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彭穎
【摘要】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中國購買、引進日本電影的數量以及種類在不斷增多,促使日本電影在中國市場開啟了跨文化傳播之路。本文以日本電影為例,首先分析了日本電影在中國跨文化傳播的歷程與現狀,而后闡述了日本電影跨文化傳播的內容,最后從國內引進方與國內影視產業(yè)發(fā)展兩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日本電影;中國;跨文化傳播;發(fā)展進程
【中圖分類號】J94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3-0086-02
電影產業(yè)不僅可以產生經濟收益,其本身的內容還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從世界電影史的發(fā)展歷程看,當一個民族具備高品質、民族文化特色的電影藝術作品后,其對該民族建立良好形象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擴大本民族文化影響力。觀覽日本電影,不難發(fā)現,不僅學習了歐美創(chuàng)作手法,同時,還合理融合了東方民族文化特色,對中國電影發(fā)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對此,本文想以文化視角分析日本電影的文化價值觀,探尋其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
一、日本電影在中國的傳播歷程以及發(fā)展現狀
(一)日本電影在中國的發(fā)展
日本電影最早誕生于十九世紀90年代,相比于中國電影之制作,日本電影顯然更勝一籌,在其不斷發(fā)展中,對中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上世紀50年代,日本電影導演今井正的《不,我們要活下去!》成為了首部引進中國的日本電影,該部影片極致的寫實色彩非常突出,從不同視角正視了當時社會的現實,揭露了戰(zhàn)后出現的社會矛盾,這部典型的日本寫實主義社會派電影,在當時給中國人帶去了巨大影響,讓人印象深刻。日本電影正式進軍中國市場是從中日恢復邦交以后。上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與日本簽訂了友好條約,兩國政府開展了以電影為主題的文化交流活動,同一時期,多部日本優(yōu)秀電影開始在中國市場上映,比如《追捕》《望鄉(xiāng)》等,在當時創(chuàng)下了非??捎^的票房,同時,也獲得了不少中國觀眾的青睞。進入80年代后,中國電影市場開始相繼出現一些戰(zhàn)后日本的代表性作品,如《遠山的呼喚》《人證》等[1]。隨后, 當VCD在中國市場不斷普及與應用下,市場上可以隨意買到主流的日本電影,這一發(fā)展趨勢,為日本電影在中國市場的傳播打開了更為寬廣闊的空間。
(二)互聯網時代下的日本電影傳播
互聯網的普及與應用,打通了各國文化交流的大門,這也使得日本各個時期、類型的電影逐步進入中國觀眾的視野,促使中國觀眾對日本電影有了更加形象全面的認識。目前,只要日本電影問世,經過數月后,就可以在中國買到有字幕的DVD光碟,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站下載高清的帶有日本電影字幕的影片。在日本電影大量進入中國市場的背景下,人們也應該意識到日本電影打入中國市場的不同階段,都存在一定特殊強烈的時代色彩,并不僅僅是單純的市場發(fā)行。所以,日本電影始終都無法在中國產生較高的地位影響。進入21世紀后,中日電影開始合作,這再一次為日本電影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新途徑?!豆碜觼砹恕返戎腥蘸献鞯碾娪?,正是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征兆,《天地英雄》 《無極》等由日本演員加盟的電影作品的出現,足以說明了中日電影合作已經步入正軌,為日本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有效拓展了空間,促進了日本電影在中國市場的傳播[2]。
二、日本電影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的內容
(一)以貼近我國文化價值觀的方式增強觀眾接受度
分析日本電影中所呈現出的文化價值觀,可以將其總結為四方面:愛情價值觀、家庭價值觀、個人價值觀、社會價值觀。當中與我國文化價值觀貼近的日本電影會更加容易俘獲中國觀眾的心[3]。
其中在家庭價值觀方面,在日本電影中,主要是以“興盛家道”“家和萬事興”為主要思想價值觀念,這與我國民族價值觀相吻合,所以更加容易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但在日本本土卻不以為然,相比于中國文化,日本民眾更加認同“男尊女卑”的價值觀;而“孝親敬祖”“男女授受不親”價值觀極易獲得日本觀眾青睞,但中國電影觀眾卻不支持。此外,在社會價值觀方面,日本電影中所表達的是“平權開放”“利他主義”,中國人接受而日本人不接受。中國自古受到儒家文化熏陶,所以,在“善惡終有報,天理有輪回”方面,中國和日本觀眾達成了一致。
總的來說,雖然中國與日本兩國的文化價值觀存在較大差異性,但當中還是存在諸多相似之處,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在引進日本電影時,需要挑選符合我國民眾思想價值觀以及文化審美相一致的日本電影,才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出文化傳播作用[4]。
(二)采用本土化方式迎合觀眾需求
1.以觀眾觀影習慣及文化審美為導向
中國在引進日本電影時,主要的考量因素就是日本電影是否貼近我國文化價值觀、符合我國觀眾的品位。從電影種類上,引進方一般會選擇冒險、動畫等類型。近幾年,一些浪漫喜劇、積極正面的日本電影也成為了引進方向。引進方不會選擇電影當中存在宣揚日本武士道、警匪、賭博等題材的電影。更多會選擇具有積極性、正能量的電影,比如《哆啦 A 夢》系列、《航海王》《火影忍者》等,影片中的主人公行為、價值觀等對中國觀眾會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在日本影視作品中具有日本傳統(tǒng)文化、民俗的展現,則會更加容易吸引中國觀眾對日本文化的了解與興趣,比如新海誠、宮崎駿等導演,受到了中國觀眾的喜愛。
2.形式去地化降低文化折扣
由于中國與日本存在語言上的障礙,所以,在引進日本電影時,我國引進方都會以一系列本土化方式對電影進行調整,比如翻譯、配音、制作本地宣傳片等,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語言文化隔閡,進一步增加觀眾的觀影興趣[5]。
首先,在配音、字幕上采用本土化方式,借此提高翻譯效率,更好地配合日本電影在國內上映工作。由于兩國文化、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性,所以,一般在翻譯配音時,會適當地修改電影中的對白、口語等,方便中國觀眾更好地融入劇情,提升觀影效果。其次,引進方會充分考慮到我國觀眾的習慣以及審查部門的審查標準,會對電影中的一些鏡頭進行剪輯處理,當中帶有較為敏感性的政治傾向鏡頭也會進行刪減。最后,引進方會結合日本電影具體類型實施不同的宣傳策略,如果是藝術電影,更加關注每一個宣傳點以及物料投放,比如《你的名字》這類青春片,主要的對象是年輕群體,所以宣傳資源主要面向年輕人,而愛情片,則會邀請主創(chuàng)團隊、演員等開展電影發(fā)布會,以此增加電影曝光率。
三、促進日本電影在中國跨文化傳播的建議
(一)選擇與我國觀眾品味、文化價值觀相符的電影
雖然國內很多企業(yè)加入了引進日本電影的行列中,但能夠實現日本電影業(yè)務長期盈利的公司屈指可數,因此,國內從事日本電影引進業(yè)務的公司,在當前市場環(huán)境中,需要保持理性,從我國電影市場實際現狀以及需求出發(fā),切忌跟風購買。而是需要不斷拓寬合作渠道,在確保公司可以盈利的基礎上,選擇符合我國觀眾品味的內容,迎合中國民眾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從而更好地滿足我國觀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6]。
從引進方近些年日本電影引進行為看,不惜花高價購買版權,還有一些引進的是日本以及下架的電影,抑或是按照日本觀眾喜好選擇電影,這些行為都會對內地日本電影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無法與觀眾產生高度共鳴,比如《精靈寶可夢:波爾凱尼恩與機巧的馬基雅拉》《名偵探柯南:純黑的噩夢》在中國上映后,評分僅達到了6分左右,并沒有獲得中國觀眾喜愛。日本電影《你的名字》引進后獲得成功,隨后出現的《與君相戀100次》《聲之形》等,由于中國觀眾已經對同類型日本電影產生視覺疲勞,所以,并沒有獲得較高票房。
因此,國內引進方在引進日本電影時,應當從國內觀眾認同、喜愛的題材、主題入手,也可以通過市場調研,掌握內地觀眾文化品味以及偏好,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宜的且容易被觀眾接受的日本電影。這樣有利于降低購片成本,并且可以選擇到符合我國觀眾觀影品味的日本電影,更好地增強觀眾的理解與認同。其次,國內引進方可以積極開拓與日本電影公司的合作渠道,為中國電影文化輸出做好鋪墊。
(二)提升文化傳播與本土文化保護
在引進他國優(yōu)秀影視作品的同時,中國也需要提高對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視,保護好本土文化。這一點在各國影視產業(yè)發(fā)展中可謂是一種不約而同的做法。比如,美國迪士尼在發(fā)展的同時,打造了集開發(fā)、營銷、拓展等環(huán)節(jié)為一體的產業(yè)價值鏈;日本結合本土特色,制作出很多關于動畫、青春等類型電影;而印度非常注重民族文化生態(tài)??偨Y這些經驗,我國需要提高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不斷創(chuàng)新內容,積極與國外電影公司建立合作,加強中國文化的海外推廣,形成對本土電影的保護機制、創(chuàng)新機制,進而助推國內電影產業(y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通過本文對日本電影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分析,我國日本電影引進方,需要基于國內觀眾品位以及文化審美基礎上,挑選適宜的日本電影,并結合市場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本土化方式,進一步縮小日本電影與國內觀眾之間的文化距離。
參考文獻:
[1]劉艷清.日本電影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20,67(45):100-101.
[2]鄒怡婷.美日動畫電影跨文化傳播比較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9,56(45):123-124
[3]周音孜.日本電視作品在中國的生存狀況初探[J]. 電影評介,2018,67(09):182-183.
[4]楊曉麗.跨文化傳播中的本土文化安全淺析——美國電影、日本漫畫、韓國連續(xù)劇和電影產業(yè)對文化安全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18,67(09):111-112.
[5]林娟芳.跨文化傳播視域下中日紀錄片敘事特點比較——以中國中央電視臺和日本NHK廣播公司的傳統(tǒng)文化紀錄片為例[J].莆田學院學報,2019,56(3):168-173.
[6]趙月枝.中國傳播產業(yè)與入世:一種跨文化政治經濟學視角[J].中國傳媒報告,2018,67(34):156-157.