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師,也做詩人,用詩人的情懷做教育,用生命書抒寫人們最關注的明天的詩!
——題記
時間匆匆,“新教育實驗”進行了二十多年,我已融入十年,我們詩意棲居在這片熱情的鄉(xiāng)村大地上。
●在書籍中同文字詩意前行
一個人的改變,或許因為一本書,也或許因為一件事!我很幸運,在工作的第五年遇見了“新教育”!
2010年,在我們縣的教育網上讀到幾篇教育敘事,我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原來可以這樣有意思!
2011年,我們學校成為“新教育”試驗學校,我的生活被師生共讀共寫包裹了,我成了那個最癡迷的人。自此,閱讀和寫作融入了我的生活,我開啟了讀寫思行這條詩意之旅。
十年來,閱讀像呼吸一樣融入我的生活:《新教育晨誦》等文學書籍滋養(yǎng)了我的情感,《致教師》等教育書籍為我的課程研發(fā)保駕護航,《存在與時間》等哲學書籍給了我一雙審視自己職業(yè)行為的眼睛。
兩次捧讀《教育的目的》,陷入懷特海的文字不能自拔。讀什么,便思考什么。這次閱讀讓我改變以往做讀書筆記的方式,開始用一種獨屬于自己的方式記錄我的讀書生活,嘗試用“浪漫—精確—綜合”的方式“走近(整體上關注一本書)、走進(用批判的態(tài)度審視全書)、走出(總結、梳理閱讀之后的所感所思)”這本書。每每捧讀一本書,我都會寫上兩萬字左右的讀書筆記。
我用這種方式讀王維審老師的《尋找不一樣的教育——我的教育敘事》。走近,撰文《心底的呼喚,生命的溫情》:被文字滋養(yǎng)的生命帶著書卷氣質;老師用文字抒寫生命,應該是文字給予的最金貴的饋贈。走進,在《叩問生命,給教育加溫》中深入思考:生命是一場敘事;老師以生命在場的方式敘事,痛點也好,疑點也罷,或是亮點,都應該具有它自身的溫度。走出,感慨《在故事里存在》愈發(fā)敬畏:教育敘事就是一個個故事,或發(fā)生在教育里的,或發(fā)生在教育外的,連綴起來就是教育人生。
書忌耳傳,文貴自得。幾千萬字的閱讀,100多萬字讀書筆記的書寫,我收獲“不跪著閱讀”“寫有個性”的文字情緣。我認識到,讀是穿越他人的世界,寫是雕刻自己的時光!讀、寫就是在他人的世界里穿越后回到自己的時光中和自己對話。我的讀寫也引來了他人的關注:我成為教師領讀者,和老師們一起共讀;我在《教師博覽》首屆讀書論壇上分享了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教育寫作心得,在“新教育”國際高峰論壇上講述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讀寫故事……
同文字前行,我叩問:我是誰?我身在何處?我將去向哪里?被文字浸潤的樸素之心告訴我——我的眼前是一雙雙渴望的眼睛,我的身后是一顆顆期盼的心,我就是立在眼與心之間的那個人!
●在寫作中與教學詩意同行
個人的摸索往往因自身的思維局限無法看清問題的本質,個人的反思常常會因自身的理論貧乏無法對問題做深層剖析。走進共同體,這些都不是問題。
走進“新網師”,在語文課程的網絡課堂上,我努力汲取各位語文名師教學的營養(yǎng),從學員們那里探尋自我存在的價值。借助《構筑理想課堂》的學習,利用有效教學框架的備課方式,本著“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理念,與孩子們一起踐行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
審視他人的課堂,反思自己的課堂。上《跟蹤臺風的衛(wèi)星》,在檢查孩子們的批注時,我發(fā)現(xiàn)賈建文在“‘哈,’小星星笑了笑說,‘我是第三代氣象衛(wèi)星……’”這句話的旁邊注了一個“!”,王琰在“‘小東西!’臺風狂怒地嚷著,‘你可知道我的厲害?魚兒見我……’”這句話的下方標了一個“?”。
隨后,我調整了教學,以《捕捉課堂細節(jié),走向教學相長》為題將這節(jié)課寫了下來:
……我預感到這兩個符號后面一定蘊藏了孩子不一樣的體會,他們的體會或許暗合了我的備課心思。在備《跟蹤臺風的衛(wèi)星》這一課時,我發(fā)現(xiàn)這一課的語言形式與我們平時所學的對話有很大的差別,這在孩子們那里,又將是一次學習的契機。
我對孩子們獨立穿越文本及這個共學前的補充批注充滿了期待。賈建文和王琰的符號批注讓我看到了一線曙光。
“用心的孩子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分角色朗讀課文后,孩子們通過表達與傾聽,能借聲音透徹理解課文的內容,我便把課堂聚焦到文本的形式上。
“老師,我有一個發(fā)現(xiàn):這里的對話寫法與我們以前所學的不一樣,你也沒有和我們講過。就是——”賈建文終于把他的感嘆號提了出來。
“老師,我也有疑問,我們之前寫的對話內容不是放在說話者前面,就是放在說話者后面,為什么這里既放在說話者前又放在說話者后面呢?”王琰也站了起來,表達了自己的困惑。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習最重要的要有一顆好奇心,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賈建文做到了,王琰也做到了!”在我為他們豎起大拇指的同時,教室里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那掌聲是發(fā)自孩子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欣賞。
……
一時間,圍繞對話的寫法,孩子們議論開來,好多孩子都搬出了以前的課文來證明,還有幾個孩子把自己的文章也讀了出來,劉嵐瀟則分享了自己的閱讀經驗。
經過一番議論、比照、梳理,最后,孩子們得出結論:對話分段寫最好,說話的內容可放在后面,也可放在前面,還能前后同時出現(xiàn);提示語如果加入說話人的動作、神態(tài)或心理活動等描寫,對話就更真實生動了。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一直徜徉在理想課堂的路上。孩子們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一次筆尖表達,都能喚醒沉睡在我們生命里的教育教學智慧,成為我們教學的切入點,從而把教學帶向另一種境界。
……
不斷雕刻、梳理與總結,我也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課堂敘事形式:教材解讀,用走近的方式,站在作者、讀者和教者的角度剖析文本價值和教學價值;課堂敘事,用走進的方式,以現(xiàn)象學的描述法,還原一個本真的教學現(xiàn)場;教后反思,用走出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解讀與教學差異,預設與學生發(fā)展之間的出入。
與大家同行,我叩問:我是誰?我身在何處?我將去向哪里?被共同體塑造的“新我”告訴我——孩子的方向就是我的方向。
●在教育生活中和孩子們詩意行走
2013年10月7日,我在“新教育在線”構筑了我們師生安身立命的去處——鄉(xiāng)土樂,我在鄉(xiāng)村開始了一場以抒寫“鄉(xiāng)土人生”、深埋“鄉(xiāng)土情懷”為旨歸的長途跋涉。
從2013年10月起,我開始研發(fā)誦讀課程“沐浴古來之風”。黎明,我借助手機朗誦教孩子們吟誦,在《笠翁對韻》等古典文化的熏陶中,從平仄聲律到古詩吟唱,再到繪畫解析,在對對子里穿越,在古詩詞里穿梭,在小古文中徜徉……我們把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讀成了一首歌、一幅畫、一段情、一顆心。
誦讀小古文《放風箏》:“青草地,放風箏。汝前行,吾后行。”在吃午餐時,孩子們都能按秩序安靜地排著隊下樓;在盛湯的時候,好多孩子都自愿讓更小的孩子先來。值日老師反復說教竟不如這一篇小文給力,我知道孩子們是讀進去了,這種無形的教育應該就是孩子們需要的教育!
從2013年11月起,我們開啟“那詩意在鄉(xiāng)土的歌”課程摸索,我們以讀寫“鄉(xiāng)土兒童詩歌”為主題,在每個黎明誦詩、寫詩、創(chuàng)作小故事、談吟誦體會……共讀共寫共享詩意:誦《田埂》等具有鄉(xiāng)土生活氣息的詩,為詩配畫,并改成故事;我寫下《麥田》等小詩送給孩子們,引導他們賞析,對我的創(chuàng)作過程進行簡單再現(xiàn),并要求他們給詩配畫;回顧誦詩、送詩后,我們對鄉(xiāng)土中的人、事、物等進行挖掘,確定主題,集體創(chuàng)作詩歌;接下來,讓孩子們說說本周詩歌之旅的收獲,自由展示他們的創(chuàng)作……我用現(xiàn)象學還原的方式完成一周詩歌課程的記錄,如撰文《流淌在麥田里的詩》等反思教學行為,提升課程行走品質。
2016年1月6日,小楠寫詩了。
這個孩子剛入學時,她的父母央求:“老師,俺家孩子有些……您行行好,給俺帶著吧!”面對這對面容蒼老的夫妻的懇求,我沒有任何理由拒絕這個生命的加入。
她無法閱讀,但我沒想到,《那詩意在鄉(xiāng)土的歌》在教室里唱響后,她的眼睛里曾閃過一道亮光。我不知道那亮光是什么?從那以后,每一個清晨,我都會拿出兩分鐘時間,教她讀詩。雖然,她的朗讀是那樣吃力,但她的表情告訴我,她是喜歡兒童詩的,或許這就是適合她的教育。
我更沒想到,近800天1600分鐘的積累,竟開啟了一個不會計算、不能閱讀的孩子那久封在生命深處的智慧,讓她提起筆來寫自己的生命之詩。我想這就是課程的力量,這就是讀寫的力量。
晚上,我流著淚為小楠寫下了一篇特別敘事《我的信心源自你的生命開啟》。期末慶典上,我給小楠寫下這樣的頒獎詞:我可愛的孩子,你也是一顆沉睡的種子,三年來你以自己的方式正慢慢地醒來,花開有時,我愿意再等三年。
我們讀了500多首兒童詩,我寫了500多首兒童詩,孩子們累計創(chuàng)作了3000多首兒童詩。劉銅碩等10多個孩子的兒童詩先后發(fā)表在《蓼風》上,丁希楊等20多個孩子的兒童詩發(fā)表在《新教育》上。我寫了20多萬字的課程敘事,我們的課程敘事先后在新教育國際高峰論壇征文中獲特等獎、獲年度十佳課程提名獎,我的市級課題“鄉(xiāng)土兒童詩進課堂的實踐研究”順利結題。
2015年9月,我們走進了“蕩舟書?!闭n程:每月讀一本,每天中午讀30分鐘,每天晚上讀20分鐘,從精心選擇到上推薦課,從共同批注到上推進交流課,從組織展示到上匯報課……我和孩子們共讀了《小小它》等幻想系列、《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等人文書籍、《萬物簡史》等科學書籍。
我們共讀《夏洛的網》,劉嵐瀟在讀后感里寫道:以前,我為自己是鄉(xiāng)村孩子而自卑,后來,董老師帶著我們讀了那么多書,領著我們和高尚的人對話,我會寫詩了,也會寫文章了。董老師用文字為我們織網,我相信我這樣一個鄉(xiāng)村孩子也會長成一個美好的人,也能為他人織網……
我們共讀了500多本書,孩子們寫的讀書筆記、做的手抄報已經無法計算了,而我正是通過“蕩舟書海”課程一次次走進了孩子們的心靈,摸索著無痕教育,并開啟了“攜一顆心做教育”的主題閱讀和系統(tǒng)寫作。
2015年10月,我們走上了“品味鄉(xiāng)土生活”課程,我們走向超市、曬谷場、田間地頭……我們用從閱讀中汲取的知識、提升的能力來“閱讀”鄉(xiāng)村社會,描摹鄉(xiāng)村生活。
初冬時期,穆蕊蕊的小詩《冬天里的我》感動了很多人:——冬天到了//忙了幾個季節(jié)的/動物們,也該/睡一個好覺了//這個時候/我真想種一個/大大的太陽/給他們搬過去//讓每顆心靈/還有每寸土地/都暖暖的/香香的……
“我看見了我們家凍得縮成一團的小雞,我就想我應該種一個大大的太陽了?!蹦氯锶镌谡勂鹱约旱膭?chuàng)作故事時說。
當孩子的小詩、她的創(chuàng)作感言,以及配畫發(fā)表出來以后,許多家長被這顆柔軟的心感動了。
2016年9月,我以留守兒童這個教育難題為突破口,研發(fā)“時空讀寫”課程——遠方的詩,開啟了孩子和父母之間每周一封信的書寫,讓他們在閱讀彼此的文字中了解對方所在的環(huán)境,感受那被拉長的教育的溫暖。
2017年3月,鄭恩耀給媽媽的信中這樣說:親愛的媽媽,您怎么樣了?您的身體好嗎?最近吃得好嗎?活兒難不難?會不會干呢?我的學習您不用擔心,我會很努力的……
媽媽回信:可愛的兒子,媽媽很好!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也好!就是想你了!只要你健康成長,媽媽什么都好……
每每在群里看見這樣的信,我的淚就止不住往下流:我的執(zhí)著是有價值的,我愿意在孩子們與他們家人之間借文字傳遞溫暖,讓鄉(xiāng)村的孩子不再因留守而孤單,讓鄉(xiāng)村的教育不再因缺失家庭教育而孤立。
且思且行,讓更多的鄉(xiāng)村孩子、教師享受閱讀的快樂,一直是我的心愿。高鎮(zhèn)小學,我是帶著《上下五千年》的閱讀推薦去的;黃山市歙縣,我是帶著“從誘惑到信仰”的話題和老師們交流教育寫作心得的;蕪湖市延安小學,我是帶著《閱讀,開啟我們的詩意人生》和師生暢談閱讀詩意的……100多場的線上線下交流,我憑著“讀寫能改變……”的信仰,把文字植入我所遇到的每個教師、每個家長、每個孩子的生命中,我想文字帶給他們的一定比文字本身還要多。
和孩子們詩意行走,我叩問:我是誰?我身在何處?我將去向哪里?他們的拔節(jié)聲告訴我:在鄉(xiāng)村大地上,用新課程擦亮每個日子,呵護每個生命,讓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長——這也是我們鄉(xiāng)村應該擁有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且行且思且寫,我開啟了主題式的讀寫思行。周一攜一顆心做教育,讀教育專著,做起了“無痕教育”的探索,寫教育敘事;周二吟一首詩給孩子,讀兒童詩,進行“那詩意在鄉(xiāng)土的歌”的課題研究,和孩子們寫兒童詩;周三帶一本書進教室,讀教學專著,開啟“閱讀指向表達”的課堂摸索,寫語文教學敘事;周四雕一篇文入生活,讀哲學書籍,繼續(xù)“我是誰”的叩問,寫心語雜感;周五寄一片情給鄉(xiāng)土,讀課程著作,結合各個課程的開展,寫課程敘事;周六留一點思給自己,捧讀各類書籍,寫讀書心得;周日捧一點愛給小墨,讀家庭教育著作,走上新教育新父母的旅程,寫親子敘事。日積月累,我寫了500多萬字,發(fā)表了100多篇文章,出版了一本書。在鄉(xiāng)土讀寫思行,我認識到:教育單有激情不夠,還要用文字為愛作證;教育只有思考不行,還應讓文字記載奇跡的誕生……寫是為了在寫中鍛煉思維,學會反思,讓自己在文字里與教育對話。
且思且行且詩,我們的故事先后被《中國教師報》《未來教育家》《今日教育》等媒體報道,其中“那詩意在鄉(xiāng)土的歌”這一課程還被《中國教師報》推薦參加了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典型案例的評選;我受邀站在國際高峰論壇上講述“新教育實驗”給予鄉(xiāng)村師生的生命成長故事;我個人也先后被評為安徽最美教師、安徽省優(yōu)秀教師、全國新教育優(yōu)秀種子教師、全國新教育優(yōu)秀螢火蟲義工、全國新教育榜樣教師,獲得了“閱讀點亮中國年度點燈人”評選提名獎和全國燭光獎等榮譽。
我變了,我也沒變。我做了那么多改變,只是為了我心中的不變,在鄉(xiāng)土和孩子們一起讀寫思行,守望新教育,筑夢新生活,便是我的最終歸宿,因為我始終有個夢——在鄉(xiāng)村教育的藍天下,和鄉(xiāng)村孩子共讀共思共寫共享。
滋養(yǎng)生命,澡雪精神,凈化靈魂,孕育情懷。我是誰?我身在何處?我將去向哪里?十年,二十年……就這樣,我們在鄉(xiāng)村大地上詩意棲居,守一方鄉(xiāng)土新教育,書一篇生命心詩意。而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誓言:樹林美麗,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諾言,尚待實現(xiàn),還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董艷
安徽省霍邱縣戶胡鎮(zhèn)中心小學語文教師。全國新教育十大榜樣教師、全國燭光獎獲得者、安徽省優(yōu)秀教師、安徽最美教師、皖西鄉(xiāng)村好老師。撰寫教育教學隨筆500多萬字,為孩子們寫兒童詩500多首,在《教師博覽》《未來教育家》等期刊發(fā)表文章100多篇。參與編寫《新教育晨誦指導用書》《36節(jié)電影課養(yǎng)成好習慣》等書,出版專著《寄一片情給鄉(xiāng)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