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廣
摘 要:新中國初期(1949-1956),河南省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其中以水災最為嚴重,具有受災地區(qū)廣、災情嚴重的特點。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河南省委和政府采取了救助災民、擴大副業(yè)生產、進行生產自救等一系列措施,帶領和幫助災區(qū)群眾渡過災荒,恢復生產。本文以河南省水患及其救助為例,對新中國初期河南省賑災救災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河南??;水患;賑災救災;新中國初期
中圖分類號:K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4-0044-02
建國初期,河南省經濟面貌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足。再加上夏秋季節(jié)多暴雨,河流眾多,因此水患頻發(fā),極大影響了河南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面對如此嚴峻的困難,河南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抗災、救災,有力減少了自然災害對農業(yè)造成的損失。當今,水患災害依然頻發(fā),研究建國初期河南省抗災救災,對我國今后的抗災救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新中國初期河南省水患概況
河南歷史上自然災害多發(fā),包括水、旱、風、雹、蟲等災害,其中對河南省危害最大的當屬水災。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剛剛建立,經濟面貌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河南省依然面臨嚴重的水患威脅。在1949年,其中水災受災面積824萬畝,成災面積527萬畝;1950年,水災受災面積1 874萬畝,成災面積1 094萬畝;1951年,水災受災面積839萬畝,成災面積599萬畝;1952年,水災受災面積1 231萬畝,成災面積795萬畝;1953年,水災受災1 707萬畝,成災面積1 301萬畝;1955年,水災受災面積1 580萬畝,成災面積1 028萬畝。其中在1954年和1956年水災比較嚴重。1954年,河南全省有85個縣遭受了水災,成災面積達到3 138萬畝,減產糧食約40億公斤,成災人口約1 016萬人,房屋倒塌60萬間。在19 56年初夏,2 000多萬畝麥地遭受澇災,減產達到4.5億多公斤,到了八月份又遭受了特大水災,成災面積4 446萬畝,糧食減產17.5億公斤,受災人口1 439萬人,房屋倒塌191萬間。
二、新中國初期河南省水患救助工作
針對嚴重的水患災情,河南省委和政府帶領全省人民遵循黨中央的方針政策,立即組織力量,積極而果斷地采取救助措施,減少災害的危害程度,防止災情擴大[1]。
(一)成立救災機構,領導救災工作
面對嚴重的水旱災情,在1950年,河南省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先后成立了“河南省生產救災工作委員會”和“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并結合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標本兼治”的方針。由于自然災害經常發(fā)生,河南省設立了生產救災領導小組辦公室,附設在省民政廳內,由一位副省長主管這項工作,日常業(yè)務則由省民政廳辦理,在遇到比較嚴重的災情時則由省直有關部門聯合辦理。河南省地方各級政府也先后成立了救災機構,以此來領導當地的救災工作。
(二)進行國家救助,展開生產救災工作
在災情發(fā)生以后,河南省委和政府快速行動,努力做好災民的安置和救助工作。
表1列出的雖然是自然災害的經費支出情況,但是河南省在新中國初期水患頻發(fā),基本上也是以水災造成的損失為主,因此,從此表中也能看出,新中國初期,河南省對水患災害的救助情況。
每當水患災害發(fā)生以后,河南省委和政府便抓緊部署災區(qū)生產救災工作,廣泛組織群眾進行耕種以及開展多種經營和工副業(yè)生產。如在1950年,河南西華縣在經歷水災后,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并在“男挖河,女生產,千里泛區(qū)變良田”的口號下展開了競賽。還有在1954年水災后,省政府便緊急召開了生產救災會議,制定了《關于冬季生產救災方案》,發(fā)布了《關于冬季生產救災工作的緊急指示》和《活躍農村經濟生活的緊急方案》,要求災區(qū)必須把生產救災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各地要認真貫徹生產救災的指示和安排,及早動手大搞工業(yè)、副業(yè)生產,爭取把災荒消滅在冬季。如在遂平縣八區(qū)組織了5 000多災民參加編席、打魚、打柴等副業(yè)生產,一個月就收入了1億1千多元;淮濱縣建灣鄉(xiāng)農業(yè)生產合作社除了照顧農業(yè)生產以外,還抽出了50個勞動力打魚,并帶動了全鄉(xiāng)70%的農民參加副業(yè)生產。另外為了減輕災區(qū)的負擔,河南省還在災區(qū)實行稅收優(yōu)惠政策。
(三)節(jié)約度荒,以工代賑
面對水患災害,河南省號召民眾要節(jié)約渡荒,省吃儉用,細水長流,不可鋪張浪費,要大量采集野菜樹葉,種植油菜作為代食品。如淮陽、郾城、臨潁等縣已開墾荒地12 000多畝,并種了油菜;東明、東牟、杞縣、滎陽等五縣災民采集了18萬多斤紅薯葉等代食品,淮濱縣橋溝區(qū)也采干菜72 000多斤,以此節(jié)約糧食渡荒。此外,河南省號召機關部隊要艱苦樸素,愛惜民力,每人每天節(jié)約1兩糧。如在1954年,河南軍區(qū)決定軍區(qū)機關及部隊自9月1日起至12月底,每人每天節(jié)約1兩糧食救濟災民,并將上半年節(jié)約的小麥14萬公斤、現金24 280元交給人民政府救濟災區(qū)群眾。
除了號召災區(qū)群眾節(jié)約渡荒外,河南省還通過組織以工代賑的方法增加災區(qū)群眾的收入。以工代賑是指在受災地區(qū),黨和政府為幫助災區(qū)民眾度過災害所采取的一項措施。這既加強了防災建設,又解決了災民度荒困難。在1950年的救災方案中,河南省對以工代賑做出了預算和安排,其中包括防洪治河、鐵路沿線建設倉庫、修筑公路、鐵路線以外調運糧秣、建筑等事業(yè)和建筑費用,主要由黃河修堤黃委會撥糧以及鐵路局進行撥款撥糧。另外在1954年水災后,為了幫助災區(qū)民眾增加收入,河南省組織災民治理河道,撥款7 004萬元,安排災民進行勞動服務,撥款3 700萬元。
三、新中國初期河南省水患救助的當代啟示
(一)救災減災要堅持黨的領導
在新中國初期,面對災難,河南省高度重視救災工作,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災情,全力領導災民搞好救災減災工作,幫助災民恢復生產和生活。這些措施對新中國初期河南省的經濟恢復以及維護、穩(wěn)定社會秩序起到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主心骨。在當代,自然災害依然頻發(fā),因此,克服和戰(zhàn)勝自然災害是我國的一個巨大挑戰(zhàn)。中國要步調一致、闊步前行,順利推進救災減災事業(yè)的有序展開,沒有一個主心骨、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是不行的[2]。
(二)救災減災要堅持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省發(fā)生的幾次嚴重水患災害,無疑是對新生人民政權的考驗[3]。每當災情發(fā)生,黨和政府就立即組織和領導災區(qū)群眾抗災救災。如在1956年水災,全省組織了100萬人的防汛隊伍進行防汛救災。除此外,河南省還發(fā)動災民進行排水搶種蕎麥、晚谷、蘿卜等作物,進行生產。河南省在抗災救災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緊緊依靠民眾,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與災區(qū)群眾同甘共苦。在抗災救災的過程中,密切了黨和政府與群眾的關系,有力減輕了災害對人民群眾造成的損失。
(三)救災減災要大力發(fā)揮生產救災的作用
生產救災是救災減災的重要舉措。在新中國初期,河南省積極進行生產救災,有效控制了災情,促進了河南省農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從1949年以來,糧食產量不斷增長,其他如棉花、油料等產量也得到了較快增長。到了1955年,農業(yè)總產值已經達到了36.01億元,比1954年增長了7.3%;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25億公斤,比1954年增長了9.4%;棉花16741萬公斤,增長了22.7%;油料32137.5萬公斤,增長了21.7%。到了1956年,由于遭受了嚴重水災,河南省農業(yè)總產值為34.73億元,比1955年下降了3.6%,糧食總產量121.1億公斤,比1955年下降3.1%。通過這些相關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在1956年農業(yè)產出比上一年有所下滑,但是總體上,在建國初期,河南省農業(yè)經濟在不斷恢復與發(fā)展。
四、結語
建國初期,河南省水患頻發(fā),嚴重阻礙了河南省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尤其在農業(yè)方面更是遭受了重大損失。面對這些困難,河南省委和政府果斷采取了救助災民、生產救災、以工代賑等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有力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推動了河南農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密切了黨和群眾的聯系,鞏固了新政權的建設。通過對建國初期河南省發(fā)生過的水患災害進行回顧與梳理,探討水患救助的措施,可以對我國當今的水患預防和救助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注:畝與公頃的換算公式:1 畝=0.0666666666667 公頃
參考文獻:
[1]靳翠玲.1957年內蒙古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探析[J].前沿,2014(Z3):217-218.
[2]本刊編輯部.滄海橫流顯砥柱——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為何擺在首位?[J].黨員干部之友,2020(9):15-17.
[3]江滿情.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蝗災治理及其意義[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9,26(3):86-97+158+159.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