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藝
去年我閱讀了張愛玲的《花凋》,對此有一些思考和理解?!痘ǖ颉肥菑垚哿釀?chuàng)作的短篇愛情小說,它講述了一位身患肺癆的可憐少女隕落的全過程。我認為,作為民國背景中破落家族中的女兒,故事中的主人公鄭川嫦的悲劇結(jié)局是有其必然性的,作者在其中的表現(xiàn)手法十分巧妙。
首先,社會背景決定了鄭川嫦這樣的女子的悲劇。在《花凋》中,女性是一個被統(tǒng)治、被征服的社會性別,擁有比男人更狹窄而封閉的生存空間,作為家道中落的封建遺少的女兒,鄭川嫦更是這樣。因為門第所限,她甚至不能工作,只能“做女結(jié)婚員”。而且,在這個時代的女性身上體現(xiàn)著生存焦慮,女性身體只是承載男性欲望的媒介。女性長期處于窒息和壓抑的社會地位中,被剝奪表達自己欲望和的權(quán)利。鄭川嫦渴望上大學(xué)的愿望是不可能被滿足的,她只能做某一家的女兒、某人的妻子,她的愿望和受教育的權(quán)利是被社會所忽視的。不僅是《花凋》中,張愛玲的女主人公總是不停鉆營,使出渾身解數(shù)增加自身魅力,期望自己也轉(zhuǎn)化成男性社會中的高價商品,并盡可能增加自己的社會性價值,以期在婚姻中獲取較高的社會身份地位和較好的社會待遇,靠婚姻獲得階級躍升。和她的姐姐們一樣,鄭川嫦決定嫁人的時候,她的一生就被注定了,只能成為封建時代男權(quán)社會中的犧牲品,即使沒有肺病,她的一生也已經(jīng)被決定了。她的墓碑上,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墓志銘是社會對她的粗暴定義,也體現(xiàn)了她的一生都無法脫離社會的壓力和局限。
其次,在鄭川嫦的悲劇中起到了相當直接的作用的,就是家庭的冷漠和忽視。她的父母和姐姐都是這一過程中無形的加害者。鄭川嫦是家里的第四個孩子,上面有三個姐姐,下面有幾個弟弟,這也體現(xiàn)了她自小缺乏關(guān)愛的尷尬身份。“吃嬰兒藥片的小男孩”、“是酒精缸里浸泡的孩尸”、“是連演四十年的一出鬧劇”、”即時進補的老太爺”都是作者對鄭川嫦父親鄭先生的描寫,作為破落家族的大家長,也是社會默認的家族的主宰和保護人,他精神已經(jīng)死亡,無法承擔起父親的責(zé)任,保護自己的妻女。不僅如此,他還會嘲笑病中的鄭川嫦的樣貌,埋怨她吃蘋果多花費了家里的錢。在他身上,鄭川嫦無疑是無法得到父愛的。另外,“美麗而憂傷”的母親同樣意味著母愛的缺席。鄭夫人熱衷于為女兒找丈夫,只是自己年輕時“缺乏羅曼蒂克的愛”時的心理補償。與其說是對女兒的關(guān)心,不如說是對女兒的情感掠奪。她既標榜自己"情感太重”,卻又為不暴露私房錢而不愿意為病重的女兒買藥。她用“壓迫”、 “自立”、“情感"、“犧牲"這些新名詞歌頌自己的“犧牲”,自憐自戀,但其實內(nèi)心虛榮、自私、庸俗,在公眾場合用英文名稱呼女兒,表現(xiàn)自己的時髦。她身上,體現(xiàn)了張愛玲對浪漫庸俗化的諷刺和審視。鄭川嫦的姐姐們也沒有為她提供過親情的溫暖。她們自私自利,冷酷虛偽,欺騙愚弄年幼的鄭川嫦,把穿舊不要的衣服給她,還美其名曰這些衣服適合她。鄭川嫦在遭遇社會的壓力、戀人的背叛、病魔的折磨時,家庭始終沒有為她提供過情感和多少物質(zhì)的支持,她缺乏同情心和親情的支撐,無疑也是造就她悲劇命運的一個因素。
鄭川嫦的戀人章云藩對她的拋棄,也是文中造成鄭川嫦悲劇的一個重要誘因。文中,川嫦起初見章云藩的印象“起初覺得他不夠高,不夠黑,他說話也不夠爽利,措詞也過分留神了些”,他并不符合鄭川嫦對于戀愛對象的標準,鄭川嫦最終卻愛上了他。由此可以看出,在飽受家庭折磨后,她把希望寄托在男性的身上,希望依靠婚姻得以解脫。而且,在當時的背景下,章云藩是她尚心儀且唯一有可能的結(jié)婚對象。因此,與其說川嫦最后是愛上了章云藩,倒不如說章云藩是川嫦灰暗生命里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删褪沁@最后一點希望也破滅了。章云藩在對鄭川嫦承諾過“我總是等著你的”兩年后,最終找了新女友。鄭川嫦見過他相貌平凡然而健康活力的女友后自慚形穢又感到失望,這一次會面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給了她致命的打擊,也讓她徹底失去了求生的決心和勇氣。這種感情不僅有來自女性對男權(quán)社會的依賴,還有對自身價值的不確定和放棄進取的掙扎。鄭川嫦原生家庭沒有給她幸福,婚姻就成了她擺脫現(xiàn)狀的唯一依靠。在婚姻也無望后,她對現(xiàn)實的失望和女性自尊的被打擊,都使她失去了對生活的期冀。會面過后,鄭川嫦病情迅速惡化,因為這意味著在男權(quán)社會中,她改變命運的最后一點可能性消失了,不僅意味著戀人的離棄,更是整個世界的拋棄。
當然,鄭川嫦自己懦弱安靜、敏感自卑的個性和對待感情不主動的態(tài)度也造就了最后的悲劇。她不敢出言挽留章云藩,只敢悄悄出門買安眠藥打算輕生。面對世間的挑戰(zhàn),她始終沒有做出積極的反應(yīng) ,也不敢反抗姐姐的爭搶、父親母親的忽視。她沒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當然也就失去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鄭川嫦的悲劇是多種因素的集合,社會的寬容、家人的關(guān)愛、戀人的忠誠,她都沒有得到,即世界無愛、家庭無愛、戀人無愛,鄭川嫦作為舊時代的一個普通的女性,當失去了所有的依仗后,等待她的就只有死亡。諷刺的是,她死后,反而得到了家人的贊揚和高評價。因為死亡,鄭川嫦成為一個空洞的象征符號,可以任由他人來定義。他們對她的定義,符合社會對一個年輕未婚女性的要求,卻完全沒有人了解過她的愿望與遺憾、痛苦與掙扎。她是腐朽時代中沒落家族的犧牲品,在被忽視中長大,在金錢面前被親情放棄,在愛情競爭面前因病提前出局。這的確是值得深思的,鄭川嫦雖然家境沒落,但父母雙全,衣食無憂,家庭社會地位仍在,她在腐朽的舊時代中尚且沒有自保的能力,無法依靠自身的奮斗、父母丈夫的保護獲得幸福,就更不用說那些先天條件不如她的的下層女性們了。張愛玲說:“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蹦菚r的女子無疑沒有選擇的權(quán)力,只能隨著父親和丈夫的安排隨波逐流。
《花凋》反映出的舊時代腐朽沒落的社會現(xiàn)實,可以為現(xiàn)在社會中的女性提供不少的警醒和借鑒。這篇短篇小說,其實講的是一個老實女孩微弱的欲望屈服于周圍更為強大的欲望并消亡的過程。而川嫦的自甘墮落也是舊時代婦女思想的一個縮影,是迂腐社會的一個側(cè)面描寫。即使到了現(xiàn)代,一味依靠父母祖蔭、丈夫保護的女性,也不會得到好的結(jié)局。隨波逐流、不懂反抗的女性,如果不能突破世俗的重圍,必然的結(jié)局就是走向死亡。只有不斷看清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掌握知識和技能,擁有謀生和把握自己人生的能力,才能度過自己主宰的一生。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雕刻者,只有足夠的底氣,才能面對生活里接連不斷的挑戰(zhàn),與男性平視,才會有更多人生的選擇。
這篇小說中,張愛玲冷靜敘述情節(jié),輕描淡寫,舉重若輕,反而突出了鄭川嫦去世給讀者帶來的震撼。最后的戛然而止,短促而有力,把悲劇展示給世人看,更增加了無聲的力量。文中對不同人物的刻骨刻畫,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揭示了女性的內(nèi)囿性,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思考。
《花凋》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在男權(quán)社會里被忽視的女性的生存的需求和無助的掙扎,她們因為被折斷了翅膀而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只能在牢籠一樣的環(huán)境里做無力和絕望的掙扎。女性的自我意識如果毀滅,就會像鄭川嫦一樣,一點點失去思考和做出改變的人勇氣,最終萬劫不復(fù)。同時女性應(yīng)領(lǐng)悟到,親情和愛情都應(yīng)是首先肯定自我存在后再爭取的事物,世事無常,自己才是最可靠的保證。如此,才能找到生命真正的價值所在,在時間的流逝和生活的考驗中,始終保持自我的獨立,實現(xiàn)真正的成長。
廣西大學(xué) 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