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青
一、借助趣味性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改中明確指出:在基礎教育階段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自信與學習習慣,并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均需要以學生具備內在學習驅動為前提,并非有他人的單向指導與干預可以實現(xiàn)的。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從學習興趣的激發(fā)為出發(fā)點,借助小學生普遍喜愛的趣味游戲引出教學主題,使小學生對接下來的英語學習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有助于小學生自學意識的生成。
如在有關人體部位的單詞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拼圖游戲,將一個一個的小卡片上寫上單詞“foot”“arm”“eye”“hair”“hand”“nose”等,當教師說出一個單詞的時候,看看學生們誰能夠最快地找出這個單詞,并將其放置在正確的位置,最后拼接完成并正確的學生,便是此次游戲的勝利者。又如在譯林版三年級英語上冊《My friends》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說“Everyone has his own friends. Who are your friends? Tell me about his or her characteristics and let's have a guess!”,此時學生們紛紛舉手,開始嘗試描述自己朋友的特征,燕燕這樣說“My friend is a girl in the class. She has big eyes, long hair, and also loves to laugh.”,小偉這樣說“My friend is the tallest boy in the class.”等等,教師應抓住這一時機,引出教學主題:“Well, let's read a text today to see who his friends are?”。
在單詞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如以往一樣機械地灌輸英語單詞,然后要求學生們死記硬背,而是通過趣味卡片制作的方式,組織學生們做拼圖游戲,學生們需要在教師說出單詞的時候,快速地找出對應的英語單詞,并放置在對應的位置,考察了學生對這一單詞讀音與詞意的掌握程度,使小學生感受到了英語學習的快樂。而在《My friends》的教學中,教師采取讓學生們猜謎的方式介紹各自的朋友,之后再引出主題,可以讓學生們明確學習的目標,對新知產生強烈的期待感,有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構建適宜的英語情境
語言的表達與運用都需要在某一特定的環(huán)境中進行,其作為信息傳遞的承載者,只有在特定的語言情境中才能發(fā)揮出其真正的價值。但是,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中,大部分教師都忽視了語言情境對于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影響,特別是在英語學習中,英語語言是我國學生習得的第二語言,在英語語言學習中最缺少的就是英語語言的情境,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大量的學生雖然記住了英語的詞匯、語法、時態(tài)等內容,卻無法將其靈活地運用在對外交際中,甚至出現(xiàn)諸多理解上的錯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善于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借助多媒體技術中的音頻、視頻功能,制作出聲情并茂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增加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理解與感悟程度。
如在譯林版五年級英語上冊《At Christmas》的教學中,教師考慮到了小學生的認知思維發(fā)展特點,嘗試運用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示出國外圣誕節(jié)這一天人們的行為、節(jié)日的氣氛。教師在課前從網絡中搜集了有關圣誕節(jié)的視頻資料,將其整理成了一個教學課件,在課堂中教師播放課件,學生通過動態(tài)視頻的觀看,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國外圣誕節(jié)的習俗,如在圣誕節(jié)這一天,街道上會擺放好多的圣誕樹,圣誕樹上面掛滿了閃閃亮亮的小燈,將圣誕樹裝扮得異常美麗。每個小孩在睡覺前都會在床邊掛一個襪子,希望圣誕老人會送來新年的禮物,人們見面都會非常親切地打招呼,非常有節(jié)日的氣氛……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更加直觀地展示了西方國家圣誕節(jié)這一天的真實情景,很容易帶領小學生進入到圣誕節(jié)的情境之中,學生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字幕上的人物對話初步了解新的單詞,并從對話中聽到地道的讀音,加強了學生對單詞與讀音的記憶程度,同時讓小學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圣誕節(jié)雖然與中國的春節(jié)性質是一樣的,都意味著迎接新的一年,但是西方國家并不貼對聯(lián),也不吃餃子,這就是語言背后所體現(xiàn)的文化差異,有助于實現(xiàn)小學生的英語深度學習。
三、豐富課堂教學活動,無形中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聽”“說”“讀”“寫”是語言類學科學習的主要途徑,需要通過不斷地訓練得以提升,但是,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若是采取過于刻板的聽說讀寫訓練方式,其獲得的效果難免不盡如人意,甚至會讓小學生在過于枯燥、刻板的訓練活動參與中產生厭學的心理,不利于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提升。那么,就需要教師將語言能力的訓練轉化為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讓小學生在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參與中自然而然地強化語言能力,做到“聽得懂”“說得出”“讀得準”“寫得妙”。
如在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下冊《Seasons》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析與討論文章的內容及發(fā)現(xiàn)的問題,但是需要學生盡量用英語溝通,在問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小學生說英語的意識,走出啞巴英語的學習困境。同時,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可以為小學生的聽英語、說英語營造出輕松的氛圍,學生們在相互交流中可以指出他人語音或語句中的錯誤點,實現(xiàn)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另外,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之后,組織辯論賽,如教師提出問題“Which season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Tell me your reason.”學生們紛紛參與到此次辯論賽中,想盡一切詞匯描述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說出這個季節(jié)的美好。
這種源于學生內心需求的英語學習與語言表達,所起到的效果必然是最佳的,小組學習活動與辯論比賽的組織中,小學生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要說英語,并從英語學習中獲得了喜悅感與成就感,可以促進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良性發(fā)展。
結束語
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中,大多數(shù)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不當,將教學目標轉化成了明確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學習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難免會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壓力,產生學習的負擔,不僅不會起到積極的效果,還會讓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為了解決這一教學現(xiàn)狀,需要教師掌握“無痕”的教學藝術,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構建“教無痕,學有效”的高效課堂,進而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配合度,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