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拇指銬》是莫言創(chuàng)作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講述了一個叫阿義的八歲男孩為身患重病的母親抓藥,卻在買藥的過程中莫名遭受拇指銬的折磨,在一眾看客的圍觀但并未施予有效救助下,逐漸絕望的故事。本文主要通過將莫言在《拇指銬》中的看客書寫與魯迅筆下的看客批判相聯(lián)系,從買藥救親的故事情節(jié)設置、主人公阿義生存困境的描寫、具有魯迅文學符碼的人物名稱三個方面,論述莫言對魯迅文學中國民性批判這一主題的有意識繼承。
【關鍵詞】《拇指銬》;莫言;看客;魯迅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7-0025-02
《拇指銬》是莫言創(chuàng)作于1998年的一部短篇小說,時至今日,國民性批判這一理論在中國已經(jīng)從發(fā)現(xiàn)到轉向到再重寫,經(jīng)歷了不同的階段,反復被提及,每當富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對當下社會的思想文化等產(chǎn)生困惑時,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轉向關注構成整個社會的人類本身,進而深入到民族精神內(nèi)部,從中尋找病因,加以療救,因此,關于國民性的思考在當代文學也有無法忽視的地位。《拇指銬》這部小說便是莫言通過對主人公阿義的遭遇及其周圍人的看客行為的描寫,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國民性進行再續(xù)寫。不能忽視的是,莫言在《拇指銬》中的國民性批判是在已有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下展開的,因此本文將分析《拇指銬》中的看客書寫與魯迅之間的關聯(lián),論述莫言對國民性批判這一主題的有意識繼承。
在已往研究中,多數(shù)論者認為國民性“是一個民族在長久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表現(xiàn)于民族共同文化特點上的習慣、態(tài)度、情感等比較穩(wěn)定持久的精神狀態(tài)、心理特征” ①,它是一種復雜且廣闊的精神狀態(tài),包含多種心理特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魯迅作為奠基人,在多部作品中對國民性做了細致深入的書寫,其中包括對看客的深刻批判。莫言在《拇指銬》中同樣是著重對看客人格這一國民性進行書寫和揭露。在《拇指銬》中,莫言所進行的國民性批判似乎是一種有意識行為,本文將這種有意識行為歸結于《拇指銬》的文本內(nèi)容與魯迅小說在多方面存在著絕非偶然地相關聯(lián)性,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分析《拇指銬》在魯迅文學傳統(tǒng)影響下對國民性批判地再續(xù)寫。
一、買藥救親的故事情節(jié)設置
莫言的《拇指銬》講述的是主人公阿義為臥病在床的母親買藥治病的故事。在這篇小說中,莫言并不去解釋阿義為何被拇指銬困于大樹,也不交代將他困于大樹的男人是何身份以及臥病在床的母親沒有了阿義買來的藥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后果,而是將重點放置在阿義被困于大樹上時路過的形形色色的看客所給予的反應,通過對環(huán)境、人物的集體或單獨書寫將中國看客精神在普通民眾身上的遺留展露無遺。
魯迅的《藥》講述的是愚昧無知的華老栓深夜去買革命者的鮮血,用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的故事,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華老栓的見聞,將普通大眾的看客行為和心理揭示出來。由此可見,從買藥這一選材上,《拇指銬》就顯現(xiàn)出與《藥》的相似性,并且,魯迅曾在《吶喊·自序》中談道:“我有四年多,曾經(jīng)常常,幾乎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里……從侮蔑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柜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②買藥救父的切身經(jīng)歷使魯迅在回憶時忍不住感慨:“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③魯迅在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中,體悟到的世人面目是冷眼與勢利,是不近人情與自私利己,然而除了冷眼與勢利之外,何為世人的真面目?
魯迅又在《藥》中通過一個買藥救親的故事向人們更具體地進行補充,展示了一群冷血、麻木、以看戲為生活養(yǎng)料的庸眾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凝聚在一起,最終以“看客”一詞做總結,這便是世人的真面目。
而莫言同樣以買藥救親為題材,并且把重點放置于主人公買藥路上的所見所聞所遇,《拇指銬》中的主人公阿義有一位臥病在床的母親,典當家什,買藥救親是壓在他肩上的重擔,然而不幸的是阿義在買藥救親的環(huán)節(jié)遇到了層層的冷眼和壓迫。阿義在等待藥鋪開門時,藥鋪老板毫無憐憫之情,也無醫(yī)者救人心切的慈悲,在阿義的幾番哀求中終于不情不愿地接下沒有換成現(xiàn)錢的銀釵,給阿義抓了兩包藥,阿義的抓藥經(jīng)歷幾乎比魯迅的小說更貼近其自敘中買藥救父的人生經(jīng)歷,因而莫言借這已有的文學史上的經(jīng)驗再次向人們展示了世人的真面目,另一方面,在主人公阿義被綁尋求解救時,莫言對周遭看客集體無意識以及個人有意識看客行為的描寫,又與魯迅小說《藥》中對看客的揭示具有同質性,都表達著對內(nèi)藏于國人心中的看客精神的批判。
《拇指銬》中以群集形式出現(xiàn)的路人雖然沒有湊近圍觀阿義的痛苦,但卻以一種裝作看不見的方式消費著阿義心中的期待。以個體看客形象出現(xiàn)的老Q尖酸刻薄、不僅不實施解救還對阿義進行人格污蔑,黑皮女子與背著嬰兒的農(nóng)婦雖有救人之心,最終也都將阿義拋棄,她們與阿義之間的“救與被救”關系最終也被“看與被看”的強大氣場所消解。無論個體還是群體看客在魯迅的小說中都能找到對應的形象。因此買藥救親這一情節(jié)設置,借用了魯迅對國民性批判的已有傳統(tǒng),直接為莫言在《拇指銬》中描寫世人面目,揭示看客人格這一國民性做了鋪墊。
二、主人公阿義生存困境的描寫
莫言的《拇指銬》將主人公阿義置于一種多重壓迫的生存困境下,這種生存困境既包括社會困境也包括自然困境。母親病重、家境貧窮、艱苦求藥,是第一層生存困境,被拇指銬捆綁在大樹上承受以強凌弱的壓制是第二層困境,等待救助中遭遇看客的圍觀是第三層困境,這三重困境通過敘事順序被逐漸暴露,層層遞進,在每一層中都不忘對冷漠看客進行描寫。
第一層中冷漠的藥鋪掌柜、勢利的送牛奶女人,他們對貧苦阿義的孝義救親毫無憐憫之心。第二層中捆綁阿義的紅臉膛銀發(fā)老頭以及他的同伴年輕女子,他們以恃強凌弱的姿態(tài)以拇指銬為工具將阿義困于大樹,對阿義實行著強制的霸凌。第三層中對阿義的遭遇視而不見的農(nóng)人群體、前來圍觀的個體,如老Q、大P、小D、黑皮女子等,消耗著阿義對解救的期待,最終阿義被眾人推上絕望的處境,只能斷指自救。由此可見,阿義始終處于一種被看的境遇之中,而被看的狀態(tài)始終是窘迫的,被看的結果是絕望的。
縱觀魯迅小說中的人物,無論是孔乙己還是阿Q,再或者祥林嫂等幾乎都是在層層困境中處于被圍觀的境遇,他們之間有著相似的“被看”命運。因此可以發(fā)現(xiàn),敘寫主人公的窘迫境遇正是作者們借此揭露世人看客面目的一種有效方式。這是由于看客們常常需要通過圍觀別人的困境和窘迫才能從其中獲得樂趣,甚至是獲得一種高于被看者的優(yōu)越感。魯迅談到看客時說道:“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頭上,他卻看得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領只是幸免。” ④因而在揭露看客時,被看者幾乎無一例外處于各種身不由己的困境中,這樣看客們的猙獰面目便適時地彰顯出來。
除了社會困境外,《拇指銬》中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與《藥》中自然環(huán)境所營造的氛圍也有著耐人尋味的相似。例如阿義在給母親買藥的途中所遇之景,月光、暗影、青石街道、兇猛的狼犬、貓頭鷹的叫聲等等,與《藥》中華老栓出門買人血饅頭的路途所見所聞有著極為相似的敘述氛圍,讓讀者幾乎認為《拇指銬》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篇戲仿魯迅《藥》的小說。
自然環(huán)境無論是在《藥》中還是《拇指銬》中似乎都作為一種無聲的看客,營造出一種冷凄、陰森、幽深的生存氛圍,將主人公迅速置于一種自然困境之中,給身處其中的人增添一份無聲的壓力。因此,《拇指銬》中主人公阿義所處的無論是社會困境還是自然困境,都是在魯迅敘寫國民性已有傳統(tǒng)下的一種人物生存空間的設置。
三、具有魯迅文學符碼的人物名稱
《拇指銬》中的人物除了主人公之外幾乎都沒有具體的名字,他們以代號的方式出現(xiàn),例如老Q、大P、小D,這不難想到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里的阿Q和小D,《頭發(fā)的故事》里的N先生等。
西方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其實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tǒng)。而人物名稱也是一種濃縮了的語言文本,因此名字其實也是一種特定的符號。索緒爾認為語言“聯(lián)結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 ⑤,進而提出了語言的能指和所指。
老Q、大P和小D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由于其特殊性以及與魯迅小說中人物名稱的相似性,讀者在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中難免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魯迅小說中阿Q、小D這些底層農(nóng)民有著一些相通的共性,比如說他們麻木、狡猾、自欺、懦弱并且不自知,他們身上潛藏著多種國民劣根性,這些名稱在魯迅創(chuàng)作的文學傳統(tǒng)中已經(jīng)具有了某種形象意義,因此,在《拇指銬》中當這些罕見并相似的人物名稱出場時,作為一種符號,其指向的形象和概念使人們能迅速關聯(lián)到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因此,老Q、大P和小D這些具有魯迅風格符號的人物名稱就為莫言在《拇指銬》中續(xù)寫國民性又推進了一步,最終,一種國民性批判的氛圍便在無形之中營造出來。由此可見,莫言在《拇指銬》中的看客書寫似乎是想要與五四時期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對話,甚至可以說莫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繼承了魯迅在現(xiàn)代文學中對國民性已有的批判傳統(tǒng)。
四、結語
縱觀莫言的小說創(chuàng)作,可以發(fā)現(xiàn)其在一定程度上深受魯迅的影響,從“復仇主題”“回鄉(xiāng)主題”到“看客主題”,對魯迅創(chuàng)作主題的繼承與重新書寫儼然成為莫言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行為?!赌粗镐D》正是一部在創(chuàng)作上有意與魯迅筆下的國民性批判主題相呼應的作品,無論是從故事情節(jié)的設置、主人公的生存困境還是人物的名稱,都與魯迅小說有著不可忽視的相關聯(lián)性。因此,可以說《拇指銬》是莫言對國民性批判這一主題的有意識繼承。
注釋:
①溫元凱、倪端:《改革與國民性改造》,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頁。
②③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④魯迅:《熱風.暴君的臣民.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⑤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01頁。
作者簡介:
劉倩冉,女,漢族,湖北棗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海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