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千一
目的:探討對腦卒中患者聯(lián)合應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及運動康復療法的促康復價值。方法:對照組為常規(guī)康復治療,觀察組聯(lián)合應用運動康復療法。結果:2組患者治療前經統(tǒng)計Fugl-Meyer、ADL量表評分均較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ugl-Meyer、ADL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腦卒中患者聯(lián)合應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以及運動康復療法有利于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并可促進肢體運動功能以及自理能力的恢復。
腦卒中屬于危害性較高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例如腦出血和腦梗死均是常見的腦卒中疾病類型,該類疾病的發(fā)生使得患者殘疾率及死亡率升高,嚴重威脅其生命健康及安全。近年來我國臨床醫(y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在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中技術手段不斷提升,同時患者的死亡率得以大大降低,然而該類患者積極急診救治后仍遺留偏癱、語言功能障礙等后遺癥,影響其生存質量,所以還需進行科學的康復治療。以下將分析對腦卒中患者聯(lián)合應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和運動康復療法的實際效果。
1 資料以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8月本院76例腦卒中患者,依據康復治療方案分組,觀察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52~86歲,均值為(67.2±0.7)歲;腦出血患者共15例,以及腦梗死患者共23例。對照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齡53~85歲,均值為(67.3±0.6)歲;腦出血患者共16例,以及腦梗死患者共22例。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為常規(guī)康復治療,即結合病情給予常規(guī)內科治療,進而預防并發(fā)癥,并給予患者語言治療、吞咽功能訓練以及物理療法、針灸療法等;觀察組聯(lián)合應用運動康復療法,具體為:(1)在患者發(fā)病早期需要給予良肢位擺放,避免出現肢體痙攣情況。盡可能維持患者上肢伸展以及下肢微屈,在進行穿衣以及翻身等護理中,防止對患者患側上肢進行牽拉;(2)患者在臥床期間需要幫助其完成肢體被動運動訓練,期間需保持手法動作的輕柔,避免增加患者的疼痛感。通過進行ROM等練習保護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并幫助調節(jié)肌肉以及軟組織的病理狀態(tài)。指導患者通過雙手交叉和利用健側上肢逐步帶動患側上肢完成肩關節(jié)屈曲練習等;(3)協(xié)助患者完成軀干肌力練習,例如進行翻身練習、座位平衡練習以及橋式運動練習。患者患肢能夠主動抬起后,需要進一步通過康復指導來糾正患者的異常姿態(tài),評估患側下肢恢復負重后,可指導其完成單腿負重、邁步練習等;(4)逐步鼓勵患者完成自主洗漱、更衣以及吃飯等相關日常動作練習,從而降低對于他人的依賴感。
1.3 評價標準
利用Fugl-Meyer、ADL量表對于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的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分值均為0~100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行SPSS19.0分析,數據標準差為( ±s),組間數據行t/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患者治療前經統(tǒng)計Fugl-Meyer、ADL量表評分均較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ugl-Meyer、ADL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在廣大中老年人群中具有一定的發(fā)病率,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通過給予常規(guī)康復治療能夠促使患者腦部功能得以恢復,從而促進患者的疾病轉歸。然而單純應用康復治療仍有部分患者的臨床療效并不滿意,特別是在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中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研究發(fā)現,運動康復訓練的應用有利于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并可改善自我生活能力。通過運用運動康復療法結合患者的病情狀況采取適度頻率以及強度,對于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進行良性刺激,有利于加快神經功能恢復,進一步改善肢體運動功能以及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例如本次的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通過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同時應用運動康復療法,該組患者在治療后Fugl-Meyer、ADL量表評分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將常規(guī)康復治療以及運動康復療法聯(lián)合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中,有利于促進其病情康復并可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對于腦卒中患者聯(lián)合應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以及運動康復療法有利于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并可促進肢體運動功能以及自理能力的恢復。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