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甫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偉大詩人,作品眾多且流傳千古,成了歷代文人傳頌的對象。杜甫在作品中,既有表達對國家衰亂的擔憂憤懣之情,又有寄情山水賞花觀葉的悠閑,大自然的百花齊放、爭相斗艷都引起了杜甫的關注與喜愛,由此可見杜甫對大自然的變化有著強烈的情感。在杜甫的作品中,經??梢詮脑娋渲懈惺艿絺褐校@是杜甫對于某種特定事件所反映出來的心理反應,絕大多數(shù)都表現(xiàn)出了感嘆時光飛逝,對現(xiàn)狀不滿的情感。杜甫的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傷春心理對當前我國文學歷史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杜甫;傷春;傷逝;感時傷世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5-0015-02
從杜甫一生的履歷以及眾多作品能夠感受到,杜甫一生命運坎坷,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對官場的感受頗深。杜甫既對國家發(fā)展以及百姓生活美滿寄予了殷切希望,又熱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特別喜愛春天的百花盛開。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到“一重一掩吾肺腑,山花山鳥吾友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都表現(xiàn)出了杜甫對大自然的喜愛,因而很多學者認為杜甫是一個偉大的“情圣”,主要表現(xiàn)在對大自然的情意中。
從杜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杜甫對大自然景物不單單只是欣賞,而且也會從景色中聯(lián)想到國家廟堂,這種思想事實上對我國歷史文學發(fā)展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也得到了歷來學者們的推崇,例如著名的《春望》以及“三吏”“三別”等。
本文主要對杜甫及其作品進行分析,重點分析其傷春心理,最后對傷春心理所表達出來的詩史意義進行闡述,希望能夠對當下文學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感時花濺淚
感時花濺淚是杜甫著名作品中《春望》的一句,用在這里主要表現(xiàn)出詩人對春天感知的心理,大體表現(xiàn)在對花謝花開的反應。從杜甫的很多文學作品中都能夠感受其對大自然的熱愛,尤其喜歡花的色彩與姿態(tài)。例如,在《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詩人提到“春來花鳥莫深愁”,而從《大云寺贊公房四首》則提到“花邊行自遲”。另外,詩人曾經有一段時間居住在成都草堂,巴蜀怡人的天氣條件正為詩人擺弄花草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中詩人則以“不是愛花即欲死”的夸張手法強烈表達對花草的青睞。
另外,從杜甫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到,花偶爾是作為獨立的事物以供欣賞,有時候則是作為某個環(huán)境中的一個事物來烘托環(huán)境,而有時候是詩人借花來表達自身的情感,但從總體上看,花都是作為美麗的對象而被詩人所欣賞與關注。
大多數(shù)情況下,詩人賞花時內心都是較為愉悅的,如從《陪李金吾花下飲》中便可以看出詩人與朋友相聚月下對飲的開心與高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花謝花開都表達出詩人的開心情緒,偶爾也流露出詩人的惆悵以及對現(xiàn)實的不滿,而這種情緒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仕途不暢,特別是安史之亂之后。例如,詩人顛沛流離居住在成都之后,有時甚至出現(xiàn)見花開而生氣的反應,如《答鄭十七郎一絕》中的“雨后過畦潤,花殘步屐遲”。特別是杜甫的晚年,越來越感受到花開雖然爭奇斗艷,但花期很短十分脆弱,一旦遇到狂風暴雨則一夜凋零美好不再。例如《絕句漫興九首》之二中“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
當然,詩人描寫花的脆弱,更多的是為了折射社會當中的某個黑暗面。從歷史中看,詩人堂堂正正做人卻無法與廟堂中的惡勢力抗衡,政治狀況遭受迫害。另外,晚年的詩人也會因為花謝花開而感傷,這里主要是對時間匆匆流逝,美好事物即將逝去的無奈而感傷,例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七中的“只恐花盡老相催”則能夠準確體會到詩人的感傷之情。
二、臥病卻愁春
自古以來,很多詩人對于春天的描寫,都不單單只是描寫花的色彩,例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中,雖然無一字提及花,但能夠從詩句中明顯感覺到春天的氣息。而杜甫對春天風景的體會與理解,則更多地表現(xiàn)出自己內心的情感。例如從《送率府程錄事還鄉(xiāng)》中的“東風吹春冰,泱莽后土濕”,可以看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而從《喜晴》詩中的“青熒陵陂麥,窈窕桃李花。春夏各有實,我饑豈無涯”,則可以體會到詩人既對春天的欣賞,并從春天的景象中期盼出秋季的豐收。而在《春夜喜雨》中,詩人則歌頌春雨滋潤萬物,希望春雨的滋潤能使錦官城百花齊放。
從詩人的作品中,春不僅僅是簡單地用來代表客觀存在的時間以及景色,還營造出了一種欣欣向榮、令人愉快的氛圍,杜甫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都有這類詩例,如《春日憶李白》中的“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原因便在于春天是一年剛開始的季節(jié),這個季節(ji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到處充滿著活力,給詩人帶來了陽光向上的情緒。
直到天寶后期在長安仕進不利時,詩人在《曲江陪鄭八丈南史飲》中寫道:“自知白發(fā)非春事, 且盡芳尊戀物華。”春天所引發(fā)杜甫的悲傷情緒,具體心理反應正是傷逝,正如看見花開花落一樣,春季既是美好的景象,也是時間的象征。
另外,杜甫在晚年的時候窮困潦倒,臥病夔州,眼昏耳聾,生活困苦,在此時詩人面對秋天空曠寫下了冠絕古今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正是表達了詩人悲從中來,感嘆年華已逝的無奈。這正是詩人晚年傷感的表現(xiàn)。
三、詩人傷春感知的特點
綜上所述,本文將杜甫在春天感知的具體特點總結如下:
第一,詩人對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的春季尤為喜愛,神州大地生機勃勃的美景讓詩人流連忘返。
第二,在春景的美好當中,詩人雖然能夠與平常老百姓一樣感受到歡樂與興奮,但在歡樂之余興奮背后,詩人也會涌現(xiàn)出一種傷感的情懷,而且這種情懷的出現(xiàn)從其作品的數(shù)量可以看出較為頻繁,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第三,從現(xiàn)實的意義上看,大部分詩人傷春的心理特點主要在于擔憂美景的悄然消逝,然而杜甫傷春被歷來稱頌的原因便在于不僅僅只是傷感春天的離去,而是從這種離去的傷感中升華聯(lián)想到自身的不幸遭遇,并擔憂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發(fā)展的每況愈下,也擔心百姓的生活。由此可見,杜甫對春天的感知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意義,本質上就是感時傷世。
四、詩人傷春的詩史意義
杜甫一生的遭遇特別是經歷的政治變化,是當時唐代由盛轉衰的標志,其人生經歷了幾次較大的劫難,事實上與唐朝頂層的政治人物以及事件密不可分。
(一)科舉考試
在天寶六載那年,杜甫參加科舉考試,然而受朝中李林甫的作梗而最終落選。從其《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中“破膽遭前政,陰謀獨秉鈞。微生沾忌刻,萬事益酸辛”,可以看出此事對其往后的心理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使翹首以盼成為扶持君主功成名就的愿望落空,成了社會底層人物,詩人也由此與整個上層社會拉開距離,認識到了社會發(fā)展中的陰暗面。
(二)正式出仕
科舉考試失敗之后,杜甫通過撰寫“三大禮賦”成功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并在親朋好友的提攜下成功出仕。然而,正當其準備大展身手之時,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逃出長安,杜甫則意外地被叛軍俘虜。至此,唐朝開始由盛轉衰,這對于杜甫來說是不幸的,因為親眼目睹了一幕幕叛軍對唐朝的破壞,作品也開始展現(xiàn)出了對叛軍的仇恨心理,如《哀王孫》中的“昨夜東風吹血腥”等。然而,對于整個中國文學來講,杜甫經歷了安史之亂更加強化了其憂國憂民的情懷,內心深處所迸發(fā)出來的愛國情感才能夠在作品中展現(xiàn)。
(三)參與政務
杜甫被俘虜之后,從長安潛逃投奔了唐肅宗并獲得了官職。然而,由于杜甫工作經驗欠缺,不懂得官場規(guī)則,卷入了宮廷的斗爭之中。杜甫因此不得志便辭去了官職,帶上家人過上顛沛流離的日子。
這段流浪的日子從作品可以明顯體會到詩人的無助。從秦州入同谷,接著到成都安頓,然后離開成都遷徙至夔州,最后在荊湘之地終老余生,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作者對自己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傷,也是對整個國家以及政治崩塌的失望,更是對盛唐盛世轉瞬而去的感傷。
五、結論
綜上所述,杜甫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到傷春當中,并從中烘托出社會問題乃至表達自己憤懣不平的心理。盡管在面對大自然美好的春天景象時,能夠聯(lián)想起盛世唐朝的崩塌,百姓美好生活因戰(zhàn)亂而摧毀,因此,整個春天的美景總歸傷感。正如對自身風格歸納的“沉郁頓挫”一樣,后來人賞閱其作品中,也同樣感受到了這種風格,杜甫的詩作為后人了解唐朝提供了一系列的資料,也為后人學習詩作、文章著作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柴東.春城無處不飛花[D].西北大學,2018.
[2]廖美玉.感春之意:從“詩人在場”談唐代物候詩學的建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5).
[3]舒沂.論唐人人日詩的獨特內涵及律化傾向[J].名作欣賞,2016,(23).
[4]鄭欣淼.杜甫的人格[J].小品文選刊,2021,(02).
[5]徐蘇潔.《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對中國紀錄片走出去的啟示[J].當代電視,2021,(02).
作者簡介:
高代演,女,海南樂東人,漢口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