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雁是庾信詩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意象之一。庾信筆下之雁形態(tài)多樣,主要有銜蘆雁、驚弓雁、孤雁、衡陽雁和南飛雁等類型。究其創(chuàng)作主旨,庾信借孤雁、衡陽雁和南飛雁抒發(fā)鄉(xiāng)關(guān)之思,托銜蘆雁和驚弓雁以表喪亂之哀。詩人的情感寄托其中,使得雁意象更易引起讀者共情。
【關(guān)鍵詞】 庾信;雁意象;情感意蘊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9-0030-03
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具有歷史沉積性特點。因雁北遷南歸、群飛銜翔等特點,中國古代文人常于詩文中運用雁意象,并借雁來抒發(fā)自身思鄉(xiāng)念遠、忠貞不渝和羈旅愁苦之情。雁意象經(jīng)過無數(shù)文人的錘煉,其愈加意蘊深厚,情感豐富,表現(xiàn)豐盈。在這樣普遍的詩文現(xiàn)象中,庾信諸詩亦常寫雁,且在雁身上融入了詩人特定的情感和意味,這則為研究庾信詩作提供了切入點。目力所及,尚未有學(xué)者對庾信詩中的雁意象進行詳細的研究。據(jù)統(tǒng)計,庾信詩中共有20首作品涉及到雁描寫。詩人借不同類型的雁,表達自身不同的情感,如將自己的鄉(xiāng)關(guān)之思托之于孤雁、衡陽雁和南飛雁,又把自己的喪亂之哀訴諸于稻梁雁和銜蘆雁。在庾信精心雕琢的詩歌世界里,雁意象體現(xiàn)了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shù),呈現(xiàn)了詩人的情感狀態(tài),它值得人們的關(guān)注和探討。
一、鄉(xiāng)關(guān)之思
因歸鄉(xiāng)無望,庾信流露出特別強烈的思鄉(xiāng)情懷。從庾詩的孤雁、衡陽雁和南飛雁等意象描寫中,可體會到詩人濃烈的故國之思,這三者表達了詩人殷切的歸鄉(xiāng)故愿。
先說孤雁,它又叫失群雁。關(guān)于孤雁,庾信在《秋夜望單飛雁》寫道:“失群寒雁聲可憐,夜半單飛在月邊。無奈人心復(fù)有憶,今暝將渠俱不眠?!?①開頭兩句,凄清的秋夜,孤雁因失群而嗚咽,它在月影下孤獨地飛翔,其鳴聲凄慘。雁是群居動物,它們在遷徙過程中會結(jié)伴飛行。然,失群落雁只能獨自南飛,獨自面對孤寂、寒冷和恐懼。隨后兩句,由孤雁寫到詩人自己:無奈的是,人是有記憶的,不會忘記過去與現(xiàn)在之事,而詩人所念念不忘正是故國與親人?!敖耦ā保鉃榻裉焱砩??!皩ⅰ?,是“共”的意思;“渠”,為人稱代詞,指雁。此句可理解為,詩人和失群之孤雁都將在今夜失眠。失群雁渴望回歸雁群,這就像滯北的詩人盼望歸鄉(xiāng)一樣。詩人以孤雁自比,借雁抒己之孤苦與鄉(xiāng)思,正如《采菽堂古詩選》言其詩“楚楚清怨” ②。
再說衡陽雁。關(guān)于衡陽雁,東漢張衡已有相關(guān)描述,如其《西京賦》:“上春候來,季秋就溫。南翔衡陽,北棲雁門?!?③南北朝劉孝綽言:“洞庭湖水綠,衡陽旅雁歸。差池高復(fù)下,欲向龍門飛?!?④以西京為中心,北為雁門,南是衡陽,雁因違寒就溫,故上春自衡陽往雁門,季秋從雁門到衡陽。張衡所寫的衡陽與雁,只是一種純粹的自然現(xiàn)象。至劉孝綽所言,水綠春時,衡陽旅雁將北反,由“欲向龍門飛”知,衡陽雁為作者欲要建功立業(yè)的自擬。而庾信《和侃法師三絕·其二》曰:“客游經(jīng)歲月,羈旅故情多。近學(xué)衡陽雁,秋分俱渡河。” ⑤“近學(xué)”二句,恐謂滯留北方的南人紛紛南返而于己不許?!吨軙も仔艂鳌肪硭氖辉唬骸皶r陳氏與朝廷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許還其舊國。陳氏乃請王褒及信等十?dāng)?shù)人,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留而不還。” ⑥可知當(dāng)時,北朝應(yīng)陳之請,釋還在北之南朝文士,卻不肯放庾信和王褒。
《周書·武帝紀》卷六曰:“建德四年……秋七月丙辰,行幸云陽宮……甲戌,陳遣使來聘。”又曰:“十二月辛亥朔……丙子,陳遣使來聘?!?⑦《陳書·殷不害傳》卷三十二及《南史·殷不害傳》卷七十四曰:“太建七年,自周還朝?!?⑧北周之“建德四年”同于陳之“太建七年”,依史文,殷不害等人可能是在冬時返南。
又,庾信《和侃法師三絕·其一》曰:“秦關(guān)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幾人應(yīng)落淚,看君馬向南?!彪m侃法師事跡未詳,然“看君馬向南”一句,可道出對友人南歸的不舍與己身北留的凄愴。此季節(jié),此情景,此境遇,庾信欲學(xué)“衡陽雁”而終學(xué)不得,惟無奈寄托衡陽雁以遙思。
衡陽雁,指北雁南飛,至衡陽歇翅停回,棲息于回雁峰。詩人以渡河南歸的衡陽雁代指友人,他于詩中借衡陽雁表達自己渴望南歸的愿望。其羈旅之愁思,思鄉(xiāng)之深切,在衡陽雁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庾信詩中的衡陽雁只是單一的往南飛,而非返北。就飛翔方向而言,衡陽雁與南飛雁皆是往南飛。
關(guān)于南飛雁,詩人在《重別周尚書》云:“陽關(guān)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唯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⑨由詩題可知,此詩為送別周尚書之作。重別,意為再次送別,這是因為前已有《送別周尚書弘正》。周弘正于梁官職為尚書,故庾信稱其為周尚書。題目用“周尚書”來稱呼周弘正,細微之處可見庾信對梁、陳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公元560年至562年,周弘正曾奉命出使北周。《陳書·周弘正傳》卷二十四曰:“天嘉元年,遷侍中、國子祭酒,往長安迎高宗。三年,自周還?!?⑩詩歌開頭兩句,說到萬里陽關(guān)道,看不見一人?!瓣栮P(guān)”,又代指北周。此兩句既有空間的開闊,又隱含著時間的流動,暗指南北隔絕狀態(tài)。如今,這南歸之路將留下周尚書的影子。而詩人卻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從走上這南歸之路?思及此,詩人悲從中來。于是,庾信想借自由之秋雁,隱喻自己的不自由,道出人不如雁的感慨。同時,這也隱含了詩人的愿望,希望自己可以像那河邊的秋雁,可以自由地往南飛,這正如《采菽堂古詩選》所評曰:“唐人縱師其意,不若公處其時,情真語自獨艷。” ?
綜上,作為由南入北的文士,庾信深深地眷戀南方故土。庾信所思者,為梁朝故國,而梁朝故國又被陳所代,即“建鄴既非梁所有,信遂無所歸”。故庾信的鄉(xiāng)關(guān)之思,如此強烈,原因有二。一則,北朝強羈庾信,致使庾信南返無望。二則,梁朝覆滅,故國終究只能成為回憶。于是乎,庾信羨慕可以自由南飛的大雁。
透過雁意象,可看出庾信強烈的鄉(xiāng)關(guān)之思。首先,對于雁來說,南北均為雁之故鄉(xiāng)。因南棲衡陽,所以衡陽可看作雁之南鄉(xiāng)。衡陽雁尚可回到南鄉(xiāng),而詩人自己卻不能歸故國,只能徒自羨慕有南鄉(xiāng)可回的雁。同時,詩人也希望自己變成那衡陽雁,成為故鄉(xiāng)尚存的衡陽雁。其次,詩人借雁之自由飛翔,感嘆人不如雁。他希望自己可以如雁一樣,自由地飛回南方。其三,長期的羈留生活,讓庾信思鄉(xiāng)情更切。庾信想念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如他在《忽見檳榔》和《望渭水》等詩中借家鄉(xiāng)草木表思鄉(xiāng)之情。除了雁詩,庾信亦在其他詩作中多次表達其鄉(xiāng)關(guān)之思,如《怨歌行》“回頭望鄉(xiāng)淚落,不知何處天邊”以女子口吻抒發(fā)鄉(xiāng)關(guān)之思。他心懷故國,身在異朝“終為關(guān)外人”,即使南歸故國無望如“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斷河”,他仍存南返的希望,這體現(xiàn)在“一思探禹穴,無用鏖皋蘭”“還思建鄴水,終憶武昌魚”等詩句上。
二、喪亂之哀
侯景之亂和江陵之禍后,庾信經(jīng)歷了亡國破家、流離失所、身仕敵朝等痛苦。喪亂帶來的的生靈涂炭,加上自己的親人在戰(zhàn)亂中的相繼去世,這些悲慘經(jīng)歷對他日后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入北后,庾信又曾被囚三年。即使,庾信在北朝高官顯赫,但仍要因北朝內(nèi)部斗爭激烈,而謹言慎行,生怕因做錯事和說錯話而招來殺身之禍。這種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tài),庾信通過使用驚弓雁和銜蘆雁這兩個意象將其巧妙地表現(xiàn)出來。
銜蘆雁意象,典出《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夫雁順風(fēng),以愛氣力;銜蘆而翔,以備贈弋?!??晉·崔豹《古今注·鳥獸》載:“雁,自河北渡江南,瘠瘦能高飛,不畏繒繳。江南沃饒,每至還河北,體肥不能高飛,恐為虞人所獲,嘗銜長蘆可數(shù)寸,以防繒繳焉?!??詩人在《和宇文京兆游田》中,借銜蘆雁充分表達了詩人惴惴不安的心態(tài),曰:“熊饑自舐掌,雁驚獨銜枚?!??“熊饑自舐掌”,典或出《左傳》“宰夫胹熊蹯不熟”。詩人通過用晉靈公因宰夫胹熊蹯不熟便殺之的事,隱喻自己的如履薄冰心態(tài)?!般暶丁保淬曁J草。一驚一獨,生動地表現(xiàn)了大雁旅途中的驚惶無措和孤獨無助之感,只能靠銜蘆草來躲避捕獵的境況。
而在《和何儀同講竟述懷》中,詩人亦借銜蘆雁亦表達同樣感受:“螢排亂草飛,雁舍斷蘆飛。” ?這兩句詩可理解為,螢火蟲在腐爛的雜草上飛行,雁為避矰戈口含斷掉的蘆草而飛。一“亂”一“斷”,極具殘破之感:詩人以亂螢暗喻流離漂泊,又以銜蘆雁喻指旅途艱辛。以上兩首作品中,詩人以銜蘆雁隱喻自身處境的艱難,正如雁一般時刻提防潛在的危險,同時,又借以感慨身世飄零、流離勞頓。
關(guān)于驚弓雁意象典故,或出自《戰(zhàn)國策》?!稇?zhàn)國策·楚策四》言:“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fā)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踉唬骸壬我灾??’對曰:‘其飛徐而悲鳴。飛徐者,故瘡?fù)匆?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 ?
庾信有以下幾首詩,使用了驚弓雁意象,先看《北園射堂新成》:“軒堂聊可習(xí),仙的不難登。轉(zhuǎn)箭初辟竿,橫弓先望堋。驚心一雁落,連臂兩猿騰。直知王濟巧,誰見魏舒能??招牟凰罉?,無葉未枯藤。擇賢方至此,傳卮欣得朋?!??這是庾信參加太祖宇文泰舉行的造射堂雁射后寫成的。首二句引用《山海經(jīng)》西王母之軒轅臺,稱贊造射堂如仙臺,庾信從“驚心”句開始連用四典,來稱贊造射堂射人射術(shù)之高超。乍一看,此詩似乎和樂融融。細究起來,雁之驚心而落,說明其旅途艱險,時刻提心吊膽,精神極度緊張,因而弓箭聲一響,便會被嚇得掉落?!翱招牟凰罉?,無葉未枯藤”二句,通過空心樹和無葉藤等憔悴而將死之物,營造一種半生半死的殘破感。驚弓雁、空心樹和無葉藤等景物,是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投射。宴射詩表面歡樂,背后卻隱藏著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
又,《和王內(nèi)史從駕狩》也同樣采用了驚弓雁意象:“東狩出離宮,還過獵武功。澗橫偏礙馬,山虛絕響弓。更羸承落雁,韓盧逗蟄熊。猶開三面網(wǎng),誰肯一山重。” ?王內(nèi)史,即王褒,庾信與王褒皆是由南入北之羈臣。此詩內(nèi)容主要是王褒從獵,前面四句寫狩獵的場景。更羸句引用了“驚弓之雁”的典故,“猶開”句,則來源于“三面網(wǎng)”的典故?!叭婢W(wǎng)”出自《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wǎng)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wǎng)?!瘻唬骸?,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wǎng)。’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前用驚弓之雁,后為三面網(wǎng),詩人用這兩個意象來表達其內(nèi)心的不安,祈求統(tǒng)治者放以生路。細析之,此詩應(yīng)是詩人感慨自己與王褒的遭遇。正如《采菽堂古詩選》所言:“無句不異,大抵多是寄意?!??“涸鮒常思水,驚飛每失林”化用了涸澤之魚和驚弓雁這兩個典故,表達了詩人掙脫悲哀境遇的渴望和遷徙途中之惶恐。以上詩句,皆化用了驚弓之雁的典故。庾信借驚弓之雁,巧妙而隱晦地表達自己在北之不安心態(tài)。
概而言之,庾信托雁以言喪亂凄哀。在其雁詩中,庾信還將雁與其他言悲的景象組合在一起表達其內(nèi)心的悲涼,如“林寒木皮厚,沙迥雁飛低”用“林寒”和“木皮厚”暗喻其內(nèi)心的痛苦。
三、結(jié)語
當(dāng)然,在庾信其他詩作中,秋意象、枯樹意象、酒意象等言悲意象同樣寄寓了詩人的鄉(xiāng)關(guān)之思和喪亂之哀,它們與雁意象一道成為了打開庾信心靈之門的鑰匙。“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景常與悲聯(lián)系在一起,而庾信也多次以秋言其悲,他以“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悲情”抒發(fā)其喪亂之哀,又在《秋日》“蒼茫對落景,羈旅對窮秋”抒發(fā)其鄉(xiāng)思??輼湟庀蠹群朽l(xiāng)土之意,又有殘破之感,如“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斷河”表達了詩人南歸故國無望之悲。詩人通過“樹老半心枯”“空心不死樹”等枯樹意象,表達流落他鄉(xiāng)的羈臣心態(tài):殘破壓抑、毫無生氣。庾信在其酒詩中也常常流露鄉(xiāng)關(guān)之思,比如“哪能學(xué)噀酒,無處似欒巴”等詩句。
詩人在營構(gòu)意象時,必然會考慮到此意象能否表達自己的情感。庾信筆下的雁意象,無論是哪種形態(tài)的雁,皆體現(xiàn)了詩人的不同情感。雁即詩人之化身,雁之遭遇即詩人遭遇,雁之情感即詩人之情感。同時,作者借助相關(guān)典故,隱晦地表達內(nèi)心之想法的同時,也表明了意象之歷史積淀性。經(jīng)過細析庾信詩中不同之雁,了解隱藏在雁意象之下的詩人情感,那就是鄉(xiāng)關(guān)之思和喪亂之哀,而雁意象又恰好可以道盡詩人無限的哀怨和滿腔悲涼,引起讀者的同情。
注釋:
①(北周)庾信撰:《庾子山集注》(第1冊),中華書局1980版,第385頁。
②(清)陳祚明、李金松:《采菽堂古詩選》(上下),上海古籍出版2008年版,第1145頁。
③趙逵夫主編:《歷代賦評注2(漢代卷)》,巴蜀書社2010年版,第613頁。
④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845頁。
⑤⑨????(北周)庾信撰:《庾子山集注(第1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69頁,第370頁,第182頁,第225頁,第276頁,第328頁。
⑥⑦(唐)令狐德棻:《周書》,中華書局1971年版,第734頁,第91-92頁。
⑧(唐)姚思廉:《陳書(一)》,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425頁。
⑩(唐)姚思廉:《陳書(二)》,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309頁。
?(清)陳祚明、李金松:《采菽堂古詩選(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7頁。
?(漢)劉安著、(漢)許慎注,陳廣忠校點:《國學(xué)典藏: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89頁。
?(晉)崔豹撰、牟華林校箋:《<古今注>校箋》,線裝書局2015年版,第98頁。
?(漢)劉向集錄:《戰(zhàn)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71頁。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24頁。
?(清)陳祚明、李金松:《采菽堂古詩選(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0頁。
參考文獻:
[1](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注(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魯同群.庾信傳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3]徐寶余.庾信研究[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3.
[4]陳志平編著.庾信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M].武漢:崇文書局,2017.
[4]羅寧.繼承與新變:上古至中古詩歌中的雁描寫和雁詩[J].文學(xué)研究,2017,3(02):61-79.
[5]孟睿.論古代詠雁詩中雁的意象[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13,(03):80-81.
[6]王立,劉衛(wèi)英.雁意象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心理[J].衡陽師專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1994,(02):33-37.
[7]吳巧.衡陽雁意象的審美意蘊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xué),2017.
作者介紹:
姚君梅,漢族,廣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