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高
教師在學校不僅要整天面對一群“熊孩子”,要備課、上課、聽評課、批改作業(yè),要忙進修、忙評職稱,還要顧及與領導、同事、學生家長等的各種人際關系、人情往來;回到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又要操心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各種各樣的生活瑣事。正如李宗盛在《凡人歌》中唱的那樣:“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如此這般,教師若還能不急不躁、不鬧點小情緒,那實在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修為。既然“你我皆凡人”,那么心生煩惱,甚至偶爾情緒失控,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關鍵是“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有教書育人的能力,更要學會把控自己的情緒,學會紓解自己胸中的煩悶。所以,“自我心理調(diào)適”的能力應成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功。
一、接納自己的無能為力,避免產(chǎn)生沮喪感
我們應該認識到,面對世間的紛紛擾擾,人產(chǎn)生不良情緒是一種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反應。既然不可避免,那就不妨接納,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接納自己的無能為力,給自己繃緊了弦的神經(jīng)松一下勁,在心里告訴自己,“現(xiàn)在開始悲傷(憤怒)”,然后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呼出,同時告訴自己,“現(xiàn)在重新開始”。
教育不是萬能的,教師個人更不是無所不能的。面對個別頑劣的學生,教師當然不能輕易放棄,但也要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避免產(chǎn)生沮喪感。畢竟一個孩子的成長、成才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而教師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雖然重要,卻不起決定作用。
二、改善人際關系首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北彼卫韺W家程頤說:“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菜根譚》中有句格言說:“心體澄澈,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光風之內(nèi),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所以,當你感到人際關系緊張時,不妨嘗試以下兩個小技巧。
放下“自我中心”思維。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林肯曾經(jīng)說過:“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如果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自己改變不了,就要學會改變自己?!薄稐n將東徙》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努力放下“自我中心”思維,摒棄總是找借口、怨環(huán)境的習慣,多做自我反思和自我檢討。
適時地請別人幫一個小忙。心理學中有一種“富蘭克林效應”,是說比起我們曾經(jīng)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jīng)幫助過我們的人更愿意再次幫助我們;而要想獲得某人的喜歡或支持,相比于去討好對方,不如請對方幫自己一個忙。教師由于多年的職業(yè)習慣,多少都會有一種“好為人師”的心理。但教師只要抱著真誠、謙虛的態(tài)度去請教別人,我想沒有誰會拒絕伸出援手的。善用“富蘭克林效應”,既能讓我們獲得同事熱心的指導和幫助,又能融洽我們和同事之間的關系,可謂一舉兩得。
三、自卑是一種向上的力量
自卑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自卑是由于過于看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外部形象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缺乏客觀、全面、準確的自我認知,從而做出的劣于實際情況的自我評價。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書中指出,沒有人會對自己當下的地位感到完全的滿意,人的通性就是對優(yōu)越感的不停追求,所以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具體來講,造成教師自卑心理的原因一般有“衣食住行上的攀比”和“評優(yōu)評先上的競爭”。
其一,衣食住行上的攀比。不同教師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可能會有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xiàn)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上。有些老師一身名牌、出手闊綽,一副不差錢的樣子;也有些老師可能還掙扎于溫飽線上,吃穿用度都比較節(jié)儉??鬃诱f:“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蘇軾說:“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苯處煈獙㈥P注點從對物質的攀比轉移到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上來。
其二,評優(yōu)評先上的競爭。心理學中有一種“達克效應”,是指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與此相反,能力較高的人,則會更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我們常常會“自我感覺良好”,也會為自己定下一個高于實際能力的目標,但有時看著身邊的同事年年被評為優(yōu)秀、樹為典型,順利升職、晉級,自然會心有不甘、滿腹牢騷。久而久之,如果自己的目標始終難以實現(xiàn),往往又會將這一結果錯誤地歸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認為自己就是不如別人,于是又從原來的自負心理轉變成自卑心理。事實上,我們應該認識到,或許我們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優(yōu)秀。在面對失敗時,我們要能夠客觀地分析原因,并進行正確的歸因,進而揚長避短,在教育教學中充分展現(xiàn)出自己的價值。
魯迅說:“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yōu)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睅е员坝赂业厝ド睿Φ厝テ床?,終有一天你會忽然發(fā)現(xiàn),當初的那只丑小鴨早已蛻變成了優(yōu)秀的白天鵝。
四、淡泊名利,得失不必太在意
叔本華說過:“每個人都期望得到更多,但格局限制了我們的視野,視野限制了我們的所得。”一個心胸寬廣、豁達大度、不計一時得失和名利的人,肯定很少會被負面情緒所困擾。優(yōu)秀教師雖然為優(yōu)秀教師,但他們通常又都對名利看得比較淡。因為他們明白,“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名利,反倒獲得名利,這不是悖論,而是必然。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全神貫注于教育,才能把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做好。宇宙天地間,自有一套平衡法則,有失必有得。有道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無論在任何崗位上,你總能找到得失之間的平衡。
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行樂之事多端,未可執(zhí)一而論。如睡有睡之樂,坐有坐之樂,行有行之樂,立有立之樂,飲食有飲食之樂,盥櫛有盥櫛之樂。”你看,只要心態(tài)調(diào)整好,各種事情你都能感受到快樂,哪怕是煩心事,說不定也能成為我們成長、提高的契機,成為我們快樂的起點。
(作者單位:山東省滕州市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