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挺 顏甄璞 劉京安 馬飛飛 宋天嬌
不論高三、高二、高一,立體幾何是我們都會學習到的知識,更是高考的必考題型,在新的高考形勢下,知識的考察更多圍繞學生能力的檢驗展開,這就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尋求更好的復習策略,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落地數學核心素養(yǎng),來幫助學生解決每一階段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
一、分析高考真題,在考題中尋找“鑰匙”。
通過觀察2010年至2020年近十年的高考真題,我們可以發(fā)現數學全國卷的試題更加人性化,貼近生活,特別是立體幾何問題,更側重考察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小題也一如既往的在意點線面等基本量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在同步教學或一輪復習中都要強調“四基”既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簡單來說:平時“四基”多用功,到時考試就輕松。
二、以現行教材為依據,把基礎落到實處。
教材是考試內容的本源,而教材依據的是《課程標準》,教材是課程的載體,我們發(fā)現有的試題直接取自教材,少量為原題,多數為“類似題”,這種結果表明;立體幾何考題以課本為本,主要考查立體幾何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的計算方法,第一階段的復習(或高一高二同步教學),必須扎根于課本,從基礎出發(fā),對概念、法則、性質、定理、公理、公式等進行梳理,理清知識的本源,從邏輯上建構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掌握點、線、面、空間的內在聯系與規(guī)律,理解例題背后涵蓋的知識點及解題方法[2]。
三、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真正理解數學內核
“怎樣抓教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復習現狀中大量存在“簡單重復”(原地空轉)與“盲目拔高”(做無用功)這都是沒有抓住教材。
我們在復習時要更多地注重知識點的“一形多變”“一形多用”(類比、拓展、延伸)。在必修二立體幾何教學中我們強調正方體在解題中的應用,在課后也會讓學生動手試驗性操作“正方體截圖研究”,看似一些很平常的小實驗,它體現的數學“內核”卻很關鍵,通過這些策略,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在遇到類似的題目時,就會迎刃而解。
例如:2018年全國一卷理科選擇第12題:已知正方體的棱長為1,每條棱所在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都相等,則
截此正方體所得截面面積的最大值為(?? )
此問題和正方體截面圖有關,如果學生能抓住“每條棱所在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都相等”這句話就能理解截面圖形為“正六邊形”,那么問題就迎刃而解。
在2019年全國一卷理科選擇第12題:已知三棱錐P-ABC的四個頂點在球O的球面上,PA=PB=PC,△ABC是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E,F分別是PA,AB的中點,∠CEF=90°,則球O的體積為(? )
四、在練習中反思,體會數學思想方法,以數學思想方法指導做題
數學解題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大量的練習題,“熟能生巧”不是搞題海戰(zhàn)術,而要研究解題的思維過程,體會題目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真正領悟如何思考問題,進一步想到如何設計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題多解”“逆向分析”“雙管齊下”等方式來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課堂中利用對基本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的理解,研究不同角度解決同一數學問題的途徑,通過橫、縱等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最優(yōu)的方案求解出考題,重新構建知識體系,潛移默化中鍛煉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yǎng)了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五、突出重點知識,做到學思結合。
高考突出考查點的是高中數學的主干知識,它“對重點知識的考查要保持較高的比例,并達到必要的深度”[5]目前,我們發(fā)現教師對重點知識講的多、講的細,但學生接收掌握的卻只占老師教授知識的40%,這是因為學生還未養(yǎng)成“學后而思,思后再學,學思結合”的良好習慣。所以,會出現“刷”的題多,成績卻“原地踏步”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幫助學生分析原因,找到結癥所在。
例如:2019年全國Ⅱ卷(理科)第16題,金石文化印信問題,題目中闡述印信的形狀體現了幾何美學、既反映出數學知識的背景,又考察了學生對多面體歐拉公式“頂點數+面數-棱數=2”知識的掌握,其實考生只要抓住這個特殊關系,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在很多學生眼中,歐拉公式是熟悉的,但對于如此靈活的提問方式還是不適應,短時間內無法找內涵關系,所以直接被題“打懵”。由此,我們可發(fā)現知識點背景可以千變萬化,而其“魂”不變。有時一道題目的論述相當長,但“抽絲剝繭”我們可以發(fā)現其關鍵內核——“魂”在哪里,把握住它,就抓住了解題的方向和關鍵。
參考文獻
羅增儒. 高考復習要抓住根本.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6.12
江元超. 中考復習應講究策略.數學大世界。2014.12.
陜西省碑林教師進修學校1;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2;西安市第六中學3;西安市第三中學4;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