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琴
摘要:吳貽芳先生作為我國近現代以來教育史上著名的女性教育家,在擔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達二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師人才培養(yǎng)觀:德智體群“四育”并舉;學貫中西,強調英語學習;文科和理科兼?zhèn)?,博雅教育與專才教育并重;突出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培養(yǎng)高校內學生自主實驗的才能;迎合社會需求,創(chuàng)辦特色專業(yè)。本文主要采用文獻法和比較法來研究吳貽芳先生的教育思想。研究吳貽芳先生的教師人才培養(yǎng)觀,對高校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教師人才培養(yǎng)觀;吳貽芳先生;教師專業(yè)成長
中圖分類號:G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7-0024-03
吳貽芳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女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年輕時曾經擔任過北美基督教學生會會長。1928年,她完成了博士論文后獲得了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生物學與哲學博士學位,同年,接到了母校金陵女子大學董事會聘請她出任校長的信函[1],并于此開始擔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一職。她在擔任校長20多年的教育實踐中,為我國的教育界和科技界培育出了大量杰出的女性教育者。20世紀40年代中期,吳貽芳先生作為女性代表,出席了當時聯合國成立大會,成為能夠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為世界杰出女性專設的“智慧女神”獎由吳貽芳先生個人摘得。正是因為形成了正確的教師人才觀,吳貽芳先生才能夠獲得如此出色的成就。
一、德智體群“四育”并舉
吳貽芳先生認為,好的教育內容主要體現在一種“全方位的素質教育”,是為社會培養(yǎng)“全人”。具體來說,好的教育內容要具有廣泛的包容性與全面性。她認為,要想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教師人才,就需要對教師展開全面的教育[2]。
(一)樹立正確的德育觀
在吳貽芳先生的指導下,金陵女子大學秉承的“四育”并舉,德育方面主要表現為“金陵女子校內的學生要有獨立的價值觀和科學的人生觀,以及崇高的道德觀”。具體來說,吳貽芳先生尤為重視人格塑造在學生德行中的作用,根據學校學生手冊要求,對學生的德行做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強調學生在校內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風和人格觀,遵守學校的校規(guī)。
(二)樹立正確的智育觀
智育方面,具體表現為“要求學生能夠精通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具有扎實的社會實踐和動手操作能力”。比如金陵女子大學中的兩大王牌專業(yè)———社會學系和家政學系,屬于這兩個系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相對比較頻繁[3],她們在附屬學校的兒童福利實驗所和兒童行為指導所和鄉(xiāng)村服務處,積極地進行社會服務和社會實踐。這樣的做法,使得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加強了對學科的興趣,對今后的工作有所裨益。
(三)樹立正確的體育觀
體育方面,具體表現為“要求學生了解系統(tǒng)的體育知識,促進身體素質的提高,形成對形體美的追求”。比如金陵女子大學四年唯一必須開設的必修課是體育[4],學校還要求只有體育達到學校規(guī)定的合格標準,才能畢業(yè)。在體育課上,教師的要求十分嚴格,體育活動的內容多姿多彩,包括各種體能訓練,比如徒手操等體育活動[5],可見致力于提高和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四)樹立正確的群育觀
群育方面,具體表現為“通過學校內部的許多社團組織進行活動,塑造女大學生互幫互助精神、團體意識、自治能力、組織能力和團體內溝通協(xié)商能力”?!叭河痹诮鹆昱哟髮W得到特別重視,主要因為金陵女子大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女屆領袖”[5]。金陵女子大學設立了許多學生社團組織[6],并且在大學期間舉辦了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這些社團組織根據學校的需求和社會的需要,針對金陵女子大學中女生心細手巧的特質,依照當地的實際情況,指導校內的女生幫助校園周圍的民眾進行讀寫訓練和幼兒托育等工作。這也就促使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自治能力和互助精神。
可見,德智體群“四育”并舉的“全方位的素質教育”,不但可以讓教師人才隊伍建設能夠得到良性發(fā)展,還能夠促進高校教師人才持續(xù)改善自我、加強自我,實現自身的價值和職業(yè)的意義。
二、學貫中西,重視英文教學
吳貽芳先生認為,大學教育的辦學宗旨不僅在于傳授本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更在于將外國先進的科學的文化作用于本國的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從而豐富和提升大學教育的文化內涵。具體來說,其辦學宗旨體現在教育實踐中,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重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中西方先進文明的重要作用,和勉勵學生留學進修[6],以所學知識來回報祖國。
(一)重視英文課堂教學和考試
在金陵女子大學中,大一和大二學生的必修課當中就有英文課。同時,在英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每學年都規(guī)定了閱讀一定數量英文名著,對學生的家庭作業(yè)與調查報告也統(tǒng)一要求采用英文寫作[7]。不僅如此,學生在大二下學期還要進行英文概括考試,以此檢查他們對所學英文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學習能力。并且,只有考試及格的學生才能繼續(xù)攻讀大三[8]。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吳貽芳先生認為當時中國教育和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校內的學生若能擁有良好的外語能力,可以進行出國深造,學成之后不僅可以報效祖國,還能夠補充母校的師資人才隊伍。
因此,吳貽芳先生十分看重學生的英語能力,并且也花費了重金力求名師來指導校內的學生,這也促使學校的學生在畢業(yè)之后,靠著出色的英語能力,能夠繼續(xù)出國深造,進行學業(yè)。比如金陵女子大學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劉恩蘭女士不僅在國外獲得了博士學位,還獲得了周圍同學和導師的認可。畢業(yè)后,劉恩蘭女士謹記母校的囑托和吳貽芳先生的指導,了解到母校缺少師資的情況,她毅然回國,并且在母校擔任了一名教師,為母校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人才。
(二)培養(yǎng)學生英文運用能力
金陵女子大學要求學生每學期需要閱讀幾本英文經典名著,促進學生英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校內的英語系則是采取全英文的教學方式。不但如此,吳貽芳還規(guī)定英語系的高年級的學生必須要采用英文進行寫作[9],要求她們每學期都要舉辦英文的演講會、辯論會、英語話劇等活動,以此加強學生的英文口語運用能力。并且,英語系的學生還被規(guī)定要參加英文文學座談會[9],探討閱讀英文名著的體驗和心得。比如英語系的學生相較于其他各系的學生,不僅能夠得到更多的英語能力的鍛煉,也能學習到更多的英語知識,而且她們常常因為自身的英文能力優(yōu)勢,在外面能謀求到翻譯之類的工作,從而能夠實現經濟上的獨立和人格上的獨立。
可見,金陵女子大學所實施的“學貫中西”的辦學宗旨,不僅有利于提升教師人才隊伍的整體文化素質,也利于增強教師人才隊伍服務大眾的意識。
三、文理兼通,博雅與專才教育兼顧
吳貽芳先生認為,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教育人才,關鍵在于塑造人的整體性的發(fā)展。具體來說,人的整體性的發(fā)展需要以獲得廣博的知識作為自身的基礎。而學科的過分細化,不僅容易割裂知識間的整體性和延伸性的聯系[10],也容易造成人才的片面發(fā)展,不利于人的長期性和整體性的發(fā)展。因此,在金陵女子大學中,吳貽芳先生主張采取文理兼習的制度,滿足社會對培養(yǎng)學生的需求。
(一)文理兼修的課程指向
金陵女子大學要求主修文科的學生也必須選修具有四個學分的有關理科的學科,同時,修習理科的女生也必須修習一門有關社會科學的學科,來完成自身的學業(yè)。并且,吳貽芳先生還根據當時社會發(fā)展的情況,考慮到大學生艱難的就業(yè)壓力,對學校中施行的文理兼通的制度,又做了新的調整[11],具體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校內基于社會需要,刪減了校內課程安排的有關純理論的學科,加強了對應用學科的傳授與學習;另一方面,學校根據培養(yǎng)目標,對學校中的人文學科進行了結構上的調整,加強了人文學科與科學學科的聯系,更加重視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比如金陵女大的女生和金陵大學的學生一起選課做實驗期間,金陵女大的學生面對困難重重的化學實驗和物理實驗,也能和男生一樣進行實踐操作,而且做得比男生還要細心和膽大。這不僅贏得了金陵大學男生的認可,也讓金陵女大得到教育界的關注,使得金陵女大的學生聲名鵲起,受到了國內和國外教育專家的好評。而吳貽芳女士辦學的舉措,也得到了回報。
(二)實施博雅教育和專才教育
在吳貽芳先生的指導下,金陵女子大學中的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得益彰。而且,學校更加側重應用知識和專業(yè)訓練方面的需求,對學生的培養(yǎng)要求也更加強調專精。無疑,吳貽芳先生在人文方面的博雅教育與科學方面的專才教育方面[12],找到了兩者完美的結合點。
由此可見,金陵女子大學實施的“文理兼顧”的教學方針,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人才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而且也有利于培養(yǎng)復合型的高素質的教師人才。
四、重視社會實踐,鍛煉學生自主操作能力
吳貽芳先生指出,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不但能夠塑造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而且還可以充實學生的課業(yè)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學校當中的書本知識。具體來說,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形成與發(fā)展是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作為自身的發(fā)展基礎。而學校中的學生容易受到理論知識的束縛和桎梏,很難在實際工作中自如地展現自身的能力和價值。
(一)增設科系,服務社會實踐
金陵女子大學開設了家政系和社會學系兩個專業(yè)。學校專門針對這兩個專業(yè)的學生制定了特殊的考核要求,要求這兩個專業(yè)的學生不僅要頻繁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來完成自身的課業(yè)[13],還要到全國開設的鄉(xiāng)村服務處、兒童行為指導所和兒童福利實驗所進行社會調查和實踐,包括照顧幼兒和為婦女傳授文化知識和家庭管理知識,以及為失學兒童傳授文化知識和制作手工藝品的謀生技能。
(二)設置社會實踐活動考核要求
金陵女子大學除了要求家政系和社會系直接面向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與調研,面對其他專業(yè)的學生,也根據專業(yè)性質和特點,設置了相應的社會實踐考核要求[14]。其中修習文科的學生,學校要求她們畢業(yè)論文的課題要從社會調查報告中選取材料,包括鉆研學生的著裝、鉆研社會的團體、對兒童進行個案研究,以及城鎮(zhèn)居民的膳食營養(yǎng)情況和教育工作情況等內容。
五、適應社會需求,開設特色專業(yè)
吳貽芳先生認為,大學所開設的專業(yè)不僅要符合專業(yè)自身的發(fā)展特色和專業(yè)自身的學科性質,還要符合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求。具體來說,一個專業(yè)的存在與發(fā)展和壯大,是需要以專業(yè)的社會價值和時代貢獻為自身發(fā)展的基礎的。
(一)根據社會需求,開設新專業(yè)
由于吳貽芳先生的推動,金陵女子大學在調整專業(yè)和院系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還開設了社會學系和家政系這兩大專業(yè)。而這兩大專業(yè)一直都是金陵女子大學的王牌專業(yè)[15],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社會學系是金陵女子大學中最負盛名的專業(yè),具有為社會服務的廣闊背景,以及一流的中外師資力量和鮮明的專業(yè)特色,一直是學校中廣大學生最喜愛選修的專業(yè)之一。同樣,家政系也是金陵女子大學中的品牌專業(yè),盡管成立時間較晚,卻充分地考慮了社會的需求和時代的要求,專業(yè)地位僅次于社會學系。同時,學校附設的家政實習室,可以引導學生將相關的家政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的家政實習活動。
(二)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專業(yè)
早在金陵女子大學初期,就只有文理兩科,文科被稱為哲學組,理科被稱為科學組,學生們可以在這兩個組中任選一個。文科和理科的設置,采用的是教會大學依據辦學目標從西方全盤移植的科系設置。在吳貽芳擔任校長時,她根據社會需求,在科系設置方面,將學科又分為主修學科和輔修學科,將文科主修學科設有中文、歷史、外語、社會學、音樂等學科;將理科主修設有生物學、化學、數學、物理學等學科。
六、提升教師眼界,加強終身學習理念
在擔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時期,吳貽芳先生指出,若要通過教育來創(chuàng)設杰出的教師隊伍,需要強化國內外教師交流,來拓寬國內教師人才的國際化的視野,強化教師人才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一)開展教師進修會
在金陵女子大學,吳貽芳先生要求定期開展教師進修會,強化教師間的溝通,加強教師的各種素質。在校內的進修會中,教師們集體討論各自的教學進程中的得失經驗,共同鉆研完善她們的教學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同時,校內每一年舉行的教師進修會主題也都不同,整體與當時世界的國際上的教育走勢以及校內所需要的教育發(fā)展情況有關,如1945年校內的教師進修會以“探討中英美三國的教育制度”為主題,1946年的校內教師進修會以“對金陵的展望和能力的來源”為主題。
(二)鼓勵教師深造進修
在金陵女子大學,吳貽芳先生認為,在當前國內復雜的政治局勢下,教師很難學到國外先進的教學技術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而當時的西歐各國包括美國的教育制度都很發(fā)達,所運用的教學工具和教學理念都能在世界上產生巨大的反響。因此,吳貽芳先生每年都會從各個院系中挑選不同專業(yè)的教師,到海外去學習和進修,如創(chuàng)辦地理系的劉恩蘭博士和魯桂珍博士,回校后忠于職守,熱于奉獻,提高了學校教師人才隊伍的整體專業(yè)水平。
七、結語
總之,在吳貽芳先生的影響和指導下,金陵女子大學為近代國內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輸送了不少優(yōu)秀的女性教師人才。同時,也在學校內建立了一支出色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教師人才隊伍,為學校教學的發(fā)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探究吳貽芳的教師人才培養(yǎng)觀,分析吳貽芳的教師人才培養(yǎng)觀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的理念與措施,能夠為當今高校的教師人才隊伍的建設提供一種可供借鑒的教育經驗和值得仿效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孫海英.金女大大事記[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50-51.
[2]譚雙泉.教會大學在近現代中國[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60-62.
[3]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學[M].楊天宏,譯.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61-62.
[4]程斯輝,孫海英.厚生務實巾幗楷模———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3.
[5]張連紅.金陵女子大學校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89-90.
[6]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46-47.
[7]金一虹.民國時期女子高等教育的性別議題———以金陵女子大學為個案[J].婦女研究論叢,2006(02):43-50.
[8]徐海寧.中國近代教會女子大學辦學研究———以金陵女子大學為個案[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9]陳庭來.中國近代女子大學學生管理研究[D].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09.
[10]王紅巖.金陵女子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特色述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06):138-141.
[11]胡藝華.金陵女子大學的辦學特色初探[J].高校教育管理,2009(02):54-60.
[12]樊晶,李純蛟.吳貽芳教育思想對當代女大學生培養(yǎng)的啟示[J].文史博覽(理論),2011(10):9-11.
[13]歐濤.金陵女子大學職業(yè)教育探析[J].文教資料,2011(35):171-172.
[14]楊笛.收回教育權運動中的金陵女大[J].學海,2012(05):28-35.
[15]許後.和平與智慧女神教育家吳貽芳的心理分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23-25.
(薦稿人:章小謙,江西師范大學副教授)(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