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爾旋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進行幽門螺桿菌診斷時,選擇不同診斷方式的效果。方法:將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作為研究時段錄入該時段,我院數(shù)據(jù)庫內資料登記有效并確診為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400名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后經臨床診斷均確認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臨床癥狀符合上消化道疾病診斷標準,醫(yī)務人員分別采用熒光定量PCR以及ELISA兩種方式對患者的血清進行診斷,分析兩組患者的各項結果。結果:在本次研究結果中發(fā)現(xiàn),ELISA診斷準確率為358(89.50%),低于PCR的診斷準確度389(97.25%),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進行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斷時,選擇PCR診斷方式,能夠有助于幫助醫(yī)務人員了解患者的病情,具有良好的可應用價值,值得進行進一步的推廣。
關鍵詞:熒光定量PCR;幽門螺桿菌;ELISA;診斷方式
幽門螺桿菌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菌種,這種病原菌是導致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等多種疾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1],而在200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經將幽門螺桿菌列為一類卷致癌因子,所以做好幽門螺桿菌的診斷與防治是醫(yī)療研究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進行幽門螺桿菌診斷的方式主要包括侵入性檢查和非侵入性檢查兩種不同的類型[2],不同的檢測方式最終的結果,有極大的不同,研究人員需要針對其中存在的不同檢測結果進行判斷,選擇最優(yōu)的診斷方式,以保障患者的診斷質量。本次研究探究分析在進行幽門螺桿菌診斷時,選擇不同診斷方式的效果。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作為研究時段錄入該時段,我院數(shù)據(jù)庫內資料登記有效并確診為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400名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后經臨床診斷均確認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臨床癥狀符合上消化道疾病診斷標準,研究中男性患者254例,女性患者146例,年齡介于26-56歲之間,平均年齡(39.1±1.2)歲。
納入標準:本次研究患者資料符合實驗標準;患者知曉自身資料被調取可能性;患者符合上消化道疾病診斷標準;患者資料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驗證。
排除標準:患者入院時存在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或器質性疾病;患者基本資料不滿足本次實驗要求;患者由于主觀因素可能無法進行后續(xù)的實驗調查或參加后續(xù)隨訪。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基本資料由醫(yī)務人員進行統(tǒng)計,將其錄入Excel表格,并確認患者資料可進行后續(xù)的對比(P>0.05)。
1.2方法
在對患者進行診斷時,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選擇熒光定量PCR檢查方式進行檢測,用已知含量濃度的上消化道疾病病毒核酸標準品進行參照,在對患者進行檢測后,通過所得的熒光值經數(shù)據(jù)轉換,獲得最終標準曲線,同時對檢測樣品的熒光值和標準值進行對比,既可獲得最終的樣品DNA含量。在進行檢測時設置陰性組,進行相應的對照各項操作,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由同處醫(yī)務人員進行操作。
1.3 評價標準
進入所有患者的診斷準確例數(shù)后,計算診斷準確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軟件選擇spss21.00 for windows,確認兩組患者T、X2檢驗值,判斷檢驗值與P值之間的關聯(lián)性,借此對本次研究結果中指標進行評估,確認兩組是否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結果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發(fā)現(xiàn),ELISA診斷準確率為358(89.50%),低于PCR的診斷準確度389(97.25%),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ELISA方法在應用過程中,主要是同步測定患者的血清抗HP-U水平,在對患者進行檢測時,由于血清抗體的水平增長,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初期,患者體內的抗體并未明顯升高,即使幽門螺桿菌被根除,依舊可能在身體內存在一定的時間,所以血清抗體檢查可能并不能反映幽門螺桿菌的現(xiàn)癥感染狀況,但由于這種診斷方式在應用過程中的無創(chuàng)性和可重復性,所以十分適合應用于幽門螺桿菌的普查和流行病學調查中[3]。
熒光定量PCR檢測法在檢測過程中是一種全過程均在封閉體系下完成[4],并且由醫(yī)務人員對其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的檢驗方式再檢驗,結果中圖形更加直觀,并且最終的結果也能夠自動獲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常規(guī)PCR擴增產物所出現(xiàn)的操作誤差和污染情況的發(fā)生,在檢驗結果中具有更高的準確度和敏感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檢測方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對于檢驗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并且這種檢測方式相對來說價格略高于其他的檢查方式,所以一般不建議將這種檢測方式作為一種常規(guī)的普查手段,但可以將其作為醫(yī)院內部的有效檢查手段,如果能夠與細菌培養(yǎng)和組織染色等多種方式進行聯(lián)合應用,則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斷的準確度。
在進行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斷時,選擇PCR診斷方式,能夠有助于幫助醫(yī)務人員了解患者的病情,具有良好的可應用價值,值得進行進一步的推廣。
參考文獻:
[1]吳冬月,劉寧,王鳳磊,黃光瑞,徐帥,張澤靈,王海芳,崔淑梅,楊姝玥. 幽門螺桿菌感染性疾病的創(chuàng)新理論探討與針灸病案分析[J].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21,49(06):751-753.
[2]李小榮,楊琰琰. 序貫幽門螺桿菌根除性治療對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21,16(15):105-107.
[3]鄭曉娟. 不同類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比較[J]. 臨床研究,2021,29(06):142-143.
[4]孟凡杰,童文珍,侯云霞,郭慶波,脫忠震. 消化性潰瘍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內菌群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21,23(0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