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前幾年,中央電視臺有個特別火熱的節(jié)目《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開播,選手里有一位幾歲大的小朋友,戴著髯口(胡子)、穿著厚底兒(靴子),顫顫巍巍地演繹了一個有意思的“老頭兒”,唱得好不說,那做派,那眼神,都那么傳神,一下子就引起了京劇圈的轟動。這個小朋友唱的就是麒麟童的代表作《徐策跑城》。
麒麟童是一個姓麒的人嗎?麒麟童可不姓麒,他是鼎鼎大名的京劇大師周信芳的藝名。今天我們可能不熟悉周信芳這個名字,但愛聽京劇的人都知道,“北有梅蘭芳,南有周信芳”。周信芳,在當年可是和梅蘭芳齊名的京劇大角兒。
在晚清民國那會兒,京劇舞臺上總會出現小孩子,他們扮戲唱戲,特別招人喜歡,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小童星呀。周信芳就是其中最吸引人的一位。
說起“麒麟童”這個藝名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
周信芳出身京劇世家,自小家學淵源。他的父親也是京劇名家,擅長唱青衣。周父看著自己唱得像模像樣的兒子,決心推他一把,于是他就決定和兒子合演《黃金臺》。當時周信芳七歲,就在水牌子(海報)上寫了個“七齡童”的藝名。
小小的周信芳第一次上臺,并未怯場,一場戲唱下來,“不灑湯,不漏水”,演得有板有眼,觀眾們甭提多喜歡了??梢哉f,“七齡童”周信芳的第一次亮相,就一炮打響了。后來他又小火了一把,在一出叫《掃雪打碗》的戲里演了個娃娃生,演到在雪地里滑倒的情節(jié)時,他直接在舞臺上來了個高難度的“吊毛兒”,這漂亮的大空翻摔地動作一出來呼啦啦就贏得個滿堂好。這之后,童星“七齡童”的名字算是在當地紅了。
那么“七齡童”怎么就成了“麒麟童”呢?
當周信芳跟隨戲班到上海演出的時候,他早就過了七歲,周父一想,再叫“七齡童”也不合適,可是名是人的影兒,“七齡童”的名聲早就傳出去了,干脆改叫“七靈童”吧。可沒想到演出當天,寫海報的那位上海老爺子耳背,把“七靈童”聽成了“麒麟童”。他這一寫錯不要緊,隔天著名的《申報》這么一登,一代宗師周信芳可就“被”起了藝名。從此,這帶著吉祥寓意的名字就伴隨了周信芳的一生。麒派,也就這樣誕生了。
為了打磨自己的技藝,少年周信芳先闖蕩了北方的幾個大碼頭:天津、大連,然后又去了北京,在北京“喜連成”科班搭班學藝?!跋策B成”可是有著“京劇大師的搖籃”的稱號的,當時周信芳的“同學”里就有和他一樣剛滿十三歲的梅蘭芳。
京劇“角兒”的成名,離不開“票友”的追捧,但更重要的,還是身上要有真功夫。沒有真功夫的京戲演員,是成不了“角兒”的。那時候,麒麟童在上海廣受“票友”追捧,只要他一出場演戲,觀眾是爭著往臺上撒錢的。就連“伶界大王”譚鑫培到上海演出后,都特意看了他的戲,回到北京就對人說,上海有個麒麟童,是個人才。
但要說對周信芳評價最高的,莫過于著名老生演員張春彥了。張春彥可是和四大名旦全都配過戲的著名老生演員,他曾經鄭重地說:“把北京的名老生放在一只鍋子里熬,也熬不出個‘麒麟童’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