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武術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而太極拳則是其中的瑰寶,深得歷代武術界推崇。自太極成體系以來,人才濟濟,大師輩出,更有無數(shù)太極愛好者,論當今的普及程度遠在其他派別之上。它之所以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其具有剛柔相濟,以柔克剛的搏擊功能,同時具有優(yōu)雅大氣,強身健體的大眾化功能,并深得《易經(jīng)》陰陽變化,五行相生相克的奧妙。但目前門派眾多,功法繁雜,各執(zhí)己見,不少練習者不得要領,有的甚至出現(xiàn)身體練出毛病的現(xiàn)象,其原因是不理解練功法‘松’的核心要義。本人師從當代太極大師石崇英,屬楊露禪楊氏一脈,練功數(shù)十年,近來功力猛增,感悟深刻,其奧秘在一核心要義“松”字上,下面漫談一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習練太極拳有三大法寶,一是靜,二是慢,三是松。它們的關系是相互依賴,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但最重要的是松。靜是心靜,入靜;慢是動作緩慢,均勻連貫;松是身體放松,用意不用力。行功盤架時先做到心靜,入靜,在用意念引導緩慢連貫行拳,才能做到全身心的放松。也就是靜則慢,慢則松。如果心里雜亂無章,練著拳想著其他事情,就不可能做到心身放松。如果練拳過快,虎虎生風也不可能心身放松。只有通過入靜緩慢的方法,才能達到放松的目的。靜和慢是為放松創(chuàng)造條件的,也可以說是為放松服務的。
練太極拳松無止境,松是太極拳的無價之寶。李雅軒大師提出了大松大軟,極松軟,然后極堅剛,我非常認同。這就是物極必反,陰陽轉換的道理,陰到一定極限必定轉陽。
太極拳為內家拳,所謂內家拳習練必須從松柔人手,主要訓練的是人體運動的第二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通過神意的引導放松身體的各個部位,各大關節(jié),不但放松筋骨皮肉,還要放松五臟六腑,做到內外一起松。不但靜時做到松,動時也要做到松,行拳推手時都要做到松。
松不是習練太極拳的最終目的,松是方法,是手段。通過放松練習,練出來沉勁,即松沉勁,在進一步松,松透,松到腳下就會出現(xiàn)輕靈漂浮的感覺,就會身輕如燕,步法靈活。輕靈圓活求懂勁。從而達到松則沉,沉則輕,輕則靈,“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通過放松達到節(jié)節(jié)貫串,一氣貫通,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松能得到純太極勁,能使太極功夫自然上身。
松不是懈,不是松成一攤泥,而是要找出松柔,松沉的感覺,松是有條件有要求的,要在立身中正,含胸拔背等各部位達到練拳要領的前提下放松,在意念引導下有順序,有節(jié)奏,有方法,有的放矢去放松。無論行拳或站樁,只要各部位做到練太極拳的要求,就大膽地去放松,松開,松透,松空,松成松體人,空體人,就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得到純正的太極功夫。
放松的程度,直接關系著太極拳功夫的高低,松的越狠越透,太極功夫越高。從某種意義上說,太極功夫是松出來的,有的太極拳愛好者練了幾十年甚至一輩子,沒有練出太極功夫,就是沒有從松柔入手,忽視了放松的重要性,實際上練的不是太極拳,而是練的太極操。
習練太極拳都知道松,教練也要求放松,大都不知道怎么松,什么部位松,松到什么地方去,松的順序是什么。實際上太極拳的各大門派都有自己傳承下來的練功方法和松功藝術,有的不想公開,有的公開一部分,也可能有的已失傳。
練太極拳最難的是轉變觀念,扔掉多年勞動、運動、做家務等養(yǎng)成地用力習慣,太極拳要求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這就使初學者很難接受,大都會反問:放松怎么能防身自衛(wèi),不讓用力怎么能實戰(zhàn)。這就是人正常的自然反應,因為在常人的腦海里只要是拳術,就是不但能強身健體,而且還能防身自衛(wèi)、技擊實戰(zhàn),這是一種認識的偏見。所以說要先轉變觀念,逆向思維。搞清外家拳與內家拳的區(qū)別,外家拳是從剛猛入手,內家拳是從松柔入手,外家拳練的是力量和速度,內家拳練的是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
練太極拳第一階段的要求是練手上身,也就是大師們常說的太極不用手,用手不是太極拳。怎么實現(xiàn)練手上身,只有通過放松的方法,松開手臂關節(jié)皮肉,松掉多年形成的僵勁,拙力,忘掉多年地用力習慣,用身體帶著手臂運動,有意識的忘掉手臂,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練手上身是訓練整體勁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打個比喻,練過器械的朋友都知道,刀劍本身是沒有力量的,通過手臂的揮舞能輕而易舉地傷人殺人,練太極拳就是把手臂視為刀劍,把身體視為手臂去舞動刀劍(手臂)行拳推手。就做到了練手上身,達到了太極拳不用手,用手不是太極拳,太極拳沒有手,練成后渾身都是手,觸到何處何處有,挨到何處何處發(fā)。習練太極拳要做到順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習練太極拳的準則和要領,循規(guī)蹈矩的去習練,循序漸進,功夫自然上身。如果急于求成,就會出現(xiàn)漢水加時間的苦練方法,就會練出蠻力,拙力,僵勁,與太極拳的原理背道而馳,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也就是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所說的“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太極拳,有它非常獨特的練功方法,這些練功方法是先輩們好多代人體悟。實踐,發(fā)展、總結出來的。不是一代人能夠做到的,是一代代老前輩們的心血和汗水,是他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
太極拳包括所有內家拳在內,不論是行拳、站樁或推手,只是外表和形式上的不同,而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走的都是一條道,其目的都是訓練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開發(fā)人體的先天功能,練出功夫,以備其用。就拿太極拳的站樁和行拳來說吧,站樁或行拳都有高、中、低三種訓練方法,站樁分高樁、中樁、低樁,行拳分高架、中架,低架。這三種雖然都可以習練,但需要因人而異,人有體強體弱的,有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等等,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有的適合練高樁高架,有的適合低樁低架。這就是看客下菜,順其自然。因為人體只有在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下,才能做到身心兩個方面的放松,才能有舒服順暢的感覺。練太極拳就是找舒服,找到舒服就能循序漸進,功夫自然上身。
松是習練太極拳最主要的法寶,松貫穿習練太極拳過程的始終,是提高太極功夫的有效手段,是達到高級功夫必由之路。松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毋庸置疑。現(xiàn)在咱舉個例子來說明松的重要性,孫式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孫祿堂老前輩,人稱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1930年,70歲,已進入古稀之年,有五個年輕力壯日本武士找他切磋,五個日本武士把孫祿堂摁住,孫祿堂一抖把五個日本武士全部彈了出去。讓五個日本武士心服口服,佩服得五體投地。孫祿堂前輩用的就是松活彈抖的內功。這種內功的來源是與松功分不開的,松能能夠達到身體的協(xié)調,松能夠得到整體勁。孫祿堂前輩在練拳體悟中說:“內家拳功夫以松柔為本,松能出根勁出整勁。驚炸力、穿透力都是以整勁為基礎,彈抖脆快都是在整勁的基礎上練出來的。所以說太極拳功夫的來源就是松柔的結果。
我繼承的是楊露禪的大弟子王蘭亭宗師傳承下來的一脈。楊氏太極拳功夫架活步108式。根據(jù)石崇英恩師的教誨和我多年練功的感悟,應該是先松掉身上多年來形成的拙力,僵力,取消肌肉感,其次遵循練拳要領結合六合要求松出整體勁。然后在整勁基礎上繼續(xù)松,一直松到有輕靈漂浮的感覺,在此基礎上,輕靈圓活求懂勁。也就是達到了一整,二懂。松各大關節(jié)的順序是從兩頭往中間松,先松肩、肘,腕,手,把這四大關節(jié)松到身上,也就是練手上身。其次再松開胸背,腰,腰以上都松到丹田。然后從下往上松,先松開雙腳,依次往上踝、膝、胯、腰。五大關節(jié)松透后,松沉勁就到了腳下,與地面產(chǎn)生的反作用力上升到丹田,上下兩個力量在丹田交融形成內氣內勁,也就是說丹田力,丹田氣。運用時丹田轉動,意念引導沿脊柱上行,到肩,到肘,到腕,達于手。這也與大師們所說的龍虎勁相吻合。盤骨為虎,脊骨為龍,盤骨旋轉帶動脊骨轉動,傳到兩手,就形成了龍虎勁。如果用汽車來比喻,盤骨就是發(fā)動機,脊骨就是傳動軸,腰就是方向盤,腳手就是車輪。以上體悟屬本人練功多年以來一點淺見,以饗讀者!
(作者單位:河南省通許縣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