現(xiàn)正常吞咽可進流食,后過渡到半流食及清淡普食。患兒在養(yǎng)病期間內,應當多進食高維生素、高蛋白食物,確保機體營養(yǎng)充沛,以促進手術后傷口順利愈合,緩解術后疼痛感。
1.5 觀察指標 觀察2組護理前后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質量、住院時間。1)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進行評估,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強烈;2)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進行評估,本量表總分21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質量越差;3)分析及統(tǒng)計2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2.1 2組患兒護理前后的VAS評分及PSQI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的VAS評分及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VAS評分及PSQI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護理前后VAS評分及PSQI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兒住院時間比較 對照組患兒的住院時間為(9.77±0.55)d,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為(4.25±0.38)d,觀察組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5.812,P=0.000)。見表2。
表2 2組患兒的住院時間比較
小兒疝氣為一類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其往往發(fā)生于1~2歲的嬰幼兒階段。發(fā)病后疾病的治愈率極低,由此能夠看出,針對于小兒疝氣患者來講有必要盡早送醫(yī)治療[3]。
手術為治療此類疾病的有效方法,經行之有效的手術治療之后基本無后遺癥[4]。但因為每位患兒對于疼痛的反應程度有所差異,如果疼痛嚴重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其康復,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與睡眠。由此可見,有必要對于疝氣患兒開展術后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人性化護理干預為一類全新的臨床護理模式,其在真正意義上做到了以患者為中心,側重患兒個性特征和心理、生理需求。經過對患兒開展系列的人性化護理干預舉措,有助于促進疾病轉歸,改善患兒疾病預后,減輕患兒的術后疼痛感[5]。
綜上所述,人性化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疝氣手術患兒的睡眠質量及術后疼痛感,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