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后,基礎教育告一段落,高等教育將要開始。完整接受過這兩階段教育的人,回憶起來,感受大抵會截然不同。
進入大學后,不僅中學階段學到的知識結構可能得更新,刷題式的學習方式要改變,學習也不再是學校生活的唯一重要內容了。新的活法可能是,到處參加社團活動,自由安排富裕的課余時間,正大光明地談戀愛。中學課堂上老師曾許諾過的那些諸如“多考一分,超越千人”“努力就會有回報”之類的成功法則,也都要推倒重建。身邊的同學不再是千萬人擠一條獨木舟的競爭對手,大家各有各的玩兒法,不必盯著一個目標去。
當然,對于千萬剛剛結束高考的學生來說,在憧憬美妙的新生活之前,還要面對學校選擇,志愿填報的問題。該怎么辦呢?不妨以自己的興趣為主,結合學校的優(yōu)勢來選。
理工科類大學,多以某些專業(yè)見長;綜合性大學,在人文、社科等通識類課程的開設能力上,更有優(yōu)勢。
北大、清華兩校最為典型,建國后,為了配合國家迅速工業(yè)化的需要,清華大學被調整為一所專門的工科大學,為國家培養(yǎng)工業(yè)人才。北大則承接了來自清華的文、理、法三大學院,保持了綜合性大學的基底。作為綜合性大學和專業(yè)類大學,兩校代表了中國學術的最高水平。
它們的各自特點,也延續(xù)至今,雖然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新恢復和調整,但至今沒有改變大多數(shù)人對這兩所學校的印象。
實際上,世界范圍的大學,以培養(yǎng)通才或培養(yǎng)專才這兩種教育思路為兩極,大體都可以被歸入這之間的某個位置。有些頂級學府,如哈佛能夠兼顧兩者,給學生開出幾千門課。它和麻省理工學院之間就有學生相互修課的合作。另一些高等學府,受制于自己的資源和歷史,或許就更擅長某一學科領域的教研。
這條教育路線的實際效果并沒有絕對的孰優(yōu)孰劣,不過,好學校在很多方面又是相似的。比如有自由的學術氛圍、獨立的校務管理、有一批高水平的老師、公正的學術評價體系、優(yōu)厚的教學資源,能夠不斷誕生新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出的學生既是知識精英,也具有現(xiàn)實感和公益精神,等等。
這次,我們也選取了本刊記者親身經歷過的一些大學來突出介紹。
美國的貝勒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日本的東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它們作為各國優(yōu)秀高等學府,各有千秋,能代表好大學的某一個側面,而且,對于廣大希望孩子出國留學的中國普通家庭,它們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