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素玲 靳肖肖 李海燕
【摘要】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可以發(fā)揮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協(xié)同作用。經濟法課程具有開展課程思政的先天優(yōu)勢,通過深入挖掘經濟法課程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溶于教學內容,并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等,實現經濟法課程思政的探索。
【關鍵詞】思政元素;經濟法;PBL
一、經濟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經濟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校的任務是育人,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高校教育的關鍵所在。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自媒體平臺層出不窮,如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深受大學生的喜愛。但目前自媒體平臺的內容良莠不齊,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有重大影響。因此,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亟需面臨的任務。通過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思政與專業(yè)課相結合,開展專業(yè)課程思政。
經濟法課程是高校經管類專業(yè)的基礎課。學習經濟法課程不僅要學習經濟法的基本法律法規(guī),還要讓學生具有較強的法商,也就是要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在學習和工作中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就需要將經濟法的具體法律法規(guī)與思政元素相結合。
(二)經濟法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第一,經濟法課程自身內容與思政教育吻合。經濟法是高校經管類專業(yè)的基礎課。主要包括市場主體法中的《企業(yè)法》《公司法》;市場運行法中的《合同法》《票據法》;以及市場規(guī)制法中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內容,課程內容本身具有良好的思政理念滲透基礎。通過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且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與具體的章節(jié)內容有機融合,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二,經濟法課程的受眾廣泛。經濟法的課程開設涵蓋的層次多,專業(yè)廣,比如財務管理本???,會計本??频染_設經濟法課程。因此,經濟法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并進一步影響其思想觀念,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經濟法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地說教,也不是生硬的將德育教育與專業(yè)課嫁接,而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的“鹽”自然而然的融入經濟法教學內容的“湯”,從而潛移默化的將思政元素傳遞給學生。因此,《經濟法》課程思政應該根據具體法律知識,深入挖掘法律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見表1),進一步豐富教學方法,合理地將包含思政元素的素材和經濟法的知識有機結合,進行精心的課程教學設計,從而實現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的統(tǒng)一。
(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
通過經濟法課程思政可以開展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如拾金不昧。眾所周知,在日常的生活中,撿拾他人遺落的金錢及物品等,應當盡快返還,物歸其主,因為這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但大部分人并不清楚,拾金而昧不僅會受到道德的譴責,而且還有可能觸犯到法律紅線,金額較大的需承擔刑事責任。因為,撿拾他人金錢或物品拒不歸還,在法律上被稱為不當得利。在講授經濟法基礎知識部分“不讓得利”時,可以結合當前熱門的新聞事件如“明星王珞丹微博尋鴨”事件讓同學們展開討論,拾鴨人應不應該歸還價值較大的柯基鴨,如拒不歸還應承擔怎樣的法律后果。讓學生掌握不當得利的法律知識,讓學生知道學習法律知識即懂法的重要性,更讓學生知道守法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二)誠實守信教育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之一。誠信是為人處世的立人之本,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廣泛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優(yōu)良品質。然而,近年來大學生失信現象卻屢見不鮮,比如通過對大學生入黨談話的過程中發(fā)現入黨動機不純現象;在期末的考試過程中出現作弊違紀的現象;通過論文撰寫的過程中發(fā)現學術不端的現象等。因此,必須通過課程思政的廣泛滲透強化誠信教育。
在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過程中,要打破以往單純說教式課堂教學。通過案例分析、情景實踐,讓學生在討論、互動以及實踐中深刻理解專業(yè)知識并逐步認同誠信,并將誠信規(guī)范內化為個人素質,要求學生在諸如考試、買賣等各種實際生活中,堅守牢固樹立誠信的道德意識,遵約守規(guī)的契約精神,形成誠信的行為習慣。
三、思政元素融入經濟法課程的實施方法
(一)豐富教學方法
如果將課程思政簡單地嫁接到專業(yè)課程,會變成生硬的說教引起學生的抵觸,將會使學更不能實現課程思政的目的。要想將課程思政元素的“鹽”潛移默化的溶于“湯”,就必須不斷豐富教學方法,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理論知識興趣的同時,巧妙的融入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第一,積極開展案例教學。鮮活的貼近生活的社會熱門法律話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理論知識并參與課堂的熱情。因此,教師應當時刻關注新聞時事,在課前教師可以就某一熱門話題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課下廣泛查找資料,做好上課討論的準備。學生在查找資料的同時,完成了對基本理論知識的認知;學生在課上討論的時候,完成了理論知識的夯實和價值思維的碰撞;從而達到了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第二,積極開展角色扮演教學。在學期初做好分組等準備工作,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法律糾紛,可以開展分組任務。由組長負責組內成員具體角色分工,完成法律糾紛情景模擬。例如每個學生都是消費者,大部分學生在消費過程中遇到過消費糾紛,但并未拿起法律的權益維護自身權益。因此,在教授《消費者保護權益法》時,可以布置角色扮演教學設計,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明確了消費者的九項合法權益,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勇敢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第三,積極開展PBL教學模式。隨著高校學分制的改革,經濟法課程授課學時日趨減少,但課程內容較多。因此必須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解決這個矛盾。對于課程中內容較為簡單,重要程度次之的教學單元,可以嘗試采用PBL教學模式。為了保證實施效果,在課程講授前,需要挑選出適合的知識點開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學習經濟法課程,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將課程視頻及PBL任務安排及要求上傳教學平臺,并將思政元素進一步滲透其中。一方面解決了課時不充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激發(fā)了他們的責任感、增強了自我學習能力、體會了團隊合作的力量。
(二)完善課程思政建設評價體系
期末課程評價方法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應該更加靈活和開放評價形式應多元化,評價方式應多樣化。
第一,評價形式多樣化。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采用激勵機制,通過觀察學生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PBL任務課堂上的表現,列入平時成績考核范圍。第二,評價主體多樣化。改變教師一人評價的傳統(tǒng)評價方法,讓學生也參與其中。如在PBL分組任務評價模塊,可賦予學生一定的評分權重,讓學生參與評分,激發(fā)他們的主人翁精神。
參考文獻:
[1]張倩,大思政視域下國際經濟法之教學改革[J].新西部,2020.06.
[2]王倩,金融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0(18).
作者簡介:閔素玲,女,漢族,籍貫:山東濰坊,生于:1979-08,工作單位:青島黃海學院,省市:山東省青島市,單位郵編:266427,職稱:副教授,碩士學歷,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區(qū)域經濟。
資助項目:2020年度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