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青
摘要: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美術表達從想象繪畫的“意象期”進入寫實繪畫的“具象期”,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再滿足于“概念化”“符號化”,然而寫生能力的缺失,使得學生觀察方法及造型手段不能“與時俱進”后造成“眼高手低”的尷尬狀態(tài),學生手上的“術”達不到內心“美”的要求,本文提出國畫教學時可融合繼承與創(chuàng)新,兼顧形式與美感,從而實現水墨畫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創(chuàng)新;形式;美感;水墨畫教學
在國畫教學中,大多數的采用“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 三位一體的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方法,如何在傳統基礎上展現個人創(chuàng)意,是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水墨畫的教學中,我們不妨從“融合繼承與創(chuàng)新”“兼顧形式與美感” 入手,讓學生們在水墨的世界里把握寫生中的“寫意”與“寫情”。
一、融合繼承與創(chuàng)新
兒童水墨畫教學,目前主要障礙在于傳統文化內容枯燥乏味,而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chuàng)新,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對于最常見、最成熟的“梅蘭竹菊”題材的學習與臨摹,教師要給學生們留出創(chuàng)造的空間,造型不能要求太準確,筆墨也不需交代得太清楚,不妨將錯就錯,找的是感覺,表達的是味道。教師既保護學生的純真自然,又使之更深層次地理解傳統。繼承與創(chuàng)新要把握好度,對于國畫寫意技法的繼承,不能僵化地臨摹,要因材施教,根據兒童的具體情況,設計教學內容,做到先放后收。
寫生最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就是觀察,沒有觀察就談不上寫生。觀察的目的是為了更深入的了解物體的本象,打破學生心里既有的物體概念,更全面、客觀、真實地了解物體的體態(tài)、空間、紋理等視覺感知,提高學生的寫生、繪畫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觀察方法一:對比觀察
對比是美術“美”的法則之一,既是法則的必要性條件,足見對比對于創(chuàng)作美的重要性。對于低年級的兒童,教師可有創(chuàng)意地設計些趣味性的水墨游戲過渡環(huán)節(jié), 例如用毛筆蘸上墨或是色,點畫在宣紙上,再加一點水,慢慢散開,根據墨色滲融產生的畫面效果,引導學生們展開想象,學生再動手添加上些線條,讓學生明白線條除了粗細曲直,還要有方有圓;兩棵樹,就要有大小、前后遮擋對比的關系;三棵樹除了前面的要求,還要有疏密對比等關系。用水墨畫樹,并不一定是去畫樹的外形,而是借助樹去表現墨的濃淡干濕,線條的粗細、曲直、疏密、開合,黑白對比等關系。教師如果教授過多的技法,則束縛了兒童的思維,會讓他們無所適從,要貼近他們的生活,讓他們按一定的筆墨要求去畫符合他們心理特征的表現題材,用兒童的視角去觀察、表現屬于他們的世界。
觀察方法二:空間觀察
“空間”的表現是學生繪畫的一個難點。而對學畫有一段時間和基礎的兒童,教師自然要引導他們進行大師經典作品的臨摹。學生觀察體驗大師們的用筆用墨,逐漸深入傳統并學以致用,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水墨畫的各種元素,滲透一些美術語言。比如,墨有五色:焦、濃、重、淡、清,筆法有中鋒、側鋒、順峰、逆峰、散峰等,還有“鉤皴擦點染”的技法等。繪畫中的空間感來源于近大遠小、前后遮擋、取舍關系、各種轉折等。如果能加以引導,學生是有能力做好這一點的。
觀察方法三:紋理觀察
不同的繪畫對象有不一樣的紋路,樹有樹的粗糙,果有果的光滑,動物有動物的毛發(fā),布有布的紋理等等,在描繪的過程中經常會忽視這些紋路的存在,原因有幾個:一是因為怕復雜,很多紋路密密麻麻,學生不去關注,不去觀察、不去繪畫。二是物象概念化,在學生一直以來的印象當中,很多物體在他們心里面都有一個符號,包括物體的肌理,比如畫水可以閉上眼睛就用波浪線去表現,云也不比思考就是一個棉花型的基本符號,房子也永遠是三角的屋頂等等。其實畫紋理也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只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尋找到規(guī)律,那表現物體的紋理會得到有效的解決。不同物體的肌理得到很好的體現,只要抓住相應的特征,找到規(guī)律,并敢于去表現,再復雜的肌理也能得到有效的表現。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使用國畫材料繪畫帶來的趣味、喜悅和新意。
二、兼顧形式與美感
目前水墨畫教學有這樣的形式:一是兒童不管年齡都跟著老師學畫梅蘭竹菊和山水畫;二是玩趣味水墨游戲,用技法做特效,或是做大場面的水墨裝置;三是用水墨去寫生,類似西畫的素描、色彩寫生等。其實不論是哪種形式,都要滲透中國畫的筆墨美感,在形式上是中西融合,例如將水粉、水彩甚至是油畫棒和水墨結合,材料和形式可相互移植和轉換,兒童會覺得很有趣;在畫幅尺寸上要有變化,在構圖布局、用筆用色處理上都要引導兒童去感受,墨色在畫面上融合所展現出的形式語言的魅力。對于低段學生可偏重形式美感,用墨和色,輕松地、隨心所欲地在宣紙上繪制有新意的物品。
單純的水墨技能、表現方法是兒童不能夠準確掌握的,而且在宣紙上水墨痕跡所構成的藝術形象,也不是他們所能控制的。學生往往會出現第一張畫得最好、最有水墨韻味,再畫一次就索然無味了。所以適當側重筆墨技巧的錘煉是有必要的,教師應多引導兒童大膽嘗試破墨、破色、破水的多種方法,了解宣紙的性能,給他們實物圖片,選擇喜歡的生活物品大膽地抒發(fā)情懷,并給予及時引導和鼓勵。有了基本的筆墨用法再滲入畫面的形式感,我們應該引導他們將這些有趣的構圖進行巧妙的組織和展現,人物畫不完整沒有關系,畫面中物象雜陳、散點有序、造型上適當的變形和夸張,恰恰是體現出兒童水墨畫中天真、稚拙、簡樸的特色。
結語:
兒童水墨畫是簡練、大氣、內在的,要用學生的眼光去欣賞;筆墨上不求功夫,但有趣味;造型上不夠精準,但有氣韻。學生具有良好的觀察能力將促進他們的智力發(fā)展,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極為重要。對于能力強的學生,則可幫助他們往更高層次的水墨畫學習夯實基礎。教師們就該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和學生們共同進步成長。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1
[2]《通過藝術的教育》[英] 赫伯·里德著 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5
[3]《美術教育的新源泉》 錢初熹 (中國美術教育2001.6)
義烏市春華小學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