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末年,上海已經成為進出口貿易港口,當時進口最多的是印花洋布,出口最多的是中國瓷器。
可是負責檢驗進出口物品的官員卻碰到了麻煩。洋人很奸詐,他們的木船常遇風浪,貨艙進水,布在水里泡久了,質量當然就受影響。洋人會在進港前,先??吭陔[蔽的小島上把布曬干,再裝船進港。由于沒有檢驗設備,對于花布曾被水浸泡的情況洋人概不承認,官員只好照單全收。在出口瓷器上,盡管用稻草扎緊了,可一經過風浪顛簸,到了目的地,還是會有不少瓷器被震碎,洋人乘機又要罰款。
眼看著收進了低質量的花布,賠出白花花的銀子,官員心里很急。一天,他到船上檢查,無意中發(fā)現潮濕的貨艙里,有一些發(fā)了芽的綠豆,那一定是綠豆遇到水后發(fā)了芽。
有辦法了,官員向洋人宣布:以后進口洋布,同時進口綠豆。裝船時,必須一行布匹,一行用麻袋裝的綠豆,間隔排好,船到上海,必須先經過驗收。而出口瓷器裝船時,要在空隙中放一些綠豆,然后灑一些水,再包裝好。洋人們聽到這個怪決定,莫名其妙,自然照辦。
第二年,洋人的貨船又到上海港了。官員一檢查,貨艙里一行布,一行綠豆,符合要求。于是官員問:“這次貨艙進過水嗎?”
“沒有。”洋人發(fā)誓說。
“可前幾天有過一場大風暴??!”官員提醒。
“那天我們停船避風了?!?/p>
官員笑了笑,下令從貨輪里抬出一袋綠豆,當眾倒出,發(fā)現不少綠豆已經發(fā)芽了。官員說:“綠豆遇到水會發(fā)芽的道理,你懂吧?根據這些豆芽的長短來看,恰恰是起風浪那天貨艙進水的結果?!?/p>
洋人沒料到官員裝綠豆是派這個用處的,在事實面前,只好接受罰款。但他并不擔心,因為以往瓷器在出口中,總有破碎的,到時候還能撈回一些賠款。
幾個月后,洋人將一船瓷器運到了自己的港口,他請了許多商人和中國的押運官一起檢驗,想出出中國人的丑。
可誰知打開瓷器的包裝后,洋人傻眼了,瓷器里的綠豆長出了長長的芽,幾乎填滿了包裝的空隙。瓷器有了富有彈性的綠豆芽保護,竟一個碎的也沒有。他氣得差點暈倒。
誰說綠豆只能派吃的用途?在聰明人眼里,它既可以檢驗貨艙是否進水,又能保護瓷器減少撞擊。
摘自上海遠東出版社《開心智慧果:走進聰明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