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周
碎片化閱讀時代,學生養(yǎng)成深度閱讀的習慣尤其重要?,F(xiàn)以《傅雷家書》為例,線上線下融合指導學生閱讀,從閱讀的情境化、閱讀的有序化、閱讀的方案化三個方面展開教學實踐,意在引導學生養(yǎng)成“悅”讀習慣,最好是“深度閱讀”。
碎片化閱讀時代,鮮有人靜靜讀書。統(tǒng)編教材強調(diào)名著閱讀,希冀每個學生都能養(yǎng)成閱讀習慣,最好是有“深度閱讀”的習慣。所謂“深度閱讀”,即一種基于內(nèi)容理解、勾連分析、個性化解讀、實踐運用、知識覆蓋面廣的全新閱讀模式。那落實“深度閱讀”的途徑是什么?筆者以線上線下融合指導學生閱讀《傅雷家書》為例,進行實踐探索。
一、案例現(xiàn)場
(一) 教學目標
1. 結(jié)合具體句子、語段細心揣摩、體悟傅雷的愛子之情。
2. 促進親子交流,力求養(yǎng)成每天進行深度閱讀的好習慣。
(二) 教學準備
準備一:請父母在書里挑選三個片段讀給孩子聽(鼓勵制作成音頻或視頻傳到班級群分享),孩子抒寫聽后感受。
準備二:(以下任務可以二選一)
選用《傅雷家書》里的句子,每天在朋友圈發(fā)一條說說,曬曬自己假期的學習和生活,可以配圖。
以“傅雷家書”作為主題制作日歷,結(jié)合假期宅居在家的感受摘抄《傅雷家書》中的語句、段落,并制作成抗疫日歷。
目標既定,策略已有,那就開始我們的“悅”讀之旅吧!
(三) 教學過程
活動一:“見字如面”,在聲音里感知“父子情”
課堂實錄
師:其實天下父母都一樣,老師聽了你們家長的朗讀,甚是感動?,F(xiàn)選三位家長的朗讀和你們分享,請你們細細地聽,慢慢地品,然后交流感受。
教師播放音頻
音頻1:家長讀“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九日晚”的信
音頻2:家長讀“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的信
音頻3:家長讀“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的信
師:請同學們交流感受。
生1:父親對我也如傅雷先生一般,但這段時間,他脾氣特別火爆,我也確實不太喜歡。但其實身為父親的他,對孩子也是有些悔恨吧,從那天他的朗讀我能感受到。只是他表達愛時總是很魯莽或不善言語,所以我們對他們應該包容一些吧。
師:看來,《傅雷家書》無意中充當了你們父子關系的黏合劑。
生2:傅雷寫道:“親愛的孩子……怕你嫌煩也就罷了?!边@一句我感受到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其實父母們都是一樣的,辛苦將兒女養(yǎng)育大,為了他們有出息卻又要親手將他們送走,何其之念,何其之痛。這段時間難得和父母宅在家,我媽媽就常說,這可能是自我上學以來,母女相處最長的一段時間。
師:是的,這次疫情讓我們學會了冷靜,學會慢下來和家人好好相處,有時間一起閱讀,這樣的慢時光挺美好。
生3:這封信深刻反映了傅雷先生思念兒子,卻又怕打擾兒子而糾結(jié),語言質(zhì)樸,直接反映出傅雷夫婦對兒子潮水般的思念和愛意。
師:發(fā)現(xiàn)以上三位同學都是表達聽了音頻1父子剛離別后那封信自己獨特的感受,其他同學可以針對其他兩段音頻談感受。
生4:“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的這封,我覺得傅雷是一個既懂音樂對文學也有研究的人,亦是真正懂兒女的人,一個亦師亦友亦父的角色。傅聰在父親的基礎上,每一步都走得扎實穩(wěn)妥,就如我的媽媽教我學寫作一般,她很嚴厲,但也給予我最有效的指導,讓我在她的經(jīng)驗上,在她“栽的樹下”好乘涼。
生5:聽了家長3的朗讀,里面的“從今以后,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這句話也是我媽媽與我再三強調(diào)的。所以,今后我該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和重點,把握分寸,讓父母少操心。
師:這些樸實的文字清晰地展現(xiàn)萬里之外的父親對兒子生活細節(jié)、感情處理、藝術修養(yǎng)等方面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指導,這是傅雷式的教子之道,讓我們體會到濃濃的父子情,激發(fā)起同學們強烈的共鳴。這是同學們聽后的感受,那我們的家長怎么想?讓我們連線音頻2的朗讀者——某家長(學生一下子挺起身,瞪著好奇的大眼睛),看看他選擇讀這一封信的理由:
1954年4月17日:讀這一章時,能充分感受到作為父親教導孩子的方法很重要!有時單純說教收效甚微,只會責怪孩子不努力。其實,如果我們能像傅雷一樣以自己為例,給予正確細膩的方法指導,孩子進步會更大。
我還收到了多位家長對此次閱讀活動表示肯定的微信,其中有這樣一條:
讀傅雷家書,太多太多感觸,有幾處真的是流著淚讀完的,做父母的心都是一樣的??晌覀兊馁Y歷和付出都無法和傅雷相比。
小結(jié):看來《傅雷家書》不僅是傅雷父子深情的寫照,也能對當代家庭的教子之道產(chǎn)生重要影響,非常值得父母和孩子好好讀。
活動二:圖文并茂,在日歷、微信中揣摩“父子情”
請學生結(jié)合疫情期間,宅居在家的感受,以“傅雷家書”為主題制作日歷。學生可摘抄《傅雷家書》中的語句、段落,并制作成抗疫日歷。也可選用《傅雷家書》里的句子,每天在朋友圈發(fā)一條說說,曬曬自己在家抗疫的學習和生活。并與同學分享你揣摩到的傅雷心情。學生分享自己的日歷時,頗為有趣。如有學生在母親生日當天摘抄了這樣一句話并配圖:
我們之間,除了“愛”之外,沒有可說的了。我對你的希望和前途是樂觀的,就是有這么點母子之情割舍不得。(宜:乖巧 ?忌:頂嘴)
也有同學選擇的是每天在朋友圈發(fā)表說說,如在沖動之下和媽媽鬧矛盾后,就發(fā)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人畢竟是感情動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恥的事。何況母親的眼淚永遠是圣潔的、慈愛的。
真是合情合境。
這些在信中俯拾即是的句子、語段,讓我們感受到傅雷在與兒子離別后的濃濃思念和殷殷期盼。我們以日歷或微信朋友圈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化抽象為具體,讓愛可見。
活動三:紙短情長,在回信中感悟“父子情”
《傅雷家書》所涉及的內(nèi)容較為廣泛,包括生活細節(jié)、待人之道、文學歷史、音樂繪畫等。學生選擇一個專題,就這個專題進行閱讀,整理傅雷先生的觀點,并給傅雷先生寫一封回信,信中可表達自己讀完信的感受、對傅雷教子之道的看法、對父愛深情的理解或提出自己讀完書信后的困惑等。
(整理學生作業(yè),在班級交流)學生的回信內(nèi)容豐富,各有側(cè)重。有對傅雷的教育方法表示認同和肯定,有讀出書信背后傅雷對傅聰無微不至的愛,以及自己對父愛的理解和感恩。請看這位同學的回信:
生1:您塑造了一個堅強、自立、優(yōu)異的藝術家,在愛情、音樂、愛國思想上,您都給傅聰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養(yǎng)料,讓他在閱讀家書的過程中不斷自我提升。當他的演奏博得觀眾熱烈的掌聲時,當他的成績讓國人感到自豪時,您感到高興,毫不吝嗇您的夸獎和鼓勵,但同時也不忘告誡他不要驕傲自滿。在很多時候,我有錯覺,好像在傅聰身上看到了自己,從你的話語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我真的很感激您,您的指導像一束光照到了我心里。
“您的指導像一束光照到了我心里”,這樣的表達多么動人。還有同學源于《傅雷家書》,激發(fā)起對音樂的興趣,像這篇回信:
我算是個鋼琴的門外漢,但看著這些大篇幅的關于鋼琴的討論,卻絲毫沒有乏味,反而饒有興趣地看下去。傅聰彈得最好的是肖邦的曲子,我便去聽了幾首,特別細膩和震撼。我雖沒有您那樣的音樂素養(yǎng),但還是體會到音樂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您那些技法方面的論述,我雖沒有完全看懂,但卻激發(fā)起我對鋼琴和西洋樂的好奇心。
讀《傅雷家書》很劃算,不僅提高了文化修養(yǎng),還陶冶了藝術情操。還有同學被傅雷的才學深深打動,在回信中滿滿深情和感悟,希冀自己能成為傅雷那樣的人。
這樣的閱讀多么有魅力,閱讀者定會被長久滋養(yǎng)。為了成為傅雷這樣優(yōu)秀的人,這樣優(yōu)秀的父親,同學你得加快閱讀的腳步,廣泛閱讀噢。
在同學們的回信中,表達的不管是對傅雷愛子心切的理解或是對傅雷個人的仰慕,我們都是被書信里流淌的那份父愛溫暖。
二、 分析反思
(一)名著閱讀情境化
名著閱讀一直是個難點,難在名著內(nèi)容與學生距離較遠,學生對所讀名著有隔膜感,導致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又因沒有確實有效的閱讀策略,閱讀效率低下,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久而久之便望而生畏了。那該如何縮短學生與名著的距離感?如何打破學生與名著的隔膜感?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也許為學生搭建逼真的閱讀情境,是個不錯的選擇。
以《傅雷家書》為例,該書不是通俗易懂的小說,沒有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倒像一部藝術學徒修養(yǎng)讀物,一部涉及讀書求學、人際交往、生活細節(jié)、感情處理等的家人間的書信集,是一部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從時間上看,這部書信集與學生距離半個世紀之久;從內(nèi)容上看,這部書信集內(nèi)容有些晦澀難懂,特別是其中談論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的章節(jié),對藝術陌生的人會無從下眼?;谝陨蟽牲c,建構真實的閱讀情境促進學生深度閱讀是必然選擇。
構建真實或逼近真實的閱讀情境,將名著內(nèi)容放置于真實的語用世界中,與生活的場域發(fā)生關聯(lián)。如閱讀《傅雷家書》,可以親子共讀。《傅雷家書》是一本十分適合天下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共同閱讀的一部書,這在閱讀內(nèi)容上保證了可讀性。又因假期,親子難得的長聚,有時間閱讀,有時間冷靜思考,這對建構真實的閱讀情境在時間、空間和內(nèi)容上做了很好的保障??芍^:天時,地利,人和。
親子共讀,家長和孩子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目的、興趣、問題、方法進行選擇性閱讀,可以交流彼此的閱讀感受,豐富彼此對該書的認識。又要求家長選擇任意三封信讀給孩子聽,家長要寫下選擇理由,孩子要抒寫聽后感受,把交流和體驗引向深處。好像是親子間把傅雷父子的所有心事親歷了一遍。這既是親子間的一次閱讀,一次走向心靈深處的交流,更是親子間一次溫暖的互動,自然而然達成深度閱讀。
(二)名著閱讀有序化
構建真實情境進行“悅”讀,需要豐富有序的閱讀活動來承載、外顯,進行積極的語用實踐活動,本身就是構建真實閱讀情境的有效途徑之一。比如,閱讀《傅雷家書》,共組織三次語用實踐活動。從第一個閱讀活動“見字如面,在聲音中感知‘父子情’”,到“圖文并茂,在日歷、微信中揣摩‘父子情’”,最后的“紙短情長,在回信中感悟‘父子情’”,三個活動都是在真實的情境中展開。每個活動力求為學生搭建真實的閱讀和語用情境,增加名著內(nèi)容與學生既有經(jīng)驗的主體相關性,進而間接促進深度閱讀的發(fā)生。
三個活動從一般的讀、聽,到個性化的言說(制作日歷和發(fā)微信),再到創(chuàng)意性的表達(寫回信),不斷向高階思維伸展,有邏輯,有序列,相輔相成,層層遞進,能使學生在閱讀和語用中,實現(xiàn)“參與過程的個性化”,在真實情境中提升建構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讀書,豐富自己的言說和表達,深度閱讀再次真實發(fā)生。
(三)名著閱讀方案化
名著閱讀有不可檢查性的特征。因此,除了要將名著內(nèi)容“情境化”包裝,組織活動“序列化”處理,還應該努力將學生的閱讀過程“可視化”,這就離不開“閱讀方案”的支持。閱讀方案是用來記錄學生閱讀過程的。如在閱讀《傅雷家書》之初,就綜合各方面因素量身打造了一個閱讀方案,包括“閱讀規(guī)劃”“閱讀方法”“閱讀要求”“閱讀資源包”等。在閱讀前將“閱讀方案”發(fā)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在閱讀后,用聲音、圖文形式展現(xiàn)自己的體驗,盡量讓閱讀過程“可視化”,這就避免了名著閱讀過程中無法觀照的盲區(qū),也讓在家陪伴的家長,有了跟進閱讀的工具。看著方案上閃爍著自己智慧的結(jié)晶,忍不住要感慨:這就是深度閱讀。
本次閱讀實踐從閱讀內(nèi)容的“情境化”、閱讀活動的“序列化”、閱讀過程的“可視化”三個角度展開名著深度閱讀教學的探索。線上線下融合,歷時四周,交流展示一節(jié)課,同學們聽聲音,做日歷,發(fā)朋友圈,寫回信,在多種形式中有序推進《傅雷家書》深度閱讀。這次深度閱讀實踐,在指引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征途中只是淺淺的一小步,愿在今后的實踐中深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