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聰 王力晨
隨著中國夢的提出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藍圖的構建,大學生肩上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保證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極其重要的: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一文中明確提出卡了大學生體育成績不合格不能畢業(yè)的相關意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對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高校學子未來的發(fā)展,都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全網數據庫,以“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為檢索詞,以“篇名”、“主題”為檢索項,不限起始年到當前(2020.5),其檢索文獻共計1727篇文獻資料。通過對文獻的整理篩選,統(tǒng)計所能檢索到的所有體育類核心期刊64篇和高校碩博士畢業(yè)論文82篇,對國內學者有關此方面的研究進行梳理,以期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1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相關研究的萌芽與發(fā)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眾多學者開始了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研究與探析。見圖一。譬如,成守允等人在校園“小群體”文化氛圍初探中提到,“要正視校園小群體的體育文化,經常性恒久性開展體育活動使之盡早步入正常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軌道”;而賈愛萍等人在闡述了校園文化與體育文化的相關概念后也表示,“雖然二者是新興的文化名詞,人們的認識也不夠深刻,那么我們更應該重視校園文化和體育文化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千禧年過后,我國關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研究呈現明顯的積極態(tài)勢,包括在各類的中文體育核心期刊也有了較大聲音,檢索見圖二。更多的也引申到高校體育文化的功能和建設的相關研究。陳媛媛等人提出,“堅持政府的相關政策,引導學生參與并且實現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管理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師資隊伍建設規(guī)范化等”。王平等人表示,“進一步了解和認識校園體育文化的功能,對發(fā)展校園體育文化,推進高校工作開展和師生的生活健康,都有積極的作用”。
自2003年起,開始有高校碩博學生開始關注并研究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并在11年左右達到頂峰。在所能檢索到的文獻中,2008年到2015年都保持著一個相對高的水準,見圖二,七年中所發(fā)表的文獻占總數的58.4%,迄今為止,學者們不僅僅只著眼于分析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功能、發(fā)展的影響因素等,而是思考探析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和其他因素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
2 校園體育文化構建的現狀
對于校園體育的影響因素,眾多學者不約而同的都提到了經濟因素的影響,可見經濟條件的優(yōu)劣,是直接作用于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的。
薛萌提出的“師資力量與體育經費不足”;龔建林指出“場地設施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基本前提,它的發(fā)展規(guī)模和水平直接影響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速度”,諸多學者對校園文化建設經費短缺問題,已經達成一個共識。
而姜志明的等人認為“體育運動的宣傳”是建設校園體育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體育運動宣傳對外不僅能夠加強人們對大學校園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大學知名度,提升大學聲望,對內可以使大學生積極關注大學體育運動,了解大學體育文化價值觀,激發(fā)大學運動文化的認同感和榮譽感”。
還有許多學者都談到相關人員和部門要重視校園體育文化的問題,早期周征在1997年就提出“體育器材昂貴,有較少的經費來辦體育是杯水車薪,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應十分重視這個問題”。
在我國因為地域性和政策的影響,地域貧富程度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如何在貧窮的地方,體育教育相對而言比較匱乏的地方,發(fā)展校園體育文化,是需要學者和相關部門去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在培養(yǎng)優(yōu)秀師資的同時,是否可以考慮完善某些地區(qū)的體育基礎設施,為學生提供一個最簡易,但是可以進行體育運動的場所,這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3 相關因子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
在所能搜集到的146篇核心期刊和碩博論文中有36篇主題是某項運動或某類賽事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
在相關賽事方面,董世杰提出,“CUBA聯賽對陜西省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影響較低,僅對部分高校有較大影響,相關學校領導對賽事不夠重視”;而對于CUBA對廣東省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一文中,王艷艷表示,“有73.9%的學生和66.7%的老師認為CUBA賽制不合理,對校園體育物質層面影響一般,對體育制度文化層面影響較差”;陳勇則表示“賽事的專業(yè)化強,特色項目少,湖南高校體育賽事經費相對不足等等都制約著體育賽事對校園體育文化的發(fā)展”。
在相關運動方面,王強表示,“網球運動對遼寧省高校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遼寧省高校的體育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制度和方法文化建設等都有很好的促進效果”;李偉順提出,“羽毛球運動與長沙市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相互促進,羽毛球運動在長沙市高校體育文化發(fā)展中極具價值”。
當地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也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有著一定的影響。李亞南,杜銀鈴提出,“民間傳統(tǒng)體育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培養(yǎng)文化自信上具有突出的作用”;李蕾,曹玉華則表示,“在陜西非遺體育文化進校園時,會面臨著中西體育文化的差異和沖突,要采用合理的策略,建立起兼容‘求真’、‘求善’、‘求美’價值大體院課程,對高校體育文化和校園文化發(fā)展都有積極的作用”。
由此可知,賽事類的相關體育運動,會由于參賽時間和設施設備,學校領導重視程度等等因素,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反而像平時可以隨時進行,并且具有觀賞性和互動性的運動,能夠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起到積極的影響,并相互促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民間傳統(tǒng)體育進校園也為高校的校園體育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以及得到更好的繼承和傳承。
4 不同視角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
有的學者對于校園體育文化的定義是從“宏觀”角度。譬如,王艷云提出“校園體育文化是體育精神和物質的總合”;張鑫華進一步闡述,“校園體育文化是由學校廣大師生在實踐過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體育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也有其他學者從文化構成元素這個視角分析校園體育文化。姜志明和劉甄悅提出,“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三個層面”;而梁柏武等人則認為校園體育文化的定義更加豐富,“校園體育文化囊括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四個層面的一種群體文化”。
總體而言,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受到校園文化和體育文化相互影響交融而產生的,嚴格來說,是受到整個國家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影響,是具有豐富含義。
從20世紀校園文化的定義是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去延伸的,但是其主體是不會改變的,就是校園體育精神文化和校園體育物質文化,而這兩者是校園體育文化萌芽、發(fā)展以至于興盛的必要構成要素和基本元素。
5 不同視角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功能,學者大都從兩個視角去分析。
在學生層面,馬萬風等人提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具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情感功能,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健康都有積極的作用”;趙峰同樣表示,“校園體育文化對于學生的健身以及愉悅身心,還有教育教化功能”;傅強等人則著重表明校園體育文化對學生的作用:“校園體育文化提升學業(yè)自我、提高社會自我、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情緒自我、能提高身體自我的正確性”。
在學校層面,徐偉則談及校園體育文化的功能,“可以發(fā)揮體育精神文化引領、感召和輻射的作用;可以讓原先沒有生命和情感的客觀物質條件變成無數個隱形的‘教育者’;引導學生行為和提供深刻的體育實踐體演”。
校園文化的功能,不僅僅作用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而且有利于學??梢杂幸粋€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當然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校園體育文化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同時,學生對于體育方面所展現的興趣,熱情和參與都促使了校園體育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校園體育積極氛圍的產生。我們還需要去思考和驗證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對于當地的體育文化是否有反哺的作用。
6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發(fā)展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校園體育文化的發(fā)展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和策略。侯猛在2019年提出“互聯網+體育可以提升體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和體育文化的建設效率,利用互聯網技術收集數據,清晰了解學生的體育愛好”。
在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概念,體育文化與互聯網的結合,是值得學者探究的事情。任蓮香則從學校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的角度談了校園體育文化的發(fā)展問題,“首先是學校領導層個體育主管部門的共同任務;其次要有任務實施的長遠計劃;最后保證學生和教師等人員對于任務完成的實施工作要保證”。
劉勇等人也在校園體育文化與社會相結合上提出來一些觀點,“要走更開放的校園體育文化模式,改變以競技水平為唯一目的的運動競賽活動,更新觀念,校社共建,資源共享”。
通過互聯網+的模式,讓校園體育更容易的開展,從而營造更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嘗試校社結合也是一個比較新穎的觀點,在充分利用校園體育文化的主體性的同時,與社區(qū)體育結合起來,與當地體育文化結合起來,更有利于校園體育文化的發(fā)展。
7 結語
縱觀中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26年的研究史,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學者的增多,對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通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來更好的完成學生的德育和美育,不斷的去思考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在影響著學生怎樣的成長成才,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成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堅實的基石。
在研究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內涵時,不能割裂的分析校園體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要充分的結合辯證的思想,兩者是相互輔助,相互影響的。我國如今的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的確確是面臨著一些難題,如設備陳舊,從事體育的專業(yè)教師不足,體育賽事的宣傳力度不足等問題,這更加考驗了當地的教育部門和學校的相關領導。
在科技發(fā)展的新時代,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引導和督促學生參加校園體育活動,一旦有了好的校園體育氛圍,那對于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也就不是難題了;重要的是結合當地發(fā)展情況和地域性差異,有選擇的發(fā)展適宜當地體育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相互靠攏,合理的利用校社結合的策略,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訊作者:王力晨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