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喜歡會犯錯的學生。
不犯錯誤的好學生遍地皆是,會犯錯誤的學生鳳毛麟角。
培養(yǎng)一個不犯錯的好學生容易,培養(yǎng)一個會犯錯的學生太難。
現(xiàn)在的學生,都是刀槍不入。學生怎么上課,怎么做作業(yè),怎么閱讀,怎么討論,怎么寫字,怎么鍛煉,怎么說話,怎么走路,學校都有規(guī)定,詳詳細細,清清楚楚。這是給學生裹上了厚厚的鎧甲。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還怎么犯錯?還有犯錯的空間和機會嗎?恐怕你想讓他犯錯他都不知道怎么犯了。
現(xiàn)在的學校,都是銅墻鐵壁。各種各樣的章程、制度、手冊,把學校的籬笆織得嚴絲合縫、密不透風。一次春游和秋游,就能讓學校如臨大敵,恨不得把學生全裝在保險箱中。有個初中學校,因為一場校運會,校長大傷腦筋,最后的方案竟然是:放假!報了運動項目的學生上場,沒有運動項目的學生回家。雖然沒有啦啦隊、沒有觀眾的運動會不好看,但這不是杜絕了安全隱患嗎?說校長荒唐嗎?其實校長也有苦衷:學生太多,運動場上瞬息萬變,標槍、鉛球之類的運動器材十分危險,萬一出點事,怎么得了!我甚至能猜到校長的想法:如果能不開運動會,更好。
我不知道讀者聽到這個故事是什么反應,反正我除了苦笑,就是難受。學校還有學生自由呼吸的空氣嗎?在這樣的學校,你別指望學生會犯一丁點兒錯。
這樣的學校好嗎?細思量,真是五味雜陳。可是,學校不出事,學生不出錯,這不正是全社會都要的結(jié)果嗎?有時我想,學校的某些荒唐舉動,校長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其實也是被社會和家長逼的。
我不禁要問:我們把孩子送進學校,究竟是為了什么?
為了接受知識,為了學會閱讀、學會觀察和思考、學會交流和溝通,為了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端正的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毋庸贅言,這些都是教育的應有之義,都是學校工作的主題,也是學生去學校的目的。
但也不盡然。
我認為,還有一條:學生去學校,是為了犯錯。
學生在課堂上說錯話,開小差,不聽講;在教室里打鬧,損壞了桌椅,打碎了玻璃;不按時交作業(yè),把作業(yè)本畫得一塌糊涂;和同學打架,逃學;忘了戴紅領(lǐng)巾,書本也弄丟了;成績一直不好,對老師的苦口婆心視若不見;頂嘴,你說一句“都講八百遍了還不會”,他立馬反問“你什么時候講了八百遍”。最可惡的是,他成心氣你,還拉了一幫同學幫腔。
如果把學生犯的各種錯都羅列出來,把他們的糗事、丑事、蠢事等種種問題行為全部記錄在案,恐怕一本書都寫不下,每個老師都可以倒出一籮筐。
但是,學生不就是在這樣不斷犯錯、糾錯、改錯的氛圍中逐漸成長的嗎?哪個學生不是這樣走過來的呢?哪個孩子沒在學校里犯過這樣或那樣的錯呢?雖然他當時還認識不了錯誤的性質(zhì),一轉(zhuǎn)身就忘了,但在將來的某個時候,當他回憶起這些學生時代的故事,他會倍感溫馨。
二
還很關(guān)鍵的是,學生在學校里犯錯的成本最低。因為有專門糾正他們錯誤的老師。
如果沒有了學生的犯錯,或者沒有了犯錯的學生,老師的教書生涯一定枯燥乏味——那是沒有半點漣漪、沒有半點激情、極為蒼白寡淡的教育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讓犯錯的學生走出學校以后不再犯類似的錯誤。事實上,學生在學校犯的各種錯誤,都是他對學習、對生活、對社會的有益嘗試,這些嘗試的價值就在于給學生留下了思考的烙印。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基礎教育設定在18歲左右,大概也是考慮到人的成長的階段性。18歲以前的這十幾年,孩子從懵懂無知的幼年、童年到漸知人事的少年,心智都是極不成熟的。他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和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用自己的心靈體驗和感受這個世界;然而他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是很不全面的,他的體驗和感受也是很不準確的。
這不就是所謂的天真和幼稚?正是他們的天真和幼稚,使忙碌、緊張得幾乎透不過氣來的成人世界,有了讓人輕松愉快的插曲,有了讓人煩惱頓消、開懷一笑的氣氛。
試想,如果學校里的孩子都循規(guī)蹈矩、遵章守紀,不逾雷池半步,不越規(guī)矩一分,說著與成人一樣正確的話,做著與成人一樣正確的事,那樣的校園還是校園嗎?那樣的孩子還是孩子嗎?
沒有哪個老師不喜歡成績好又聽話的好學生、乖孩子,也沒有哪個老師不對淘氣愛搗蛋的孩子頭痛不已。但我想說一句老師們也許不愛聽的話——幾十年后,真正記得老師且與老師聊得來、很親近的學生,大半不是當年的好學生,而正是那些犯錯不斷、讓你頭痛的“差生”。
“差生”們都記得當年犯過的錯,記得讓老師生氣的違紀事件,更記得老師批評自己時憤怒和痛心的樣子。他們把這些故事回憶出來,和當年的老師、同學一起重溫、分享,這是他們的開心時刻和美好時光。他們的青少年時代可知可感,畫面生動,如一壺陳年老酒,一打開便芳香四溢。
好學生大多沒有這樣的故事可供回憶,而且他們把個人的好成績歸功于自己的聰明和勤奮,認為老師帶給他們的影響不大。在他們的記憶中,老師的身影很模糊。他們一路走過,沒有鳥語花香,沒有白露橫江,也沒有朝霞和夕陽,只有書本。
三
談到學生的校園生活,我總會想起幾個頗有意思的鏡頭。
第一個鏡頭是《紅樓夢》里賈寶玉帶著茗煙一干人大鬧學堂。孩子們不好好讀書,偏要惹是生非——一言不合,便硯瓦、書匣齊飛,書本、茶盞亂砸,鬧得雞飛狗跳。孩子們有拍手看熱鬧的,有吆喝助陣的,還有在一旁打太平拳的,個個都不嫌事大,滿堂鼎沸。但孩子們自有孩子們的解決方式,大人彈壓喝止終究沒有什么效果,還得他們自己找到下臺階的方法。而孩子們的世界不過是一時惱了,一時又好了,并無隔夜的仇怨。所以寶玉和金榮的矛盾,也不過是金榮磕幾個頭了事。至于后來是否還有爭斗,也許有,也許無,小孩子呀。
第二個鏡頭是魯迅筆下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一班學童上課時偷偷溜了出去,到三味書屋后面的百草園折蠟梅花,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這樣膽大妄為的事,就發(fā)生在老先生的眼皮子底下。最妙的是,這老先生雖極方正、嚴明,卻手里“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矩,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
第三個鏡頭是黑柳徹子筆下的巴學園。對不想上學讀書的淘氣孩子,校長想了很多有趣的法子來吸引他。校長不會因為孩子話多就批評他,孩子雖然講得顛三倒四,校長還是一會兒笑,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又問“還有呢”。巴學園的課堂紀律似乎不是很好。
這三個鏡頭里,打架已是無法無天,逃學淘氣也屬違紀犯禁。這些行為都很出格了,但老師都不輕易使出懲戒的手段,更沒有喊家長來學校的習慣,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似乎有放縱之嫌,在助長孩子們的頑皮和搗蛋?!鞍遄幽仙街?,不打書不熟?!笨蓮聂斞傅墓P下看,這戒尺也是做樣子的時候多,嚇唬人罷了。所以,待老師一不注意,孩子們又故態(tài)復萌,繼續(xù)溜進百草園尋開心去了。
我認為,會犯錯的孩子也是好孩子,沒準兒比從不犯錯的孩子更優(yōu)秀。我沒有理由不喜歡他們,真的。難道你不喜歡嗎?
他們身上有一股壓抑不住的勃勃生氣,這是人性之靈的天然釋放。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青春和力量,看到旭日朝霞,看到詩情畫意。畏葸不前、懦弱退縮不屬于他們,他們永遠唱著快樂的歌。“乳虎嘯谷,百獸震惶?!彼麄兪窃绯堪司劈c鐘的太陽。這個世界必將屬于他們,也只有在他們手中才有希望,才有未來。
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好奇心、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幾乎每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都有一大堆鬼點子,透著出人意料的聰明勁兒。他們對這個世界,有一種無窮無盡的探索的熱情和欲望。他們玩得與眾不同,調(diào)皮搗蛋也是別具一格。
他們智商高,情商也高,內(nèi)心世界豐富多彩。調(diào)皮且愛犯錯的孩子似乎永遠有一張?zhí)煺鏌o邪的笑臉,有一雙會笑的眼睛。那眼睛,眨巴眨巴,忽閃忽閃,能讓老師消除疲憊,驅(qū)走煩惱。他們是教室里的開心果,是人群中的鬼精靈。有他們在,教室里永遠笑聲四溢。
這樣的孩子如果被過分壓制,無疑是對人性的最大戕害,是對真善美的最大戕害。
四
有人也許要質(zhì)問了:照此說來,學校的管理還有意義嗎?規(guī)章制度還有必要嗎?是不是放羊式的管理最好呢?
我們需要討論的是,學校應該怎樣管理學生?應該有怎樣的規(guī)章制度?或者說,學校是否需要建立一種有溫度的容錯機制?
首先,規(guī)章制度不能斤斤計較。不少學校喜歡搞量化式管理,把各種違紀行為量化計分——學生遲到了扣分,不交作業(yè)扣分,衛(wèi)生不達標扣分……扣分的項目竟有二三十項。這種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讓老師對學生斤斤計較。在學生看來,不就是遲到了一會兒嗎?老師犯得著大發(fā)雷霆嗎?而在老師看來,這里扣一分,那里扣一分,你也扣,他也扣,班上的分經(jīng)得起這么扣嗎?這就把老師的神經(jīng)繃緊了。如果死盯著扣分,神經(jīng)會繃得越來越緊,到了某個臨界點,老師就會“炸箍”,就會“大爆發(fā)”。老師的“爆發(fā)”是對學生的極大震懾,“殺傷力”巨大?!氨l(fā)”的次數(shù)多了,學生就會變得謹小慎微,在老師面前唯唯諾諾。
這樣做也許可以有一時約束之效,但顯然不是長遠之策。靠“嚴刑峻法”來治理學校、管理學生,必定是失策之舉。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是無法約束得了的——即便約束了他們的手腳,也約束不了他們的心靈。
過分嚴苛的制度,過分嚴厲的處罰,容易使學生的心靈和行為變形?!凹热粍虞m得咎,那么如何迎合老師?”學生就會動起這個歪腦筋來。于是,有的學生就會偽裝自己,裝乖,裝好,裝優(yōu)秀;老師面前一套,老師背后又是一套。學生如果習慣了戴著面具,走向社會后就是兩面人。沒有真誠,也就沒有善良,人性之害莫此為烈。
其次,換一種眼光看待學生的犯錯。不要輕易給犯錯學生貼上不守紀不遵章的標簽,不要把他們打入另類的“冷宮”。當然,我們也不可以放任對學生的管理和約束??茖W合理的校園守則,不僅有助于學生從小樹立規(guī)則意識,更是一所學校優(yōu)良校風的基石。
如何對待管理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如何處理學生的缺點和毛病,北京十一學校的做法值得借鑒。北京十一學?;撕艽缶Γ瑢Σ煌挲g、不同特點的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匯總。他們發(fā)現(xiàn),七年級學生的問題集中在:1.書包凌亂,經(jīng)常找不到學習用具;2.貪玩,經(jīng)常忘記寫家庭作業(yè);3.喜歡拉幫結(jié)派,幫派(小團體)之間常常互相攻擊;4.喜歡嘰嘰喳喳,追追打打。八年級學生的問題則集中在:1.學習目標不明確(因為離中考尚遠),紀律松懈;2.叛逆意識增強,聽不進老師的建議,與父母的沖突和矛盾增多;3.敏感,攻擊性強,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向;4.愛說粗話、痞話,以為是時髦;5.早戀傾向露頭。
有些問題必定在某個年齡段出現(xiàn),這是符合心理學、生理學原理的。若能發(fā)現(xiàn)并承認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學校的管理、老師對學生犯錯的態(tài)度就會更理性、更心平氣和,也更有助于找到因人施策、因材施教的方法。
最后,老師要敢于放手,也就是說,要允許學生犯錯。這似乎是一句很古老的話了,但真正讓教育者認同并踐行,實非易事。很多老師眼里揉不了沙子,學生稍有過失,則批評和懲罰相隨,而這是連三味書屋中的老先生都不屑為之的。
允許學生犯錯,才會有容錯機制的建立。最重要的是,老師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有了足夠的理解和寬容,才能從容地面對學生、和藹地陪伴學生、耐心地引導學生。
我要向所有校長和老師進一言:大膽放手讓你的學生犯一回錯吧!
讓學生說幾句錯話,不要急于打斷他,不要急于糾正,讓他把話說完,說充分,說完整,也許他的錯話是另一條思路、另一種見識。讓學生做一回錯事,如果他在教室墻上踢了一個腳印,你不妨裝作視而不見;如果他想在雨中享受一下泥濘的滋味,你不妨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即使他和同學打架了,你也不必大動肝火,你不妨冷靜旁觀,過幾天再做處理。
放手的結(jié)果是:學生膽子更大了,更自信、更積極、更勇敢了,不是溫馴的綿羊,而成了奔馳的駿馬;學生能力更強了,班會、運動會可以自己組織了,黑板報可以自己設計了,更有創(chuàng)造力,更有干勁。因為,他們更能管理自己,更能約束自己,他們表現(xiàn)得比老師想象的更好,甚至超出了他們自己的預期。
(作者單位: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