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絲綢之路上,西域地區(qū)的龜茲樂舞是古代西域樂舞的集大成者,在絲綢之路綠洲城郭中,龜茲樂舞流傳時間最長傳播范圍最廣。龜茲自古以來就有樂舞傳統(tǒng),以“管弦伎樂,特善諸國”著稱。龜茲樂舞是以器樂演奏、歌曲演唱、舞蹈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樂舞藝術。從當下來看,龜茲樂舞復現(xiàn)更是中國古典舞蹈中重要的研究內容。
一、高校龜茲樂舞訓練的時代價值
(一)“龜茲樂舞課程”訓練價值
《通典》中描述龜茲樂時載:“皆初聲頗覆閉緩、度曲轉急躁……舉止輕飆,或踴或躍、乍動乍息,翹腳彈指,撼頭弄目,情發(fā)于中,不能自止”。在龜茲樂舞課程架構中含有基礎訓練、綜合訓練組合,包括壁畫舞姿的單一訓練,如坐姿、手姿、腳姿、頭與體態(tài)等;綜合訓練如飛天伎樂組合;及道具的運用訓練,如怡花醉繩、燃燈禮佛。
其舞姿、體態(tài)、運動路線等與人體基礎運動路線相異,對于學生來說龜茲樂舞課程的訓練與其接觸到的其他舞蹈訓練方式不同,如舞蹈節(jié)奏碎小、快速、騰跳、旋轉并伴隨舞姿“三道彎”“翹腳”“抃指”等舞蹈動作。在此訓練中,開發(fā)不同以往的肌肉和頭腦訓練,其神態(tài)表演更不似平時的微笑而是要學生伴隨音樂舞步細細體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仿佛置身于石窟壁畫之中。此外,龜茲樂舞下啟新疆維吾爾族舞蹈,其部分動作在維吾爾族舞蹈中同樣有所體現(xiàn),如“撼頭弄目”,除了身體訓練外對其思維也達到一定的訓練目的。
(二)“龜茲樂舞課程”繼承與創(chuàng)新價值
在大力發(fā)展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下,龜茲樂舞的復現(xiàn)成為中國古典舞蹈建構中一大全新重要的板塊。此項重大項目亦可重現(xiàn)當日西域龜茲之宏偉之輝煌,勢必需要更多的人為此付出。
龜茲樂舞課程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作為獨立課程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從不同的層面進行講授,其一對龜茲歷史的解析,包括其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文化空間、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對樂舞形態(tài)、舞姿、服飾所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整體文化框架,至少對其有基礎認識了解。其二,教師采用口傳身授的方式,對具體動作進行實踐,從單一動作、連接動作到短句、舞段的完成,進行身體的訓練感受。在理論的認知與理解基礎上,實踐才不會空洞麻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認識必定使得學生對其有深入的了解,更會為未完成的龜茲復現(xiàn)事業(yè)吸引人才。同樣,教育的傳播更是文化的傳播與繼承。
二、對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思考
(一)存在知識上的片面性、狹窄性
龜茲樂舞以器樂演奏、歌曲演唱、舞蹈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樂舞藝術。首先,對“龜茲樂舞”歌、樂、舞三位一體的研究存在知識和人才的局限性。當下社會,對藝術分類越來越精細,普遍情況下舞蹈者不懂音樂、音樂者不懂舞蹈,更無法談及對圖像學、歷史學、考古學的研究,人才的缺失、專業(yè)的局限可能讓研究進程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谶@個客觀的原因之外,研究人員的知識儲備與跨學科研究學習也是重要的問題之一,除了需要不同的專業(yè)人才外,更需要研究者對不同方面的知識有所涉及。
其次,是地域的片面性,對于“龜茲樂舞”的研究包括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復現(xiàn)上,其研究人員大多聚焦在新疆本地及到新疆求學或感興趣的人。而沒有把“龜茲樂舞”放在中國精神及中華民族這個高度去探討,“龜茲文化、龜茲樂舞”不僅屬于古代西域屬于當下新疆,更是屬于全國人民燦爛的歷史文化。這將會為“龜茲樂舞”的研究帶來更多的學者更大的成就更深的高度。
(二)史料支撐不足、挖掘較少
龜茲石窟經過歷史長河的演變與發(fā)展,其遭到破環(huán)或流失海外,多數(shù)優(yōu)秀作品不見蹤跡。由于研究起步較晚,國家對其歷史古跡的保護實施較晚,使得“龜茲樂舞”的研究深度不夠。具體來講,“龜茲樂舞”的研究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論知識,包括地理、歷史、考古、音樂史、美術學、圖像學等其他交叉學科的知識。其研究不僅是古代庫車地區(qū)的樂舞文化,更是包含了古代絲綢之路中龜茲樂舞在東漸西進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因此,史料的完善和豐富顯得尤為重要。而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史料較為匱乏,缺乏多方面的理論支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研究向縱深方向的發(fā)展。
三、對未來的研究建議
當前,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各種新技術、新媒體、新傳播渠道層出不窮,新的渠道和媒介設施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和觀念。當今社會獲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更為多元,使得公共媒體的信息傳播比課堂教學更能夠對人們產生影響。
在信息技術與教育不斷深入融合的當下,新媒體作為依托信息技術存在的信息傳播形態(tài),對教學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在高校課程中作為獨立課程訓練的同時,運用新媒體特定對龜茲樂舞的訓練和傳播進行改革和完善,解決傳統(tǒng)舞蹈訓練的弊端。一方面,通過大眾媒體各種app,抖音、快手、微博等信息傳播平臺拉近舞蹈與觀眾距離,吸引更多的人對龜茲樂舞的強烈興趣,帶動龜茲樂舞教育的發(fā)展,力圖使龜茲樂舞更加大眾化,像藏族等其他舞蹈一樣成為課間操、廣場舞等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另一方面,利用大眾媒體的信息迅速廣泛傳播,將“龜茲樂舞”及其“龜茲樂舞復現(xiàn)”推廣到更遠的地方,吸引更多的人才,注入更多的活力,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使“龜茲樂舞”的復現(xiàn)工作不僅僅是舞蹈的復現(xiàn)更是歷史文化、考古文物、壁畫的重現(xiàn)。使西域絲綢之路的文化探索成為全中國人民的事業(yè)。最終,借助新媒體加強龜茲地區(qū)、新疆舞蹈及我校的影響力與傳播力,使龜茲樂舞如新疆旅游事業(yè)一樣如日中天。
結語:龜茲樂舞課程的教育與訓練意義深遠,此門課程的開展不僅是對學生身體和頭腦的訓練,更是龜茲樂舞復現(xiàn)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工作。中國古典舞蹈的復興及古代樂舞的復現(xiàn)研究工作道阻且長,需要我們一代一代人的接續(xù)奮斗!
作者簡介:張丹妮(1997.11),女,漢族,籍貫:河北省邯鄲市,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20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音樂與舞蹈學,研究方向:舞蹈歷史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