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舞電影《歌聲的翅膀》在生產(chǎn)創(chuàng)作的突圍,實際上是天山電影制片廠近年來整體創(chuàng)作精神和思路的一次具體體現(xiàn)?;仡櫧鼛啄甑膭?chuàng)作,天山廠一直在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堅持探索主旋律影片的藝術化表達、類型化講述,走出了新疆電影自己的路。
〔關鍵詞〕歌舞典型;創(chuàng)作感受
2021年4月,巨幕歌舞電影《歌聲的翅膀》登陸全國院線。在此之前,影片已于2019年10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功舉辦全國首映式,并先后獲馬德里國際電影節(jié)外語長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評委會大獎三項提名;入圍歐洲日內(nèi)瓦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入圍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電影節(jié)劇情長片單元;入圍杜坎達音樂電影戲劇節(jié)。
2018年春天,作為主創(chuàng)編劇,我接到了歌舞片電影劇本的創(chuàng)作任務。走進新時代的新疆,社會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各項事業(yè)穩(wěn)步推進,呈現(xiàn)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們要將這一可喜的來之不易的成果展示好,要讓全國、全世界的觀眾了解真實的新疆,感受到今日新疆的和諧與大美。新疆紛繁多彩的民族歌舞土壤,非常適合生長出一部本土歌舞電影,而且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也非常適合向新中國七十華誕獻禮。
歌聲的源頭:講一個與眾不同的新疆故事
影片的主旨和風格樣式一經(jīng)確定,我們編劇創(chuàng)作團隊立即展開細致的前期準備工作。
七十年滄海桑田,新疆有太多可以講述的故事,從哪個視角切入,將直接決定未來影片的氣質(zhì)。經(jīng)過頭腦風暴,我們明確了未來影片為主旨服務所要表現(xiàn)的具體內(nèi)容——既要表現(xiàn)新疆眾多民族的音樂歌舞樣式,還要盡可能多地展現(xiàn)新疆奇特的大美風光和絢爛多彩的民風民俗(助力新疆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既要緊緊扣住年輕人追逐中國夢的時代脈搏,同時還要表現(xiàn)七十年來“守邊護國”“無私奉獻”精神在當下的美好傳承,最終展示好走進新時代的各民族之間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團結(jié)一心,砥礪前行的豪邁激情。
大的創(chuàng)作方向明確以后,我們開始高效地與新疆音樂舞蹈人進行接觸和采訪,走進他們的創(chuàng)作和生活,力圖從中挖掘到音樂歌舞人的故事。同時,我們還對世界影壇上比較成功的國外歌舞片進行了一次拉網(wǎng)式的檢索和重溫,對新疆歌舞的呈現(xiàn)方式進行深度思考。
過去,在國內(nèi)外觀眾的眼中,新疆的歌舞給他們的印象,往往是從舞臺上的演出,從民間各種場合的即興舞蹈上得來的,在他們的概念中,新疆歌舞似乎已經(jīng)固化成了傳統(tǒng)的“咚噠噠,咚噠”。面對這個局面,我們決定對新疆傳統(tǒng)的民族歌舞呈現(xiàn)樣式進行一次大膽的創(chuàng)新,走出一條中國歌舞電影的探索之路,講述一個與眾不同的新疆故事。我們歌舞樣式的創(chuàng)新目標,必須吻合走進新時代的新疆氣質(zhì),那就是開放,包容,融合,現(xiàn)代。
可是,要想將新疆眾多民族的歌舞、民風、民俗,以及美景一網(wǎng)打盡,的確是個費心熬神的事。經(jīng)過深度思考,最后總導演和我確定了用一個不同民族組成的樂隊,在新疆大地采風的故事來串接這一切。
劇本創(chuàng)作從2018年5月17日啟動,到2019年5月17日定稿,前后七稿,歷時整整一年。最后的開機定稿,講述了由三個不同民族青年組成的樂隊,力攀藝術高原,踏上了追尋音樂“高峰”的采風之旅。在他們走遍新疆大地的過程中,采擷到了各民族豐富的音樂舞蹈素材,追憶了樂隊主創(chuàng)江寒少年時代的老師李明亮扎根高原、無私奉獻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愛情觀。樂隊成員在行走大地的旅程中,不斷充實自己,改造自己,提升自己。主創(chuàng)江寒更是找到了音樂的本真,找回了失去的愛情,并最終找到了自己。影片結(jié)尾,在慕士塔格冰峰前,他們唱響了采風途中創(chuàng)作的新歌《大地之歌》,實現(xiàn)了音樂夢想。
傳統(tǒng)的電影文學劇本,重心在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然而對于歌舞電影而言,劇本中音樂和舞蹈的呈現(xiàn)同故事構(gòu)建同樣重要。就我的體會而言,音樂和舞蹈作為最古老的藝術門類,感染力、沖擊力實在太強大了,它們直接刺激人的神經(jīng),好的音樂舞蹈分分秒秒就能攝人心魄。這對從事文學劇本創(chuàng)作的我來說,挑戰(zhàn)太大。因為如果只專注故事的文學創(chuàng)作,那么歌舞部分就會黯然失色,成為文學的陪襯,最終失去歌舞片的獨特魅力??扇绻^于專注歌舞的表達,那么影片的故事又會被大大削弱。這一兩難,是貫穿整個劇本創(chuàng)作的難點,讓我們飽受煎熬。經(jīng)過多次試錯,我們終于找到了辦法,就是讓歌舞參與到敘事中去,歌舞和敘事不再分庭抗禮,而是珠聯(lián)璧合。故事生發(fā)歌舞,歌舞也講故事,二者融合前行,互相關照,最終達成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
中國觀眾觀影的愛好非常明確,人們喜歡看沖突,看斗爭,看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然而對于一部國慶獻禮片而言,一些商業(yè)性比較強的素材,我們只能忍痛割愛,比如人性陰暗面的描寫,比如人性善惡的沖突。那么讓幾個品德不錯、關系又好的哥們一起旅行采風,如何設置矛盾沖突,成了劇本創(chuàng)作的難點。最后,我們找到了突破口,就是寫兩難,把每個人物都放在兩難之中:樂隊主創(chuàng)江寒,有深愛自己并多年支持他做音樂的女友,而且雙方家長就要見面,可另一方面,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作膚淺,不接地氣時,又毅然決定放棄復賽,去南北疆采風。這直接造成等他多年的女友和他分手,哭著離去。這一兩難和面對兩難時做出何種抉擇,直接拷問著江寒的靈魂。江寒背負著女友、哥們不理解的痛苦,踏上了采風之旅,孤獨地向著他的音樂夢想前行。這一影片源動力的設計,讓整個旅程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懸念,同時讓主人公在兩難(內(nèi)心激烈沖突)中前行,也有利于塑造人物和講述故事。
樂隊成員迪里夏提和加爾肯,對登上更大的音樂舞臺夢寐以求。在順利通過初賽進入復賽的高光時刻,二人卻得知主創(chuàng)江寒放棄復賽,并拋下他們獨自去采風的現(xiàn)實。二人先是陷入憤怒,后立即又陷入了是不是要去追隨同伴的兩難。最后二人在兩難中出發(fā),找到江寒,發(fā)生沖突后和解。在隨后一路同行的過程中,逐漸了解到江寒在慕士塔格峰下的成長經(jīng)歷,并最終理解了江寒對音樂夢想的執(zhí)著。三人重修舊好,一路踏歌而行。
通過這種手法,我們還將江寒的女友夏桐,和江寒偶遇并陪伴樂隊同行的視頻網(wǎng)站女主播晴朗,先后都放置在了兩難之中。通過兩難的設置和人物面對兩難的選擇,成功地樹立起了這五個主要人物。人物內(nèi)心的沖突,作為我們這個劇本創(chuàng)作中使用最多的沖突,雖然沒有影片中人與自然的沖突,或者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那樣直截了當,沖擊力強,然而卻比較符合文藝片意味悠長的定位。
在劇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音樂舞蹈的創(chuàng)作和設計,讓我們煞費苦心。好萊塢、寶萊塢的音樂歌舞樣式雖然炫人耳目,但卻不符合我們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資源供給,拿來主義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創(chuàng)作出我們自己風格的中國新疆歌舞片。在音樂舞蹈創(chuàng)作領域,我們要找到藝術感覺相通的同路人。
經(jīng)過總導演高黃剛先生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持續(xù)篩選,影片開機前,最終確定了由《大江大河》《老酒館》《天長地久》等影視作品的作曲董穎達女士來擔綱全片的音樂歌曲創(chuàng)作工作。由多次擔任過國家級、自治區(qū)級晚會編舞的辛俊杰先生擔綱編舞工作。
2019年4月上旬,在總導演帶隊下,我們所有主創(chuàng)人員,會同從北京趕來的作曲家董穎達老師,美術指導之一、國家一級美術師王曉宏先生,沿著我們劇本擬定的拍攝路線,在新疆大地上進行了開機前的最后一次采風、采景工作。一路上,作曲老師深入各地藝術院團以及民間藝人的家里,聆聽,采訪,錄音,感受不同民族的音樂樣式,吸收不同民族的音樂營養(yǎng)。美術老師更是不斷地選景,勘景,畫景,為未來影片量身定做大小“舞臺”和表演空間。整個團隊提前進入了拍攝的興奮狀態(tài),不少場景的設計,不少音樂片段的創(chuàng)作,甚至一些小的戲劇橋段的設計,都是在采風的中巴車上碰撞出來的。
劇本創(chuàng)作一路艱辛,一年來,我放棄了幾乎所有的節(jié)假日,加班熬夜是工作的常態(tài)。2019年新年假期,除了大年三十以外,我沒有休息一天。劇本創(chuàng)作期間,在新疆和北京先后召開了四次劇本研討會,專家們對我們的大膽探索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很多建議。2019年5月17日,劇本定稿。隨后,緊張復雜的選角、制景、服裝、道具、制片工作全面鋪開,日夜推進。攝影、錄音團隊陸續(xù)到位。萬事俱備,只待給我們的歌聲插上翅膀了。
歌聲的創(chuàng)作:力爭打造精品的萬里征程
2019年6月2日,《歌聲的翅膀》劇組在風景如畫的塔城舉辦了簡單隆重的開機儀式。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紅,自治區(qū)文聯(lián)黨組書記張新生蒞臨現(xiàn)場,給創(chuàng)作團隊以鼓勵和溫暖。
在此之前,攝制組已于5月25日在五彩灣進行了一周的預拍攝,按照拍攝線路圖,我們將從新疆北部的塔城開始,沿途取景拍攝,歷經(jīng)博州賽里木湖,伊犁州的昭蘇、特克斯,克州的阿合奇,喀什地區(qū)的喀什市,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最后返回烏魯木齊在市區(qū)、達坂城、天池,以及昌吉州等地完成拍攝。
萬里行程,四十輛工作車組成的龐大車隊,進行了大小十六次轉(zhuǎn)場,其間的辛苦可想而知。在整個拍攝的65天里,攝制組克服了雨季困擾、高原反應、氣候多變、長途跋涉、數(shù)量眾多的群演協(xié)調(diào)等種種困難,平均每天睡眠5到6小時,所有人都付出了極為艱辛的勞動,所有人的意志都經(jīng)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
塔城篇
對于塔城地區(qū)的拍攝工作,我們有著清晰的定位:塔城是新疆各民族融合最好的城市,這里歷來充溢著放松的、快樂的生活氛圍。音樂舞蹈和他們的生活緊密相融,是快樂生活的日常載體,歌即生活,生活即歌。他們的歌曲雖然情懷不是很“大”,但對生活最本真的理解非常到位,他們旋律是活潑自由的,他們的歌曲是完全生活化的。塔城最純粹的音樂歌舞,往往是在小河邊,樹林里,庭院中,各民族親朋好友,在酒足飯飽后隨意的、生活化的表達——而我們要展現(xiàn)的,正是這樣的場景。
我們選擇了一片茂密的白楊林帶作為塔城地區(qū)的拍攝主場景。影片主人公江寒來塔城采風,第一站就無意間闖入了一個盛大的民間歌舞聚會。我們組織了幾百名當?shù)厝罕娮鳛槿貉荩砹_斯、塔塔爾、烏茲別克、達斡爾等民族的音樂舞蹈在白楊林帶里盡情地展示,這一切打動著前來采風的江寒。
塔城拍攝的難點,在于如何在相對狹小的林帶里,盡可能地展示好各民族的風情。總導演提前做好總體規(guī)劃和部署,美術部門提前畫好場景圖,群演導演團隊提前組織和訓練群眾演員,道具部門提前布置民間收集來的道具,從烏魯木齊調(diào)來的四十名專業(yè)舞蹈演員更是日夜排練。
拍攝當日,天公作美,和煦的陽光按照劇本中的想象,投射到白楊林間,斑駁一片。地面空中四臺攝影機聯(lián)動拍攝,捕捉著一個個唯美的舞蹈動作,捕捉著一個個燦爛微笑的瞬間,捕捉著各民族老人圍坐在舞蹈場地周邊談笑風生的生動場面。
成片里,塔城地區(qū)活潑、放松、歡快、生活化的音樂舞蹈風格,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伊犁篇
伊犁,作為影片中和喀什雙峰并立的重要篇章,傳遞著新疆草原文化特有的魅力。
哈薩克族是詩和音樂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草原上遷徙游牧,鑄就了他們粗獷豪爽豁達的性格。同時游牧生活的艱辛,還帶給草原一片深情。他們音樂舞蹈的風格樣式,既有深情的吟唱,亦有明快的表達;既有輕柔的舞姿,亦有遒勁的躍動。按照我們提出的既貼合哈薩克族風情,又要表現(xiàn)出與以往不同的哈薩克族歌舞的總體要求,作曲老師和編舞老師在伊犁進行了大膽嘗試。
影片男三號哈薩克族樂手加爾肯和樂隊成員們一起來到了家鄉(xiāng)喀拉峻大草原,見到心上人瑪依拉后有一段歡快的群舞。
歌曲方面,作曲家將美國音樂劇的風格引入了草原,由加爾肯和瑪依拉在舞蹈中唱出自己愛的心聲:
啊 親愛的姑娘 我的心上人 美麗動人我的愛人
啊 澎湃洶涌 心中愛火在燃燒 我的愛 瑪依拉 瑪依拉
請讓我跟著你的腳步 跟著我的愛人 共度美好時光
瑪依拉 瑪依拉 我的愛 請你做我的新娘
請讓我跟著 你的方向 帶我去到天邊 共建幸福家園
歌曲的曲風和節(jié)奏讓人體味到了哈薩克族歌曲的風韻,依然是那塊土地上的東西,只是進行了再造和拔高,更時髦,也更國際化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歌舞的歌詞,是作曲董穎達女士在拍攝現(xiàn)場的草地上一揮而就的,短短十分鐘時間。
而舞蹈的編排在哈薩克族舞蹈語言的基礎上融入了現(xiàn)代的、世界性的、探索性的諸多舞蹈元素——既蒼勁有力,又溫婉多情;既有民族風,亦有世界味。帥氣硬朗的哈薩克族青年演員阿依肯(劇中加爾肯的扮演者)非常敬業(yè),表演認真到位,在導演監(jiān)視器上看他邊唱邊舞,活脫脫一個在百老匯表演的青年費翔。
總體而言,伊犁篇章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群舞設計,是一次新疆民族歌舞現(xiàn)代化表達的成功探索。
在昭蘇飲馬灘,劇中來自上海某音樂網(wǎng)站的女主播晴朗用音樂劇的演唱和表演方式,勸說男一號江寒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演員的表演和劇情、風景融為一體,我們將“舞臺”搬到了河畔,但沒有一點違和感。音樂和舞蹈老師現(xiàn)場坐鎮(zhèn)配合導演工作,初次嘗試“音樂劇”表演風格的演員興奮不已。這場戲的拍攝是令人愉快的,只是突來的大雨讓攝制組陷入困境。在撤離時,所有的車輛被困在沼澤。大雨中,當?shù)氐木仍诰驒C趕來了,所有的演職人員全部下車,幫助司機推車走出困境。大家全身濕透,但精神飽滿愉悅,是拍攝的成功化解了一切,因為大家的心都在戲上。
劇本中樂隊在昭蘇偶遇萬馬奔騰的橋段,應該是我們這部電影中最大的場面了。當初我創(chuàng)作這段戲的靈感,來自于八年前我在昭蘇采訪時,偶遇的夕陽下馬群牧歸的場景。當時我看到的也就幾百匹馬,但給了我很大的震動。在劇本中我斗膽不考慮拍攝成本,寫下了“萬馬奔騰”四個字。沒曾想,在劇組拍攝還原這一場景的時候,昭蘇當?shù)卣e極配合,真的找來了八千匹馬!
拍攝當日,當導演通過步話機發(fā)布起跑指令后,八千匹伊犁馬在當?shù)匾话儆嗝寥说尿?qū)趕下,狂飆般地沖著攝影機疾馳而來,大地震動,煙塵滾滾,馬群嘶鳴著,騰躍著,長鬃飛舞,風馳電掣,像沖鋒的勇士,像所向披靡的戰(zhàn)隊,像百萬雄師下天山!——我在劇本中描寫的畫面全部實現(xiàn),真是莫大的幸福。
劇本中設計這場戲,是為了讓采風的年輕人經(jīng)受一次草原文化的隆重洗禮,增加他們音樂創(chuàng)作的內(nèi)勁。拍攝時,當馬群狂奔而來的時候,四位演員不用導演說戲,就完全進入了震驚和狂喜的表演狀態(tài)。在場的所有工作人員,更是在這短暫的不到半分鐘的“白馬過隙”中,屏住呼吸,目不轉(zhuǎn)睛,熱血沸騰!
萬馬奔騰的畫面,在影片中的呈現(xiàn)也就短短的十幾秒時間,可對于創(chuàng)作團隊來說可是費盡了周章。拍攝前兩天,總導演就帶領攝影和制片團隊來到拍攝現(xiàn)場,仔細研究馬群移動的路線和攝影機的機位。在拍攝的前一天,召開了劇組所有部門參加的創(chuàng)作準備會。在會議室白板上,詳細地畫出了馬群移動的線路圖,各堵截點人員的站位,三臺地面攝影機的機位,空中航拍器的飛行軌跡等等,一是為了確保拍攝質(zhì)量,二是為了人員和馬群的安全。扎實的準備為拍攝提供了強大的保障,當天的拍攝馬鳴人歡,順利完成。
喀什篇
維吾爾族人天性幽默風趣,接受新鮮事物較快,近年來在“中國新說唱”“中國好舞蹈”中頻頻折桂,展現(xiàn)出優(yōu)秀的音樂舞蹈天分和融入中華現(xiàn)代文明的強勁動力。在喀什歌舞的總體定位中,我們主打青春的,時尚的,民族的,融合的現(xiàn)代歌舞,同時也有傳統(tǒng)維吾爾族舞蹈的展示。
作曲老師根據(jù)自己在喀什采風的靈感,為男二號迪里夏提開飯館的叔叔寫出了招呼客人的《來撒來撒》歌:
我推薦拉條子 還有烤包子
你聽過馬奶子 還有羊蹄子
甜甜的皮牙子 無花果子
還有美美的石榴汁子
來撒來撒 朋友來撒
清燉羊肉 馕坑烤肉
來撒來撒 吃撒有撒有撒撒
……
為了表現(xiàn)好這首具有濃郁維吾爾族風情的原創(chuàng)歌曲,我們將諸多喀什民間生活元素大膽植入,將各種來自市井的聲音融入歌曲前奏的打擊樂中——鐵匠鋪打鐵的聲音,壓榨石榴汁的聲音,冰激凌小販鏟冰的聲音,做茶壺的小榔頭的敲擊聲,街頭下象棋的老人落子的聲音,打馕的師傅往馕坑里貼馕的聲音,做陶罐時機器旋轉(zhuǎn)發(fā)出的聲音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在影片中呈現(xiàn)往往只有一秒、兩秒的眾多小鏡頭看似簡單,然而由于太多太碎,確實熬費了創(chuàng)作團隊的不少心血和才思。
喀什老城大歌舞一場戲,雖然在劇本中只有短短兩頁紙,但繁復的拍攝工作進行了兩天。在老城中央腹地,一個由老屋形成的丁字路口的核心地帶,成為我們拍攝喀什大歌舞的“舞臺”。兩百名舞蹈演員參與了演出。上到五六十歲的中年舞者,下到五六歲的街舞兒童,更有來自烏魯木齊專業(yè)單位的四十名舞蹈演員和當?shù)厮囆g院團的舞蹈演員組成了表演的核心團隊。還有兩百名納格拉鼓手,站滿了巷道。
街舞、現(xiàn)代舞、民族舞先后登場,鼓聲震天,舞姿曼妙,一氣呵成。全景、中景、局部、特寫、航拍輪番上陣。整個四分鐘的舞蹈在拍完幾組全景后,被導演拆開了拍,揉碎了拍。為了不留遺憾,小到每一個舞蹈動作的局部細節(jié),主要表演者的細微表情變化,都被創(chuàng)作團隊收入囊中。
喀什的大舞蹈,在所有創(chuàng)作者的眼里都是全片的高光時刻。演員們跳得酣暢,鼓手們打得盡興,創(chuàng)作者更是拍得興致盎然。畢竟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街頭群眾舞蹈,當然,也是首創(chuàng)。戲還沒有拍完,喀什舞蹈的現(xiàn)場小視頻,就在抖音上火了。
阿合奇篇
柯爾克孜族訓鷹文化是我們在克州展示的重點,因為老鷹涅槃的故事,正是我們影片中樂隊需要的精神世界。演員們乘坐的道具車,緊隨著幾十名駕鷹策馬的訓鷹人撲面而來。每一幀都可以做電腦屏保的畫面,讓幾個現(xiàn)場的工作人員眼眶發(fā)熱。
在克州我們還拍攝了一場雨戲:劇中樂隊成員路遇一名正在大雨中掙扎的牧民。原來他的牛陷入了沼澤,無論他怎么使勁,陷入泥坑的牛都紋絲不動。樂隊成員紛紛下車跳入水洼,將牛托舉著,牽引著,最終幫助牧民脫困。
這場戲讓五名演員和現(xiàn)場工作人員吃盡了苦頭。兩臺消防車噴灑著漫天的“大雨”,演員們就在這“雨中”反復表演,渾身濕透,筋疲力盡,冷透了,累壞了,就跑到車里喝一碗姜湯,然后再沖進“雨中”,跳進水洼?,F(xiàn)場的工作人員和他們一樣,也在“雨中”足足泡了一天。如果這還不足以形容他們的辛苦,那么從我們的牛演員換到第三頭才完成拍攝任務這一點看,大家就會明白拍攝工作的艱辛不易了。
塔縣篇
高原環(huán)境給創(chuàng)作團隊帶來了極大困擾。尤其是那些需要在高原搭建大搖臂設備的場工和在慕士塔格冰山下放歌表演的演員。當然,這又是一個第一次——第一次在中國電影中呈現(xiàn)高原放歌的場景。
年齡偏長的攝影指導和副導演邊吸氧邊工作,他們樂觀地拿當?shù)貥苏Z上的文字鼓勵大家:“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劇中樂隊三位成員,一路體味成長來到了象征著高潔和力量的慕士塔格冰峰前。喀拉庫里湖波光盈盈,雪峰倒映在湖面,萬籟俱靜。在這天人合一的大境中,他們拉起手風琴,打起箱鼓,彈起吉他,為一輩子駐守高原的老師,為從烏魯木齊趕來的江寒的女友,以及全國的網(wǎng)民們唱出了新創(chuàng)作的歌曲《大地之歌》:
看 禾苗茁壯成長 雄鷹展翅飛翔
潺潺溪水聚合 流向遠方
聽 蜜蜂嗡嗡作響 風兒輕撫臉龐
枝樹發(fā)芽 蟲兒破繭 萬物生長
胡楊的力量 太陽給的光
帕米爾高原上 冰川在閃亮
滿目成群牛羊 駿馬奔騰向四方
吾愛吾家鄉(xiāng)
……
拍攝這場戲的時候,扮演江寒老師的中國著名影視演員羅剛,是邊吸氧邊拍攝的。當我在監(jiān)視器前,看見他聽到學生作品時老淚縱橫的表演,我知道這場戲成了。
這首《大地之歌》是全片八首歌曲里我最偏愛的一首。我和作曲董穎達女士開玩笑,說她的創(chuàng)作是“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風格。作為一個很少踏足新疆土地的內(nèi)地人,一個純粹的音樂人,在我陪同她幾次在南北疆采風、拍攝的路途中,我都能不斷地發(fā)現(xiàn)她被新疆音樂感動和震撼的瞬間。大道至簡,她創(chuàng)作的赤子之心,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毫不扭捏作態(tài)的樸實的曲風、詞風,幾十年的專業(yè)音樂訓練,走遍全世界后的返璞歸真,太適合新疆這片土地的表達了,因為我們新疆就是這樣敞亮,寬厚,深情,博大。董穎達女士為我們的影片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影片于8月初完成拍攝工作,隨后進入了緊張的后期制作階段。因為要趕著向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后期制作團隊的工作人員在總導演的帶領下,于北京進行了一次卓絕的工作歷程——定剪、音樂、聲音、字幕、特效、包裝、調(diào)色,直到通過審核拿到“龍標”,一個半月,一氣呵成。后期工作人員連續(xù)工作36個小時或更多,已成常事。就是這種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影界院線電影后期制作的“新疆速度”。
歌聲的啟迪:藝術要堅定地走守正創(chuàng)新之路
影片就要與廣大觀眾見面了,作為創(chuàng)作者,我們就像等在產(chǎn)房外的親屬,心懷忐忑又凝神靜氣,盼望著這初生的嬰兒能走好每一步,也愿我們的“歌聲”響徹華夏。
回望一年的劇本創(chuàng)作之路,感覺可以總結(jié)的東西太多。坦率地說,當初接到劇本創(chuàng)作任務的時候,我是有畏難情緒的。因為,第一是從來沒寫過歌舞片的劇本,第二是國內(nèi)也沒有可以參照的影片。國內(nèi)的許多冠以歌舞片名頭的電影,嚴格意義上講還不能算是歌舞片。因為影片中的歌曲也罷,舞蹈也罷,都是需要了拿來,不需要的時候就沒有,至多就是為影片的情緒服務,都沒有走進戲劇本身。
劇本創(chuàng)作歷時一年,我曾多次遇到創(chuàng)作瓶頸,甚至懷疑自己,尤其是無法在劇本中實現(xiàn)歌舞和戲劇融合統(tǒng)一的時候。然而,主創(chuàng)團隊尤其是總導演勇于探索,敢吃“第一個螃蟹”的亮劍精神,不畏困難、頑強堅持的鐵人精神,不斷刺激著我,鼓舞著我?,F(xiàn)在回頭看,創(chuàng)作拼的不僅是所謂的天賦、才華,更多的應該是毅力,以及勇于否定自己、突破自己的膽量。
在困境中,我們一次次重新開始,在一張張白紙上重新作畫。劇本中的人物幾次調(diào)整,過去式的故事多次推倒重來,音樂舞蹈的設計多次反復,故事的重心和源動力不斷試錯。尤其是新疆音樂舞蹈的現(xiàn)代化創(chuàng)新表達,更是力排眾議。因為我們的初心,就是要給世人展現(xiàn)一個不太一樣的新疆歌舞,時代在進步,我們要緊緊跟上。
影片最終完成了音樂舞蹈和戲劇表達的基本融合,這一成果是整個團隊在創(chuàng)新意識引領下的一次新作為。從對歌舞電影創(chuàng)作的一頭霧水,到一路走來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到逐漸體味出歌舞電影的本真,再到今天拿出成片,從無到有,我們走過了一條艱難的道路。
此番歌舞影片生產(chǎn)創(chuàng)作的突圍,實際上是天山電影制片廠近年來整體創(chuàng)作精神和思路的一次具體體現(xiàn)?;仡櫧鼛啄甑膭?chuàng)作,天山廠一直在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堅持探索主旋律影片藝術化表達、類型化講述的新疆電影自己的路。說簡單點,就是要讓我們的作品更接地氣,更接近人心,有人看,有人愿意看,有人喜歡看。我們所有的創(chuàng)作人員,就是在這條路上持續(xù)摸索著,探尋著,跋涉著。也許我們的作品還不盡如人意,但我們勇敢地向藝術高峰進發(fā)的腳步從未停歇。正如我們在這部影片中刻畫的幾個年輕音樂人,他們已經(jīng)獲得了好歌舞新疆賽區(qū)的復賽資格,可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音樂作品太注重形式,不接地氣的短板時,毅然放棄復賽,踏上了采風之旅,逐夢之旅……
創(chuàng)新,帶來挑戰(zhàn);創(chuàng)新,帶來成長;創(chuàng)新,帶來電影創(chuàng)作的新天地。
作者簡介
李牧時,天山電影制片廠影視策劃部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