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要】攻擊性行為是指肆意侵犯、傷害他人的行為,具體表現(xiàn)方式用言語攻擊和用身體攻擊。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小學生群體中存在著攻擊性行為,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帶來不利的影響?;诖耍疚膹姆治鲂W生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出發(fā),探究了一番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此為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小學生;攻擊性行為;成因分析;對策探討
通過觀察近年來的新聞報導不難發(fā)現(xiàn),發(fā)生在小學生群體中的暴力、欺辱事件日益增加。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產生給社會帶來警示,如何對學生進行合理、正確的引導是教師、家長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為此,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在充分認識到自身肩負重任的基礎上,探究影響小學生攻擊性行為形成的原因以及相應的解決策略,為實現(xiàn)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一、小學生攻擊性行為成因
(一)受社會、家庭等不良因素影響而產生攻擊性行為
人作為社會性動物,其言行舉止以及行為習慣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容易對外界各種事物產生好奇心并對其進行模仿。因而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極有可能受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影響而產生。甚至于帶有暴力色彩、攻擊行為的電影、電視都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學生。
除此之外,父母教育方式是否得當,家庭情感氛圍是否溫馨,這些都是影響孩子早期行為和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對于一些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來說,他們極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父母不恰當教育方式的影響。父母如果經(jīng)常對孩子使用暴力或是攻擊性語言的話,不僅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巨大傷害,還會讓孩子有意無意地模仿自己的行為,從而學會如何用攻擊性的語言和行為來對待他人。家庭氛圍如果不和諧,比如父母處于離異或是情感不和的狀態(tài)也會讓孩子產生情緒阻礙和諸多行為問題。
(二)因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攻擊性行為
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滿足也是造成學生產生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因素。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劃分為七個等級,從基本的物質需求到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層層闡述下來全面概括了人類對于生存、發(fā)展、愛等方面的需要。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同樣有著各種各樣的需求。然而他們本身自制力較差,在欲求得不到滿足時很容易會用極端的方法和手段來獲取,在這種情況下也很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二、預防控制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對策探究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內外部環(huán)境,幫助塑造健康心理
家庭、社會、學校環(huán)境中的不良因素是影響學生攻擊性行為產生和形成的重要因素。為此,為了更好地預防、控制或是減少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等各個方面應聯(lián)合起來,給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內外部學習環(huán)境。
內部環(huán)境因素即為家庭環(huán)境。父母應在充分認識到家庭環(huán)境對于孩子行為、習慣、性格形成重要性的基礎上,加強對孩子的關愛、照顧,并致力于給孩子營造出一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而外部環(huán)境則是指社會、學校等方面因素。社會環(huán)境涉及的范圍較為廣泛,暴力的畫面諸如電視、電影或是電子游戲等等都是影響孩子行為形成的重要因素。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社會生活的一份子,我們應盡力把生活中的真善美展示給孩子,將暴力、攻擊等不良行為驅逐出他們的視野。對于學校環(huán)境的塑造來說,教師應注重良好班級氛圍的塑造,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娛樂、運動器械,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中得以快樂成長。
(二)加強榜樣示范的作用,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
父母、教師作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以及他們的直接模仿對象,應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言行一致、嚴于律己,將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師、家長正確思想價值觀念和行為舉止的影響,道德水平能夠得以不斷提升。
具體來說,家長可以在家中給孩子準備一些健康、正面的課外讀物或是電影,將學生通過閱讀或是觀看視頻的形式了解優(yōu)秀人物的先進事跡。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對一些樂于助人、品行端正的學生進行表揚,將身邊正面的力量挖掘出來感染他們,從而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和正直品行的形成。
(三)恰當運用獎懲措施,干預學生的攻擊性行為
調查研究表明,物質或是精神上的獎勵對于發(fā)展和鞏固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合理運用一些基本的獎懲方式和手段對干預和控制學生的攻擊性行為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小學教師應與學生家長聯(lián)合起來,通過采用合理的獎懲措施來約束和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促進學生正確行為習慣的形成和發(fā)展。
例如,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教師和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有學生在課堂上或是課下出現(xiàn)攻擊他人的行為時,應及時制止這種行為并以批評的形式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批評教育的方式不應過于激烈,而應以客觀、公正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極其錯誤、難以令人容忍的。同樣地,當學生表現(xiàn)較好時,教師和家長也應不吝表揚,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贊揚。
總之,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矯治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力量的支持。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將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積極生活態(tài)度作為重要任務和目標貫徹于教育教學活動中,避免或是有效控制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產生,為實現(xiàn)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劉麗.淺談小學德育工作[J].讀寫算(教師版 素質教育論壇),2018
[2]張玉東.關于小學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
廣西 桂林市 龍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