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帆
摘要:目的;探討斷指再植技術對于斷指再植成活率的臨床研究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9—2020年收治的斷指再植患者80例患者為例,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用了斷肢再植技術,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技術,對兩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結果:觀察組的成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采用目前技術有著較好的效果,結果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斷指患者,采取改良斷指再植術可提高斷指的再植成活率,可以值得大范圍推廣。
關鍵詞:手外科;斷肢再植;效果
引言
在手外科疾病中,斷指是臨床比較常見的損傷之一,多為電鋸、切割、撕脫或壓砸等原因所致。在發(fā)生斷指后,應立即進行斷指再植手術。斷指再植術是手外科手術中難度較高的手術,當患者肢體斷離后需在顯微鏡下對其血管、神經、肌肉等組織進行吻合,將患指斷端與肢體連接,在最大限度上恢復到原來的性狀,并恢復原有的功能。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9—2020年收治的斷指再植患者80例,年齡>18歲、傷前手指活動能力良好、手指離斷時間<72 h,患者與家屬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凝血功能障礙、斷指狀況不佳、精神障礙及無法配合者。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兩組均完善相關的檢查,再次明確無手術禁忌。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斷指再植術,具體操作如下:采取臂叢麻醉的方式,綁扎氣壓止血帶進行止血,清洗損傷手及進行消毒處理,術中暴露創(chuàng)面線進行清創(chuàng),找出吻合血管神經,咬平短縮指骨并對合骨端及固定??p合伸肌腱,調整張力,采取屈肌腱法修復并對靜脈血管清創(chuàng),剪除受到挫傷的靜脈及清除其中血塊,用肝素沖洗斷端后靜脈縫合。找到近端與遠端神經、指動脈,對兩側動脈進行縫合與固定,對固有動脈進行徹底的清創(chuàng),修整動脈管口及縫合雙側的指動脈,在無張力的條件下間斷縫合,穩(wěn)定血管半小時將創(chuàng)口關閉,術后用敷料進行包扎。術后使用抗生素預防術后感染,使用抗血管藥物預防血管痙攣發(fā)生,并在術后1d告知患者絕對臥床休息。
觀察組則實施改良斷指再植術,手術操作同對照組一致,而術后則實施改良的治療方案,具體如下:在術后3d,觀察患者血運恢復穩(wěn)定后可告知患者注意患肢的局部制動,臥床休養(yǎng)及定時對血運情況進行觀察。血運穩(wěn)定后5d可讓患者下床活動,同時在這一時期給予3~5d的抗生素及低分子肝素鈣,采取皮下注射用藥的方式,1次/d;此外持續(xù)使用羥乙基淀粉,采取靜脈滴注的用藥方式。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術后斷指再植存活率情況,主要判定標準是患指有無神經反應能力,同時觀察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血管危象、術后感染等。②于出院時和出院后2個月評估手部功能,使用密歇根手功能量表(MHQ),包括整體手部功能、疼痛、外觀、活動等6個方面,每項滿分為100分,將6個分數(shù)取平均值,得分越高表示手部功能恢復情況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斷指存活率和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2.2 兩組MHQ量表評分比較
3、結論
產業(yè)化的飛速發(fā)展增加了意外事件的發(fā)生率,在各種意外事件中,斷指的發(fā)生率較高,多由于切割、壓砸、電鋸等原因所致。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斷指再植術的技術也越來越先進,臨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術后得到及時針對性病情評估,然后根據(jù)評估結果盡早開展手部功能的康復訓練,以加速康復外科理念作為指導,更具有科學性以及權威性。綜上所述,對于斷指這一損傷疾病,臨床治療中采取斷指再植術的治療方式,可提高術后斷指再植成活率,降低血管危象發(fā)生率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并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及工作中,因此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胡冬英,安曉霞,賈亞莉.手指再植與再造手術康復護理方法及效果觀察[J].貴州醫(yī)藥,2020,44(09):1503-1505.
[2]唐洪偉.斷指再植與非斷指再植治療手指末節(jié)完全離斷的效果比較[J].中外醫(yī)療,2020,39(27):59-61.
[3]張娟.斷指再植術后靜脈危象的臨床護理要點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20,28(S1):228-230.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西院手外科 湖北武漢 43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